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時買的顏色(舊鞋不堪使用已丟棄)
去年9月開始因為健康跑步需要再買新鞋,很自然的因為對KAYANO的好印象自然的就買了KAYANO 29,可是實際穿著跑步後卻是非常失望,因為雖然迎合市場腳感變軟,但穩定性卻變差了,所以前幾個月KAYANO 30消息出來時我還真的不太期待,甚至發售時我也沒第一時間去試穿,但是經過這段時間的測試後,我真的覺得KAYANO 30或許還有許多需要調整的地方,但絕對是新時代的穩定支撐代表,現在就讓我們開始這次的分享。
以下只是我個人測試後的感受分析,不一定正確。

後:29 前:30
這次的30週年紀念版總算不再是ASICS制式鞋盒,除了材質用了更硬的亮面紙版、燙金的LOGO外,內側更印上設計師的草圖,很有紀念價值。

首先來看鞋面材質,仍是慢跑鞋設計,以舒適為取向,透氣度一般。

紀念版的虎爪LOGO用較厚的貼片,藍色金邊很有質感,同時加強鞋面的強度。

後跟反光設計提高夜跑安全,上頭很短的提帶裝飾意義大於實際使用,內置穩定片強度很高且兩邊外側貼片也很硬,內外相加在穿著時會發現後跟鎖定感極強,是很有感的穩定設計。
圖片可以看到腳踝處內側比外側高,實際測量內側比外側高約10mm,這個設計應該是從上方來限制內旋過渡。

腳踝處一圈填充物分量十足,內側絨布材質一樣往下滑很順、往上滑會卡,這樣可以讓跑步抬腳更加跟腳。

鞋舌材質摸起來很舒服,填充物比29略少但算夠用,兩側有縫彈力帶,彈力帶除了固定鞋舌外也能加強中足的鎖定。

中底使用加寬加厚的FF BLAST+ ECO後跟使用跟NIMBUS 25一樣的PureGEL ,腳感很舒服。

大底後跟藍色部份比較厚也比較硬,黑色則較軟且內縮,我的感覺是有2個作用,一是後掌過渡到前掌時會更流暢(硬到軟),二則是前掌伸蹬時黑色大底往內縮會跟中底齊平,更利於前掌發力。
聞名的TPU抗扭片消失後,替代的是足弓下方的三角形大底,可以發現30放大了這塊三角形大底,而且往中間延伸不少,這也是30穩定性更高的原因之一。
另外與29相比,30的中足及後掌都有加寬約10mm,這可以大幅度提高後掌及全掌落地時的穩定。

穩定支撐型鞋款對我來說可以分為穩定及支撐兩個部分,上面說了許多KAYANO 30穩定的設計,接著來聊一下支撐的部分,大部分鞋子的支撐設計會遇到一個問題,因為每個人的足弓高低不同,所以常發生同一雙鞋有人穿頂足弓、有人穿沒感覺、有人則是剛好,因此足弓支撐的高度不管怎麼設計都會有人嫌,而KAYANO 30的足弓支撐高度其實很高,但實際上腳卻完全不會頂足弓,就是因為它在足弓下方放一塊更軟的中底,因為以前的雙密度支撐設計是“上軟下硬”還是很多人會覺得頂,現在直接設計成“上軟下更軟”,這樣可以讓支撐變得更軟性,當然這個設計還有進步的空間,但至少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說完了穩定及支撐的設計,接著就來聊聊我這段時間的使用感受,KAYANO 30我穿著跑過5次,分別是第一次試跑3km、第二次長跑28km,以及後面13km、12km、15km,也穿著出門逛街好幾次,其中兩次有超過10km,它的穩定是沒話說,長距離的走路及跑步都能最大程度的減少雙腳疲勞的累積,但因為鞋子不輕,所以這雙鞋並不適合短程的慢跑,當然也不適合跑速度,我比較喜歡拿來長跑,前幾km會覺得它重,這時用後掌落地跑慢一點會發現它的滾動效應很明顯,對!滾動弧回來了~等跑幾km後比較順再稍微提速,這時就會覺得沒那麼重了,當然它的優點是在長距離後腳開始疲勞時提供我穩定性及安心感,所以我穿著它跑了第一次的28km,而且跑完後幾個小時腳疲勞恢復比以往更快,以前跑完21km隔天我的膝蓋都會不舒服,但這次跑完隔天膝蓋完全沒有狀況。
我覺得KAYANO 30適合拿來走路逛街,跑步則適合拿來恢復跑或LSD,如果你需要一雙穩定支撐型鞋款,但又不希望有頂足弓的感覺,KAYANO 30是一雙值得你嘗試的好鞋。
最後,感謝您的觀看,我們下雙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