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低臭味和香港腳,鞋子前端的通氣範圍很重要

前一陣子買了一雙DIADORA的慢跑鞋,
看在標榜台灣生產的份上,挑了一雙1390元的支持一下國內產業。
減低臭味和香港腳,鞋子前端的通氣範圍很重要
結果,一年半穿下來,這鞋子真的是臭味難擋,
我記得當時這鞋的廣告好像是"360度通氣",想當然爾臭氣也是360度散發。

前腳掌的部分味道特別重,
鼻子距離它20cm就能聞到,因為出汗量最多就是在此處,
這段時間的後半年,香港腳也一直無故復發,直到最近才發現原因就是它。

====================
腳板最容易出汗的部位是前腳掌(含腳趾),
香港腳最容易出現的部位是趾縫。


慢跑時,汗氣從"XY平面"散逸的比例比"+Z軸"要高出許多,
如果是腳汗多的人,鞋子前端的通氣範圍要非常重視。

至於汗氣能否從"-Z軸"方向散逸,就要看鞋墊材質了,
若能向"-Z軸"散逸是最有效率的,
但我到目前尚未看原廠給慢跑鞋配鞋墊的緩衝層是會吸水的。


==========鞋墊 吸水量 與 透水程度 實驗===========

3個月前用漂白水浸泡30H,徹底去味洗淨之後,
突發奇想來實驗鞋墊有洞沒洞的差異,於是給右腳鞋墊打了洞。
結果有打洞的右腳,其臭味明顯濃於左腳,
為怕我的鼻子不準,還拿給另外2位家人"共同鑑定",
結果是一致的。
減低臭味和香港腳,鞋子前端的通氣範圍很重要
鞋墊的背面臭味也是右腳比較濃。
原因未知,怕說左右腳的菌種不一而造成味道差異,
我還把平時穿的另外2雙皮鞋拿出來聞,結果是左右2邊味道濃度都一致,
幾乎聞不出來。
減低臭味和香港腳,鞋子前端的通氣範圍很重要


左右腳各倒20 C.C.的水
減低臭味和香港腳,鞋子前端的通氣範圍很重要

6分鐘之後,有洞的右鞋墊水位消失的比較快,但此時鞋墊底部還是乾的。
減低臭味和香港腳,鞋子前端的通氣範圍很重要

10分鐘之後......
減低臭味和香港腳,鞋子前端的通氣範圍很重要

減低臭味和香港腳,鞋子前端的通氣範圍很重要

翻過來看,2邊鞋墊底部依然還是乾的,地板也沒水。
鞋底還是乾的,表示水分沒有透過去。
減低臭味和香港腳,鞋子前端的通氣範圍很重要

會造成水分無法透到緩衝層,可能是因為黏膠擋住了水的通過,
也可能是緩衝層本身就不吸水。

有個交情不錯的材料業者告訴我,這種發泡材有很多種規格,
不是標榜XX材質就一定吸水透氣。

==== 對鞋墊的心得: ====
[1]目前多數鞋墊的底部都有溝槽,號稱可以導通水氣,
我放了10KG的啞鈴在鞋墊上,發現溝槽結構已經徹底被壓扁,
就算跑步的過程中溝槽結構有機會獲得恢復,進而達到類似幫浦的效果。
但是在水分完全透不過的情況下,這溝槽是有用嗎?
根本只是商人的噱頭。

[2]洞不夠大,不夠多,也別想讓汗氣有效率的經過鞋底導到鞋子側面的通氣網區。

[3]鞋子側面的通氣網區如果開的不夠低,
或是鞋墊的底部的溝槽結構和通氣網區對不上,
這些都別想有效果。

事實上,就我換過多雙鞋墊的心得,慢跑鞋有無那溝槽根本感覺不出差異,
鞋子前端的通氣範圍才是水分散逸的關鍵。
由於汗氣幾乎無法從"-Z軸"方向散逸,所以退而求其次,
應該要注重鞋子前端的XY平面通氣範圍。

能做到像air-max-1-breathe當然是最理想的:
(是否容易開口笑就未知了。)




如果礙於預算或是美感,通氣網的範圍也要盡量往鞋尖貼近。


=========================



後來借幾雙鞋來試穿之後,感覺包覆範圍應該要小於紅線的區域,
汗氣散逸的速率才能達到我個人的需求標準。




失敗的選鞋例子:
XY平面的包覆範圍太大了,包這麼多是為了美觀? 還是真的能減低鞋子開口笑的機率?




