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姿勢跑法(Pose Method)跑起來覺得比較容易喘?

jobba wrote:
可以請教各位先進甚麼...(恕刪)


可以看看這個影片,已經把該說的都說了

http://youtu.be/b3Nt4WgQed8

書希望有機會您可以找來看看,我不覺得細節可以用兩三字說得完

至於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看法,我覺得

盡信書不如無書不是叫你不要相信書,而是看書要消化,然後有自己的看法,您都沒看完別人的書,何來消化,何來看法?要講別人,請先把書看完再說

pose method不是萬靈丹,這個方法能不能讓老手跑更好?我認為要給一個問號,因為不是每一個馬拉松跑者都是這種跑法

但至少是給一些跑不遠的新手們一點小方向,至少書中強調找出一個最省力的方式跑步,這是每一個新手都要學習的事情

如果要批評人家的方法不對,我認為,把更好的方法拿出來比較實際
bell1232 wrote:
你應該是說改變身體前...(恕刪)

這我試過的幾種方法您可以參考看看:

1.速度不變只改變身體重心前傾的角度,結果速度上並沒明顯改變。

2.小步幅、高步頻跑法,把速度拉快但身體重心前傾的角度並不明顯。

3.大步服、高步頻跑法,在速度提高時身體重心自然就會前傾。

4.大步服、正常步頻跑法,在速度不變時身體重心微微前傾。

這些跑法在跑馬過程中的不同階段都會用到。
我記得 30 年前 (好久啊), 上國中體育課時, 國中體育老師就講過:

跑速的快慢自然就會決定跑姿, 快速奔跑時, 自然會是前腳掌甚至是腳尖著地, 慢跑時自然會把著地點落在全腳掌甚至是腳跟, 這個原理把奔跑跟走路兩者比較一下就知道了...

macg4 wrote:
姿勢跑法跑了將近快3...(恕刪)
有類似的經驗,也是跟著高手跑,他的速度應該在4:50/km左右,但步頻並不高,當時我是以175bpm步頻在跑所以確定他的步頻還低於170bpm,但距離卻一直被拉開,所以我也有同樣的疑問,究竟高步頻是必要的嗎?在高步頻下,因雙腳的高交換率(一般說法不低於180bpm),步幅就邁不開了,而且呼吸很淺,不過比較不會受傷倒是真的,以前跑完膝蓋會不舒服,練習姿勢跑法後就沒這個問題了,除了剛開始練習小腿痛了一個星期。

Happyrun wrote:
有類似的經驗,也是跟...(恕刪)


如同前面幾位大大所提的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步幅/步頻的最佳比例
要有效率地跑,除了自己去發掘自己的最佳比例之外,應該沒有甚麼所謂的步頻大概要多少比較好
至於高步頻是否必要?
我只能說~目前的研究都指出
步頻對速度的影響比步幅的影響大
也就是在一定的環境下想要突然加速,加快步頻會比加大步幅有效率

姿勢跑法最重要的還是讓你跑步生涯久,不容易受傷,有效率
這樣才有機會鍛鍊得更久、更扎實
並不是用了姿勢跑法就會突然跑得快~
敗家、路跑分享 http://marksha.pixnet.net/blog

胡亂跑 wrote:
身高180cm,腳長約107公分
但是最近姿勢跑法的LSD步頻約158/min
步幅約92-97cm
請問各位前輩步幅約腳長的%才理想?
還有如何維持姿勢跑法下提升步頻?


步頻 158 spm 好像太低了,「姿勢跑法的作者」有示範如何跑慢 (慢跑),不妨參考一下。影片 2:05 處,他說跑慢的時候的頻率保持跟你正常跑一樣,大約是 180 spm (steps per minute)。而他拍攝此影片的時候,根據 google 的資料顯示,當時他已經是 55 歲 (1951-2006),而越年輕者,應該可以承受越高步頻才是。

Slow Running (jogging)
Slow running or jogging is really running with a slight lean, a more compact range of motion, while maintaining a high cadence.

速度 = 步頻 x 步幅,如果速度固定,步頻與步幅同時變動,那步頻一變,步幅也要變;步幅一變,步頻也要變,也就是說,利用前傾角度同時調整步幅與步頻,這樣就會使跑步變成複雜。所以,先把其中一個固定,只控制其中一個,這樣跑起來,就會比較簡單。

遵照作者指示,小弟雖然不是菁英跑者,不過,步頻至少也要擠進菁英跑者的門檻 (p. 90),所以,小弟的步頻就設定 180 spm,這樣看路跑轉播,也會比較有 fu。跑快一點,就前傾一點,步幅就自然加大;慢一點就身體就直一點,步幅縮小。

180 spm 以 6:30/km 配速來計算步幅是 85 cm;5:30 /km 步幅,大約是 101 cm;4.5 min/km 步幅是 123 cm。菁英跑者如 Haile Gebrselassie,比賽大概都用 190 spm 以上,以配速 3 min/km 來計算,步幅 170 cm (195 spm),而他的身高也才 165 cm,所以 123 cm 應該不是問題 (身高 180 cm)。

多少步幅才理想?我倒覺得可以先從配速目標下手,例如配速是 30 min/5k,先用步頻 180 spm,這樣步幅就是 92.5 cm。如果這樣的步頻,經過訓練仍然造成心跳過快,那就降步頻以增步幅維持相同配速。如果步頻降了,步幅經過各種努力也無法再加大,那就是配速目標無法達成,改個目標吧!維持相同速度下,降步頻,步幅增,雙腿會抗議;降步幅,步頻增,心臟也會抗議,平衡最好。

步頻,是好的跑步技術精髓 (p. 95)。而如果沒有工具輔助,要維持高步頻個人以為這是「姿勢跑法」中最難的部分,但是有工具輔助,他又是最簡單不過的事了。因此「天生就會跑」一書所提到其他兩種原理與「姿勢跑法」相近的跑步法 (演化跑法、氣功跑法) 都是用「節拍器」來協助初學者練習。我自己可以接受變奏的電音,所以,直接把電音的節奏用 Audacity 這個軟體改到 180 bpm ,不管是熱身跑、正常跑、緩和跑,通通是 180 spm,經測試,心跳也可以接受,就這樣不用練習就可以練成維持 180 spm 的步頻了,這如果沒有工具幫忙,恐怕要練好久才能維持相同步頻。以上拙見,供你參考。
我每天在河提練跑都會遇到一位跑者,
至始都是採這樣的Slow running跑法,
剛開始看這跑姿還有點不習慣,但每週都會遇個4~5次,
看久就習慣了。

歷史上說這句話的人是飽讀詩書的,這樣的人才有資格說不盡信書。因為已經蒐集了充份的資料,該是融會貫通做出自己學問的時候了。

高爾夫球都有人請教練指導了。花幾百塊買個書或是上網看看會有傷害?

chohsunlu wrote:
盡信書不如無書不是叫你不要相信書,而是看書要消化,然後有自己的看法,您都沒看完別人的書,何來消化,何來看法?要講別人,請先把書看完再說
...(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