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boy1102 wrote:體脂很難降,我個人覺...(恕刪) 不是吃得少就會降營養要足我2個月多體脂15%降到12%多少量多餐吃的挺清淡的體重一樣維持在63~64沒變吃一定要控制但有氧運動絕對不能少
體重計量的體脂不準啦~體脂肪的測量法有五種,以下分別述說其原理及實用性:一、水中稱重法 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減物體在水中所減少重量(即浮力)等於物體在水中所占同體積水重。在陸地上稱好體重,然後沉入水中作最大呼氣後再稱一次體重,根據這兩項的體重差異,代入公式求體脂肪百分比,此方法最準確,但是受限於需要使用特殊儀器與設備。二、皮下脂肪測量法 是利用特殊的皮下脂肪測量器在特定身體部位,測量皮下脂肪的厚度,最常用測量的部位有下列五處:1.上臂三頭肌的背部;2.肩胛骨下方;3.腸骨的上方腹面;4.肚臍旁的腹部;5.大腿的上方前面。再根據這五處皮下脂肪的厚度總和來衡量體脂肪的多寡。此方法適用於運動員或接受運動訓練或重量訓練數年者。三、體圍測量法 是在身體特定的部位以軟尺測量其周長的方法,常用來測量的部位包括:1.腹部(肚臍上方2.5公分處);2.臀部(兩腳靠攏時臀部最突出處);3.右大腿(臀部下方處);4.右上臂(在手臂向前伸直且手掌朝上時量肩與肘的中點);5.右前臂(在手臂向前伸直且手掌朝上時量右前臂最粗大處);6.右小腿(膝與踝之間最粗大處),此方法適合非運動員。四、脂肪細胞檢查法 直接測量脂肪細胞的大小及數目。此法必須取出一塊體脂肪,然後以化學方法將脂肪細胞分離,再用顯微照相法等求脂肪細胞量。五、生物電阻測量法 利用脂肪與水分導電率不同的原理,藉由電流通過測試者之兩極肢體,來測量體內脂肪比率。這是目前市售體脂機最常見測量原理,但當膀胱沒排空、胃有食物、排便未乾淨等情形,都會造成估計錯誤。 體重扣除體脂肪後所得的重量,稱「非體脂肪組織」(Lean Body Mass;LBM),可因運動量增加而增加。相對地,就是減少體脂肪量。以舉重選手為例,體脂肪大多控制在20%左右,那是因為有運動之故,所以看起來胖的人,不一定脂肪率高。然而,過高的體脂肪是各種慢性疾病的主要導火線,建議您,一旦發現脂肪率偏高,就必須檢測血壓、血糖等情況,了解是否潛藏危害健康因數,待找出肥胖原因後,再請營養師設計合適的健康餐飲、配合運動及改變生活方式。 文/林明潔(台北榮民總醫院營養部營養師)◇
tony71110 wrote:昨天從中和出發到烏來...(恕刪) 烏來算阿~不過一周騎一次可能不夠喔~一般人可能只有假日有時間騎車你可能至少要再找兩天做其他有氧重點還是運動量可以讓你心跳超過130下持續30分鐘以上
大紅荳 wrote:減肌肉才難吧,除非該塊肌肉不常用當初又特別去練..基本上少吃多動,還要多動腦,就瘦得快了。別小看大腦,他耗的能量可多了 減肌肉很簡單的例如一般跑者只要一段時間沒跑步,腿部肌肉馬上會變弱但游泳圈........那是公認難消的其他肌肉都被減的差不多了,游泳圈也不太會變小還是這位大哥有什麼特殊的訓練方式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過觀光大橋走環山路才算山區,,不過很短;沒過橋直接到老街就算平地去騎中正山不如去騎又臭又長的巴拉卡,脂肪會消得更多。如果是新手建議別騎單車爬山來消脂,因為比跑步更容易爆膝,而且心跳爆了騎了也是白騎。tony71110 wrote:昨天從中和出發到烏來...(恕刪)
遜弟 wrote:過觀光大橋走環山路才...(恕刪) 可能我開始騎車時間不長 大約一個月的時間而已我是個上班族 能騎車的時間 都是晚上不加班不下雨的時間也大約騎2小時左右 要騎長途也只能等待假日上烏來對於一般經常騎的高手們 應該是小菜一碟吧對我這個大摳已經是要我的命了我還是先以自己能夠接受的目的地來努力大大所建議 巴拉卡 等肌耐力強一點 在去挑戰不是我不跑步 之前慢跑的時候 有受傷 導致現在慢跑大約2000公尺後 膝蓋的左邊半月會疼痛 但是騎腳踏車卻不會所以只好現在用腳踏車來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