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馬拉松封路其實可以參考別人的作法

理想跟現實有段差距
日本可行台灣一定不行
差在人民素質跟使用習慣
台灣機車跟腳踏車遠遠多於行人

sternhell wrote:
整條仁愛路都沒有天橋或地下道
中山北路有些路口有地下道(民權?)

不過天橋地下道的利用率很低,這也是被拆掉的主因之一啦

當然有部分天橋會保留,保留的原則我記得當初市府有公告


例如
基隆路有三座天橋
松山高中、基隆信義路口、基隆光復南路口
使用率,很低

最低的是松山高中那個最貴的天橋,每次行經過去,
幾乎是沒人在使用。

其中車流量最大的基隆信義路口,
一度要被拆掉,最後保留下來

請命的市民,保留原因....不是以後行人怎麼通行
記得是...以後要去哪裡拍照

我覺得用“島”移動的方法,的確可以讓行人和慢車適時通過路口。

由於被檔道的機車騎士在管制路口的前線,比較容易感覺到他們的不耐。也許是騎機車的效率和自由吧!感覺他們的情緒比較“奔放”一些。甚至在中山民族還是民權路口,有人已經停在路跑管制的路線內了!(但大多數還是耐心等候,感謝您!)

汽車比較容易輸導到高架快速道路,比較不會卡在平面道路動彈不得。

題外話,

如果明年只有全馬,我又沒練成跑全馬的能力。
我想買一大袋薄荷糖去路口發給等候的行人和騎士,請他們一起幫選手加油!

gaga64614 wrote:
東京馬也是使用這樣...
台北有地下道,天橋,行人會有替代道路,只是要多走一段距離(恕刪)

不過影嚮行人蠻大的中山北路大多數的地下道都趕工在比賽前封掉了
其實不管是封路交管、替代道路實施...
這些都是「基本款」!

重點還是在於這座城市居民的參與感!
尤其像這種半民半官所舉辦的城市馬

我們都說舉辦一個活動
一定不會討好所有人
但至少也不能讓多數人討厭吧!
今年的台北馬只剩半馬、全馬
可以想見往後這類活動賽事也會慢慢趨向於專業
而以前那些參加休閒組的人
會不會因為沒有活動可參加而沒有參與感
我不知道!手邊也沒樣本數!
個人是傾向賽事趨於專業比較好
一方面鼓勵普羅大眾真的去「運動」
一方面簡化賽事也可避免這種封路封出用路人的火氣

當然
主辦單位的用心程度決定活動成敗的大部分
封路每年都有、每年都不愉快
那主事者更應該關注才是!
而不是每年都有變成每年都不奇怪...
怎麼讓這座城市的居民
尤其大多數人都不是跑者
但還是有活動的參與感
這才是要花心思的地方啊!
如果還只是停留在算這個活動多少人參加、
有沒有賺錢、新聞多不多、廣告的宣傳效益...
那年年被罵應該也只是剛剛好!


方法是人想出來的
我也覺得固定式島的方法很適合台北馬的仁愛路跟中山南北路
但民眾參與感與配合度我覺得才是方法能否成真的關鍵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