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入手adidas microbounce+ 2008, 對這個adidas旗艦避震科技印象深刻,
去年的開箱評測文 → [分享] adidas MICROBOUNCE+ 2008 -- 新春必buy慢跑鞋款之一
今年adidas慢跑鞋又有科技新作: PowerBounce,
首款搭載新科技的慢跑鞋Ambition PB, 究竟有什麼新的升級和驚喜,
就先從開箱開始吧:
簡單的黑鞋盒搭配白色三條線, 個人相當喜歡這樣的鮮明配色,
鞋盒的身分證, us9.5一開始還蠻擔心會太緊,
打開鞋盒後, 第一眼就被這三條線閃到, 這太陽眼鏡般的光澤, 原來是來自於代言人Jeremy Wariner的招牌,
Jeremy Wariner此號人物是近年來唯一打破黑人選手獨霸田徑400公尺的好手,
拿了三面奧運金牌, 和四面世界田徑錦標賽金牌, 可說是田徑場上不折不扣的巨星,
Jeremy Wariner Wiki
photo from bryan1974@pixnet.net
Jeremy Wariner adidas Commercial
回到箱子裡來, 這迷般的彩虹光澤是???
原來是包覆鞋面下緣一整圈的漆皮所散發出的特殊光澤, 那那那~~~那下面那幾圈顆粒是怎麼一回事!
它們就是adidas的新科技PowerBounce啦~

先來看看今天的主角: Ambition PB的全貌, 除了鞋底一整排顯眼的PowerBounce,
和炫目的三條線, 鞋面似乎還有一圈圈的東西, 那是adidas另一項科技TechFit,
先來回顧一下今年NBA總冠軍戰, 會發現Dwight Howard手臂上戴著個類似的東西,
photo from NBA.com
當然代言人Jeremy Wariner本人也是愛用者,
所謂的TechFit, 就是萊卡材質與彈性塑料的結合,
塑料線條的配置也是經過特別計算, 針對肌肉與關節的紋理方向設計,
讓使用者可以在享受萊卡材質絕佳的包覆, 舒適, 與透氣性之外,
在從事劇烈運動的同時還可以擁有適度的支撐與保護,
photo from Phil McElhinney@flicher.com
相當薄又布滿透氣孔的萊卡材質鞋舌, 且腳踝兩側的填充物量算一般,
搭配TechFit及鞋面三條線的支撐, 不知整體的包覆與舒適性如何?
回到PowerBounce的主題來, 相當晶瑩剔透的PowerBounce單元,
Bounce的特徵即為日字型的TPU結構, 及中間的紅色柱狀面, 就是Bounce避震的秘密,
拿掉鞋墊, 可以發現整個Bounce的TPU結構是一體成型製成,
PowerBounce與前幾代Bonce的差異, 除了避震能力的升級,
另外針對整個結構與材質進行最佳化調整, 使重量更為輕盈, 是歷代以來最輕的Bounce鞋款,
來看看取出的鞋墊, 會讓人聯想到adidas曾經非常受歡迎的科技: Feet You Wear,
對腳部的包覆非常棒, 完全貼合腳周圍的曲線, 舒適度極佳,
看看這厚度, 大約是microbounce+ 2008的兩倍,
發泡的密度屬於較軟的程度, 腳踩上去就是綿綿綿~~~整個是令人感動的FU~

前腳掌的Bounce配置為最外一圈, 中間則填入adiPRENE+,
能提供跑步時的穩定性, 同時在主要施力區域又能提供輕軟的回彈感, 兼顧舒適性,
與microbounce+ 2008相比, 光Bounce就有1.5倍以上的差距, 避震能力不可用相同等級來評量,
內側的Bounce, 足弓處原本是單顆Bounce, 這次換成四根弧形透明TPU結構,
整體結構的穩定性當然是比只有一顆還要更好,
後跟Bounce, 配置均設計為並非正中央, 而是有點偏外側,
主要原因為這就是人腳部自然著地時最早接觸地面的位置, 能提供第一時間的緩衝吸震,
另外特別注意Bounce單元對足跟罩杯的包覆, 均為外側較高內側較低, 將力量往中間集中,
使整個後跟在先天即處於力學上的穩定狀態, 保護腳踝不會在運動中造成過度的翻轉而受傷,
外底部分, 前腳掌標示"Semi-Blown", 代表前腳掌中間區域填入的中底材質,
屬於密度較低的程度, 與鞋墊搭配起來就是一整個軟軟QQQ~~~

後跟標示"adiWEAR", 為adidas的耐磨外底材質, 耐磨性究竟如何待時間考驗,
外底另一個角度, 前後腳掌外面連成兩圈成"∞"(infinity, 無限大)的形狀,
與PowerBounce的TPU結構連結成為整個立體穩定狀態,
本身即為立體穩定結構, 因此已經兼具adidas的足中段穩定科技: Torsion System的功能,
最後, 不免俗地來個疊疊樂, 不過被asics Kayano 14來亂入了一下

至於評測的部分, 好酒沉甕底, 敬請期待後續update...

