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歷了前年迎合時代的大改款Boston 10,去年又在不改中底只改鞋面材質的推出問題頗多的Boston 11,終於今年6月adidas根據大眾的評價調整了鞋面及中底推出了Boston 12,不再硬邦邦的鞋面、中底以及更便宜的訂價更是收獲一片好評,但是相對於更迎合大眾腳感的12代,個人卻認為10代更適合我這樣的普通跑者,理由也會在後面說明。(我來逆風了)

黑:10 白:12
首先與11代相比12代在鞋面的材質明顯變得較為透氣及軟一點,雖然我沒有11代,但專櫃仍然將11代與12代擺在一起,用手觸摸即可感受明顯差異,但與10代相比則是舒適度略差但透氣性好很多,當然兩者材質是完全不同的。

肉眼可視材質的差異
Boston 12取消了半內靴設計,改用兩片中足鎖定帶與鞋帶孔設計在一起,利用鞋帶可調整中足的鎖定度。

12代的中足鎖定帶

10代則是半內靴設計
相對於10代很硬會卡腳的鞋舌,12代的鞋舌採用類麂皮材質又薄又柔軟,只有在中間會壓腳背處用了一點填充物。

12代的鞋舌薄又軟真的很舒服
後跟設計維持現階段adizero家族設計,三角形類麂皮的裝飾提帶,腳踝填充物只有兩側上端有,10代則是慢跑鞋一樣的整圈都有填充物且很多,後跟都是內藏穩定片硬度都很高,但12代很小一片、10代則很大片,想來光後跟重量最少就能差10+g。

仔細看可以看到有一片凸字型的穩定片
鞋墊足弓處有大幅上翻,配合中底足弓處側牆,可以提供足弓軟彈的支撐,這也是越來越多專業跑鞋會做的設計。

中底雖然都是採用上層LIGHTSTRIKE PRO、下層LIGHTSTRIKE,但無論是PRO或2.0都明顯較10代軟很多,上腳走路就有非常明顯的差異,12代更為柔軟的腳感無疑是更適合現在市場的變化。

12代中底造型更為銳利、科技感,且較10代更寬。
12代中足外側可見的穩定片是由玻纖柱延伸而出,其作用是防止內翻,這個設計在一樣6月推出的nb propel v4也有,其作用是在長里程腳疲勞時避免落地時扭到腳,這應該是12代將中底調軟後的考量。


大底取消了10代的外側較硬內側較軟,12代大底軟硬度一致,一樣都是馬牌大底,抓地力非常好,耐磨度應該也沒問題(鞋太多很難測試)。

上:10 下:12
重量是12代改進最多的地方,除了中底調低密度外,鞋面大量的輕量化功不可沒。

上:10代29.5為337g 下:12代29為278g
10代我累積里程約90km、12代則約40km,開頭說過10代更適合我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我體重83kg偏重,二是我屬於大步幅跑者,三則是我個人偏好韌彈腳感,下面來聊聊第一點跟第二點我的理解(第三點屬於個人喜好)。
我非專業跑者,相信有許多先進能更好的利用這雙鞋,我只是分享自己的體驗給大家參考。
首先同樣的中底在不同體重段其實腳感是會有差異的,大家認為像磚一樣的Boston 10以我83kg的體重跑起來其實是韌彈中帶著軟度的,反而12代我跑起來會因為太軟而有點洩力,在測試過程中維持我常跑的500~540,12代得益於前掌加量的PRO有著更為明顯的彈力,但較軟的調性卻讓12代的體感反應略慢於10代,因為較軟的中底需要時間潰縮再反彈,這樣的設計其實更適合需要增加步幅的跑者,而我本來就是大步幅,當我以平均步頻150在跑時是還好,但當我想提高步頻到160~170時穿12代會明顯比較吃力,而10代較為直接的反應則能讓我較不費力的維持在160以上,而當我加速到4分速時問題會更明顯,10代直接的反應跑到440甚至430問題只有鞋重較重這點,但12代跑到440時前掌的彈力已經感受不太到,只剩下跟不太上速度的中底反應,這就形成了一種洩力的感覺。
我個人的感覺是如果一雙鞋要拿來速訓如練間歇甚至競速用途,較軟的中底應該要配合較硬的板材,軟彈的中底材料積蓄回彈能提高步幅、較硬的板材可以有效增加滾動及推進增加步頻,如現在市售的頂級競速鞋都是這樣,這樣無論是需求增加步頻或步幅都能滿足,而Boston 12調軟的中底+很軟的玻纖柱(12可以很輕易的拗動鞋身)比較適合需求增大步幅的跑者,當然體重如果較輕的應該比較不會有我這個問題吧!
我覺得Boston 12更軟彈的腳感適合更多的一般跑者,尤其是有增大步幅需求的人,但與大眾靠攏相對的則是競技性下降了,這不是不好,對我這種一般人,這是一雙變得更好的鞋,只是變得像慢跑鞋而已。
以上,就是我對Adizero Boston 12的使用感受,感謝您的耐心閱讀,我們下雙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