這個問題在我心中常常浮現,之前在選擇鏡頭時鋭度和發色我都有去考慮,如果以前修圖軟體沒那麼發達時,發色的重要性的確不可不考慮,但現在常常聽到人家說,到了後製什麼的,發色根本自己調,那這樣子是不是鏡頭選擇鋭度高一點的即可?如果其他要素不考慮的話。
鏡頭的"有色效果",幾乎都是鏡片上的鍍膜所造成(少數是鏡片本身),但鏡片添加鍍膜的本意絕非著眼於顏色,而是用來對抗反光、修正折射..之類改善光路品質之用。鍍膜材料大多是複合礦物與金屬,故而鍍膜"有色無法純透明"是造鏡工藝無法避免的瑕疵,不要神話它。
任何造鏡最大的理想大約就是:光線在通過鏡頭層層玻璃之後,只產生成像縮放差異,其他明暗,色調,像差,外形比率...等等,仍能以鏡頭之前的原始狀態出現,光質毫無減損,這是最理想的狀態,目前當然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要不是萬不得已且影響甚小,造鏡過程斷無"故意讓鏡片有顏色"這種情形出現。
光線在通過後玉射抵感光元件之前,都是類比的,不是數位的,最終成像色彩呈現如有斷階或過度不連續問題,顯然也與鏡頭無關。
====
至於樓主的問題,光是照片後製調個色彩這一點,就牽涉覺得煩不煩?有沒有能力調?..等個人差異,以及理想好鏡頭價錢負擔能力、重量體積..等問題。鄉民大家背景不同、心性不同、著眼不同、經歷不同、學能不同、財力不同...最重要的是,大家對"照片拍來做甚麼"觀念不同,當然看法就各自不同,所以樓主這問題問別人、答案必然五花八門,最後也只能是"問問而已",終究還是得回到那句話:你認為哪個好就選哪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