---------------------------------------------------------------------------------------------
因為個人的工作實在太忙, 等到週末終於有那麼一點點時間可以完成這篇文章,
不過既然是難得的週末當然要好好利用一下...
先來到高鐵站接女友, 等待的時候對面一堆等車的阿伯在看報紙,
大概是暑假到了, 人塞到爆了~~

難得週末早晨的陽光, 當然要在草地上好好牽手散個步放鬆一下的啊~

中午來到COSTCO逛逛, 人多得太誇張了, 生意會不會太好了一點?

午餐: 可樂+牛肉捲餅+北平烤鴨Pizza, 位置找了好久好久啊~不過實在太好吃等那麼久也值得了...

吃了那麼高熱量的食物, 心裡還是感到不安, 覺得肥屁股愈來愈大了,
看到天氣那麼好不想換裝備就直接先跑個兩圈再說吧!
只是嘴饞的我, 隔天還是不抵美食的誘惑,

超豪邁的大杯紅茶+濃湯+餅皮搭莎拉,
和盤子一樣大的牛排, 嫩肩+沙朗, 五分熟還帶著血色, 單人200左右的消費實在是太令人感動了~~~

又吃了超高熱量的食物, 還是乖乖來健身房報到吧!

Ambition PB不管怎麼看都跟這裡的裝備很"媽擠"...
奔跑吧!胖子~

評測的部分, 此段期間經歷約2~3週實著, 以及3次3000m的實測.
(現在根本沒時間維持長時間定期跑步, 也沒有辦法維持5000m以上的體力了...
)1. 避震(Cushioning): 10/10
首先必須先從Bounce的避震原理開始談起, 以下借用adidas官方PowerBounce的圖片,
由下圖所見, 當單一Bounce單元受壓時, 整個日字形結構會變得較扁較寬,
兩側的壁面必須往外變形, 因此中間的紅色柱狀面也不得不被迫被拉長,
同時也因被拉長產生"張力", 因此將本身形狀強制拉回原本狀態, 因而產生一反饋的回彈力,
photo from adidas, edit by lovebean
可以把它想像成拉弓, 當弓拉得愈滿則箭射得愈遠,
(當然以一般人的體重和力量, 是不可能讓它超過彈性變形範圍而爆掉的.)
此種能量轉換的機械力學避震系統(Mechanical Cushioning System),
很重要的是在每個避震單元的上方有一大片導力板(transition plate),
來負責將各個避震單元的能量進行整合&傳導, 使得整個中底的能量轉換更為順暢,
此部分從 a3 → a3 structure → Bounce的演變中, 到Bounce被整合成為整體的TPU結構,
當然各廠牌皆有類似的避震系統, 整體避震結果都是相似的,
但避震的過程主要的差異還是在此避震單元的設計,
就材料選用以及力學轉換的部分, Bounce是令我非常激賞的一個設計,
因為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設計就能達成如此效果, 不得不配服設計者的巧思,
相較於其他以發泡材質或是其它結構做為避震單元的類似系統,
以能量轉換的觀點來看, Bounce無疑是可以提供最高比例回饋的一個系統,
想像拿一塊泡棉來壓縮, 主要在吸收的部分會佔比較高的比例,
跟拉一條橡皮筋相較, 何者回彈的力量較強已經很明顯了,

再舉一個例子, 相信許多人都看過"美式激爆灌籃", 當施予彈跳布愈大的力量則彈起的高度愈高,
Bounce當然沒這麼誇張, 但利用拉伸彈性體的張力來作為回彈的能量, 與壓縮發泡材質(以吸收為主)兩者,
在強調能量回饋的部分我想差別應該是顯而易見且容易理解的...