結論:
一味聽信商人的廣告詞、店員的推薦,或從價錢去評估鞋子的好壞根本是無知的行為,
若因此買到適合的是運氣,買到不合的是應該;
自己有足夠的知識和經驗去評斷東西的好壞才是真的。

當初在買這雙時,同時間評估的還有另外2雙,900元的愛迪達和1100元的美津濃,
那2雙的鞋子前端的包覆範圍都遠小於挑中的這雙。


eanck wrote:
由於汗氣幾乎無法從"...(恕刪)


你要不要考慮去鞋廠應徵...
這牌子,應該在一千元以下的價位
空空104 wrote:
這牌子,應該在一千元以下的價位


聽你這麼一提,我才發現好像記錯價錢了,
翻了交易紀錄.....


原先打的1600 應該是加了運費之後的價錢。

現在想起當時會買這雙還有2個原因,
[1]是 2e寬楦,比較我的合腳形。

[2]標榜耐震。(MIT系列/ 全方位抗震科技跑鞋)
前一雙跑鞋就是因為觸地時感覺反作用力太硬,
這一雙是有好一點,但是沒到滿意的階段,
緩衝方面我給65分。


============
遇到問題才知道問題在哪裡,
當時只會比較鞋底和楦頭,
現在知道還要注意鞋面設計,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啊。


eanck wrote:
前一陣子買了一雙DI...(恕刪)


我跟您也有相同的困擾。

後來我發現腳掌跟鞋子中間的「襪子」也很重要。

您也可以參考看看往這方面去著手。
孝裝太后 wrote:
後來我發現腳掌跟鞋子中間的「襪子」也很重要。

您也可以參考看看往這方面去著手。


為了這一點,我的襪子幾乎都是apure的,
一次買多的話可以打點折,但一雙也要約200元,價格是一般棉襪的5~8倍。

它的特點就是水在布料中的擴散速度比較快,
同樣水量、同樣時間,水的移動範圍大約一般棉襪的2~3倍,(應該說棉襪好壞差很多)
也是一種強化"-Z軸、XY平面"散逸速率的方式。
效果是不錯,卻不怎麼耐洗,
同一雙洗個10次之後就覺得效果明顯打折了,洗30次之後大概與一般棉襪沒甚麼兩樣。

所以我在想說每6個週定期丟棄7雙厚棉襪會不會比較經濟?


我不會挑棉襪,有沒有板友能指導一下?
襪子要用手洗,不要丟洗衣機去洗,用手洗完後,再丟到洗衣機脫水。
Apure的產品很好,洗滌方式要對才能用得久。
如果腳汗發達,建議提高鞋子的預算,真得有差。
woodoo520 wrote:
襪子要用手洗,不要丟洗衣機去洗,用手洗完後,再丟到洗衣機脫水。
Apure的產品很好,洗滌方式要對才能用得久。

我剛買時也是盡量用手洗,後來真的很累,
所以通通用洗衣機。

不是傷時間就是傷金錢,
我現在想找一個便宜又方便的方式。

woodoo520 wrote:
如果腳汗發達,建議提高鞋子的預算,真得有差。


我以前也是這樣想,後來有個親戚在大陸當NIKE的鞋廠廠長,
我才發現現在的球鞋其實都很便宜,
一雙市價3000的與1000的成本幾乎一樣,每雙原料價值台幣40~100不等。

※應該說只要沒有動到大量真皮的鞋子都很便宜,
因為相對比起來,塑料、高分子聚合物的價錢低到你無法想像,
而且使用大量真皮的鞋子必定要動用較多人工。

到了大陸,一堆名牌鞋的原工廠流出的產品,
20%~35%的價錢就能買到和原廠一模一樣的東西,
只是差別在牌子不同。

再說現在很多廠牌都不自行設計了,是直接買斷某某設計公司的作品,
找間工廠、掛個牌就拿出去賣了。

追名牌對我而言是無知又虛榮的行為,懂得看鞋子的好壞對我才是重點。


所以我不會去買掛NIKE的air-max-1-breathe,
100%會去找相同設計的雜牌。
eanck wrote:
我剛買時也是盡量用手...(恕刪)

其實腳汗嚴重的人,鞋好鞋壞一穿便知,我以前學生時期都穿500到800左右的學生皮鞋,也是味道很差,出社會後因為有需求而買了比較好的皮鞋,味道就沒有了,脫下鞋子後腳也很乾爽;運動鞋也是,選鞋真得很重要。
上個月我買了一雙UA的Apollo跑鞋,說真得,它的設計讓我的雙腳好像穿著貼身衣物般清爽,它也沒開很多孔呀,所以,有時不是設計問題,而是用料問題,為什麼不直接去outlet買零碼鞋就好?價差也不大。
還有,其實工廠流出品⋯,很多賣家都會這麼講,因為仿鞋和真鞋其實不易分辨,你覺得仿鞋用料和真鞋真得一樣嗎?
其實那不叫追品牌,而是那些品牌在前面示範一雙好鞋應該怎麼作,雖然價位高,但是沒有這些品牌廠,仿廠有抄的對象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