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
首先是設備, 因為是自由行, 所以重量變得很敏感, 最後決定帶這樣的組合好了。
E-M5III, 9mm, 15mm, 12-45mm, 35-100mm II, ND8, 黑柔1/8, 自拍棍(短), 遙控(從前單反用來做引閃的, 現在是第二次生命)
機身鏡頭全加起來約1.3kg, 自拍,遙控和濾鏡等加起來300g, 可上背包本身的飲料等東西, 平均負重是5kg, 背久了老實說也很累。

旅行完大約拍了2000多張照片, 焦段使用情況:
9mm 37.81%
12-45mm 60.78%
15mm (只在室內拍了幾張)
35-100mm 1.41%
ND8 (只拍了幾張車軌)
黑柔1/8 0%
9mm的90%都是自拍照, 因為找途人幫忙拍真的很難, 很多按了快門就當成拍了, 有些是直接用力按快門, 連對焦時間都不給, 有些是構圖嚴重歪樓, 有些是拍人時把整個景點本身都遮住了, 各種古樣問題
所以變成了必須出動的自拍鏡頭。(如果是不可以用自拍棍的地方就GG)15mm 只在室內拍了幾張, 因為很多時都是用防抖解決了, 又或是餐廳本身不大, 30mm的視角不夠廣, 但是又輕又小, 帶著做後備也很好。
35-100mm, M4/3的景深已經比較深, 但還是被老婆嫌棄景深太淺, 於是只拍了很少, 下次旅行應該不會帶了, 如果有機會在旅館附近拍, 有長焦需要可能用75-300mm更有趣。
12-45mm 平日有時會嫌棄沒有特色, 旅行變成MVP。
ND8, 只拍了幾張車軌, 京都車流量不算很大, 於是ND就好像可有可無。
黑柔1/8, 因為主力在拍風景, 於是全程都沒用過。

自拍棍, 自拍的救星
遙控, 雖說本身相機可以用WIFI連接手機, 但是比較浪費電, 所以還有存在價值。
交通
說完設備, 就到交通
去京都需要在關西國際空港下飛機, 如果是在T2降落就需要坐機場內部的巴士去T1, 轉車去京都。
當中有幾個方案可以考慮, 其中最快最直接的是乘坐關空特急Haruka (関空特急はるか)到京都車站, 需時1小時20分左右。可以提前在網上買票, 有外國旅客購買優惠, 到機場後就去綠色售票機或綠色窗口兌換乘車票券, 同時也可以轉成指定席(如果怕自由席人太多)
到京都車站後, 可以買本地ICOCA卡,也可以使用東京的SUICA, 然後坐車就很方便。
如果是坐藍色或橙色數字的巴士, 車費是劃一的, 在車中間的門上車, 在車頭刷卡和下車, 不可以帶行李箱。
對習慣了雙層巴士的我來說, 就覺得單層的很小台

景點
在去每一個景點前, 都有先查詢一下休息天和交通, 避免白跑一躺。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高緯度的地方日照時間比較短, 很多景點都不夠時間去, 期間下雨也阻礙了行程。
舊竹林院, 沒有琉璃光院那麼多人, 適合想慢慢拍照的。

伏見稻荷大社, 人超級的多, 如果想拍少人的場面, 可以不斷向上走, 因為整座山都有烏居, 在很多節點都有小店可以補給, 紀念品也有一些是獨家的。

清水寺, 人比伏見稻荷大社更多, 本土中小學生的遊客團也很誇張, 地方不算很大, 但是很值得參觀, 將來我要在有紅葉時再去。


花見小路, 不是說不讓旅客進了嗎? 不過我都沒有進去, 只在路口拍一張, 其實清水寺周邊的建築物已經很有特色, 不需要進去。

清水寺附近的街道, 感覺比花見小路好看

渡月橋, 眼睛在現場看到的景色比拍照漂亮

嵯峨野小火車, 稍嫌跑得太快了, 下次換成坐船看風景應該更好。火車票在網上訂購可以自選位置, 到場不用換票, 直接把電子票給月台職員看就可以。

坐船的旅客, 在火車上拍的(來不及換35-100mm了)

嵐山竹林, 很壯觀, 或許下次坐人力車玩玩。

補一張夜景, 京都塔是在高度管制立法前建好的, 不然今天就看不到了。

隨便一架電車, 拍照也好看。

Chikawa, 老實說不明白為甚麼那麼紅。

用12-45mm(等效24-90mm) 居然可以拍到鳥, 牠看著小貓吃東西。

少數不用自拍棍的自拍

怕影響閱讀, 所以不敢貼那麼多圖, 謝謝觀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