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目前最多只跑過11K

因為出門跑步不喜歡帶太多東西

所以都是出門前喝點水,跑完以後再回家喝水

最近想要練習跑21公里

但又不想帶水

這樣會對體力造成負荷嗎?

有什麼好建議嗎??

謝謝
文章關鍵字

紫色橘子 wrote:
小弟目前最多只跑過1...(恕刪)


看您個人的想法,我看過與試過的方法
1. 路程當中用便利商店串接起來,例如每5~7公里有一家,身上帶張悠遊卡,或幾百元,手持寶特瓶跑步,喝完一瓶再去買一瓶,有點不太環保
2. 沿路上都有販賣機,身上就多帶些零錢,例如中正紀念堂週邊,或是各大運動場,渴了就去投一罐
3. 水壺腰包,跑起來,水壺會晃來晃去,頂多帶個600CC就很重,還會磨壞排汗衫,不夠水時,還是要找便利商店,LSD時,我最常用這個方法
4. 手持水壺跑,我也常用這個方法,有些人覺得會很重,但其實久就習慣了
5. 水袋背包,超長途,且中途沒有店家時,才需考慮,比較不會晃,但是因為比較重,且排熱不良,會有點熱,我有買,但是超不常用
6. 直接開水龍頭生飲,我不敢
7. 擺在路邊,隱藏在角落,只要不被回收阿姨拿去丟掉,或是當成亂丟垃圾即可
8. 騎車或開車去跑步,將車停在折返位置,經過車子就可以喝
其他的方法,我想不起來了

補給的習慣到底如何設計,是比較重要的問題點,有些專家提到
1. 每人每小時水的吸收量為600CC
2. 每公里都該補充一些水分,也許1~2口(通常超馬都會提到),我也是用這個方法
3. 訓練馬拉松的補給習慣,每五公里補充水分
4. 留意每單位時間上廁所的頻率與尿液的顏色,判斷是否缺水
除非天氣太熱,半馬通常我未作任何補給及水

當然這樣做,對不對還想聽聽各位高見

紫色橘子 wrote:
小弟目前最多只跑過1...(恕刪)


之前一直都跑10~12k左右,只帶水。後來試跑15k,沒想到13k就"餓"了,完全跑不動。
後來如果想跑12k以上,就會帶巧克力塊,半路吃。

試跑一次就知道了。
這個問題會因人而異...
小弟我25K以上才會帶水!
昨天我第一次試半馬,6分半速跑了16公里吃了一根巧克力棒,接著跑到18公里時腳開始抽筋,最後沒辦法只好用走的回終點
請問該如何讓腳不抽筋(何時該補充,該補充什麼東西?)
那就帶個50元銅板外加選擇補給方便的路線吧.

去年年初剛開始每周跑20km的時候確實是需要補給品, 通常是巧克力一條, 不吃會餓, 甚至無以為繼. 逐漸地進入夏天之後巧克力就不適合了, 整個會軟掉, 搞得手黏黏的, 就換成大豆棒與600cc水壺. 真正熱天的狀況下, 600cc不夠喝, 這時候一個50元的銅板就變成恩物, 可以到自動販賣機買點水來喝.


如果你只是要練習21K距離的適應性, 基本上是沒問題的, 前提是你身體的水份要補充足夠, 譬如如果你是早上跑, 前一天就一直喝水喝到睡前的小便是淡色, 跑前30-50分鐘別喝太多水以防一直想上廁所, 台灣便利商店很多, 頂多帶個銅板以防臨時真的撐不住.

但是如果你想要同席練習速度的追求就比較不建議, 因為真的會渴, 水分補給對於較高強度的練習會影響效能.
練習

不是求成績

帶吃的喝的還好


不是每天狀況都100分


要自己抓自己的狀況,天氣熱還不喝水的話,只能說找死


請翻閱夏天,熱衰竭文章

冬天天氣比較冷,出汗量比較少但是體內能量消耗會比夏天更多

我都手持600CC水瓶,機車上面也一瓶(冬天裝保溫瓶溫熱水),可以帶個小點心補給,體力會有差

因為是跑河堤,便利商店販賣機什麼的不可能有,固定一段時間就補水

其實瓶子裝滿的時候最好拿,後面因為有空間,水上下晃動手汗增加要一直換手這點比較煩

折返回到車上趕快補充溫水,對身體也比較好,一場半程訓練我大概可以喝掉1500CC左右

夏天我認為早點練習的好,5點左右起跑,等太陽出來時差不多也跑完了

如果跑的地方容易被照射,體力會消耗得很快,水分會流失更多

當然如果沿途可以買這些倒不是問題啦

參加路跑比賽有補給,感覺跑起來都都較順暢,雖然很多前輩可以不吃甚至中途都不喝

初期體力較差的時候建議不要逞強就是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