而在穩定性方面, 前面強調過所有Bounce單元與整個TPU結構的接合處,
皆是外高內低的包覆, 有助於將力量往中心方向集中, 在先天上即處於力學上的穩定狀態,
保護腳踝在一般跑步動作中的穩定, 不易有過度的翻轉而造成扭傷,
2. 舒適與包覆性(Comfort & Fit): 9/10
純就TechFit部分在這項目我個人是可以給予滿分10分的,
腳踝兩側的填充量不多也不少, 搭配鞋面萊卡材質, 穿鞋時一滑就可輕鬆套入,
貼於萊卡上之彈性TPU, 讓你不會明顯感覺到束縛卻能提供適度的支撐,
平時走路以及跑步時的透氣性與舒適感都是非常棒的,
扣分的部分, 主要在於下面這張圖中圈起區域,
其實這雙鞋的楦頭算是偏寬的, 但足中段有點太合, 尤其是內側的部分,
剛穿時稍微有點異物抵住的感覺, 穿一段時間後是改善了許多(但偶爾還是稍有感覺到),
跑步時對我也沒有明顯的妨礙, 但對於這部分腳板較寬, 或是扁平足的人來說, 可能會讓你頗不舒服,
另外在中底整個Bounce TPU結構與鞋面TechFit之間, 是以一整圈帶彩虹光澤的漆皮材質作為連接,
漆皮的特色是可伸展的程度較一般皮質小, 意思就是使用在適當的位置, 可提供適度的補強,
因此在TPU結構上方一整圈漆皮, 能提供由中底往上延伸至側向的支撐強度,
再加上兩側三條線搭配鞋帶孔, 構成整體鞋身的支撐與包覆,
在一般慢跑的動作當中不需擔心滑動與支撐不足的問題...
3. 反應性(Responsiveness): 8.5/10
Bounce系列的一個共通腳感, 就是"韌",
一年半前那雙microbounce+ 2008是整雙從頭到尾都是Q+韌,
今年這雙Ambition PB, 在後腳跟的部分"韌"的比例較高一些,
就是並不會特硬但也不軟, 整體非常穩定, 在腳步跨大點時會感到回彈的力道也會變大,
前腳掌的部分從前面照片可以看到厚度明顯加厚許多, 另外在中間區域填入的是"Semi-Blown"發泡材質,
從下面這兩張照片中可以清楚看到中間區域的Semi-Blown分布與厚度, 非常寬廣+飽滿+厚實,
腳感只能說是一整個軟Q到不行, 平時走路時這種軟Q感令人印象深刻, 也會是非常討喜的感覺,
但在跑步時以它的厚度與軟Q, 回饋的力道稍微弱了一些, 若是長距離的跑步可能會覺得所給予的支撐稍不足,
4. 耐用性(Durability): ?&9/10
會有個問號主要是對於外底的adiWEAR材質的耐磨程度仍待時間考驗, 因此暫時先保留,
後面會有個9分是純粹就Bounce"抵抗衰退"的能力,
在Bounce的前身a3 structure當時adidas官方有一張圖, 但過了好幾年恐怕已經很難找了,
這張圖主要是比對 TPU vs EVA vs PU 的變形程度: EVA > PU >> TPU,
EVA與PU皆為目前主要使用的中底發泡材質(CMEVA較抗衰退但仍遠比不上PU),
在長期受到反覆的壓縮後, 發泡材質的孔隙受到破壞, 因而被壓得較塌較實,
先前曾在忘記是Asics還是New Balance的影片裡看過, 不管再好的發泡材質,
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 在主受力區域的壓縮率可達到40%,
因此厚度縮減且變得較硬的中底, 避震能力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語,
而Bounce所使用的TPU本身就不是發泡的狀態, 在長期於彈性變形範圍內的反覆拉伸下,
整體形變量仍是遠低於發泡材質的, 因此在"抵抗避震衰退"能力的部分是無庸置疑.
5. 輕量化(Weight): 9/10
目前手邊沒有磅秤可提供精確的數據以及與其他鞋子的比較, 用個人極度不精準的手秤起來算是非常輕量,
且與microbounce+ 2008將較之下有明顯更為輕量,
PowerBounce為歷代來最輕的Bounce鞋款應該不僅是官方的說法而已,
另外在官方資料單支男鞋us9的重量為355g(~12.5oz), 以12.5盎司這個數據來看,
在避震型慢跑鞋裡算是中上等級以上, 算是理想的配重,
photo from adidas
6. 總結(Overall): 9/10
Ambition PB的外型光那三條線 + 一整排Bounce, 不管走到哪裡都是別人注目的焦點,
TechFit的加持讓包覆性極佳, 但可能某部分人需要特別評估自己的腳型適合度,
個人推薦內旋不足(under pronation), 高足弓, 及需要避震型跑鞋的人,
避震部分就長距離跑步來說前腳掌反饋可能稍不足, 但在3~5km的距離可說是相當足夠,
它的定位本就不是100%專業的慢跑鞋, 但實用性的部分是明顯更優的,
如果你需要一雙平時可以搭配衣服, 偶爾耍耍酷愛現一下, 壓馬路逛街時步伐可以更輕鬆,
而在需要實戰時的舒適度並不輸給專業跑鞋的鞋子,
選擇這雙搭載adidas新科技PowerBounce的Ambition PB就對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