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目前最多只跑過11K
因為出門跑步不喜歡帶太多東西
所以都是出門前喝點水,跑完以後再回家喝水
最近想要練習跑21公里
但又不想帶水
這樣會對體力造成負荷嗎?
有什麼好建議嗎??
謝謝
紫色橘子 wrote:
小弟目前最多只跑過1...(恕刪)
看您個人的想法,我看過與試過的方法
1. 路程當中用便利商店串接起來,例如每5~7公里有一家,身上帶張悠遊卡,或幾百元,手持寶特瓶跑步,喝完一瓶再去買一瓶,有點不太環保
2. 沿路上都有販賣機,身上就多帶些零錢,例如中正紀念堂週邊,或是各大運動場,渴了就去投一罐
3. 水壺腰包,跑起來,水壺會晃來晃去,頂多帶個600CC就很重,還會磨壞排汗衫,不夠水時,還是要找便利商店,LSD時,我最常用這個方法
4. 手持水壺跑,我也常用這個方法,有些人覺得會很重,但其實久就習慣了
5. 水袋背包,超長途,且中途沒有店家時,才需考慮,比較不會晃,但是因為比較重,且排熱不良,會有點熱,我有買,但是超不常用
6. 直接開水龍頭生飲,我不敢
7. 擺在路邊,隱藏在角落,只要不被回收阿姨拿去丟掉,或是當成亂丟垃圾即可
8. 騎車或開車去跑步,將車停在折返位置,經過車子就可以喝
其他的方法,我想不起來了
補給的習慣到底如何設計,是比較重要的問題點,有些專家提到
1. 每人每小時水的吸收量為600CC
2. 每公里都該補充一些水分,也許1~2口(通常超馬都會提到),我也是用這個方法
3. 訓練馬拉松的補給習慣,每五公里補充水分
4. 留意每單位時間上廁所的頻率與尿液的顏色,判斷是否缺水
冬天天氣比較冷,出汗量比較少但是體內能量消耗會比夏天更多
我都手持600CC水瓶,機車上面也一瓶(冬天裝保溫瓶溫熱水),可以帶個小點心補給,體力會有差
因為是跑河堤,便利商店販賣機什麼的不可能有,固定一段時間就補水
其實瓶子裝滿的時候最好拿,後面因為有空間,水上下晃動手汗增加要一直換手這點比較煩
折返回到車上趕快補充溫水,對身體也比較好,一場半程訓練我大概可以喝掉1500CC左右
夏天我認為早點練習的好,5點左右起跑,等太陽出來時差不多也跑完了
如果跑的地方容易被照射,體力會消耗得很快,水分會流失更多
當然如果沿途可以買這些倒不是問題啦
參加路跑比賽有補給,感覺跑起來都都較順暢,雖然很多前輩可以不吃甚至中途都不喝
初期體力較差的時候建議不要逞強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