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唱片又沒有很好聽,年青人還肯買這麼貴的唱片,除非有那種勁跟熱情想要聽很美很悅耳的音樂,還是算了吧!

Lisa_Hsu wrote:
值得長久保留的東西,只有CD與紙本書


同意!
不過我還有蘇昭興的吉他黑膠唱片, 他沒有出CD.
Youtube 有他最近錄的"王昭君", 但是沒有他年輕時那麼流暢的運指了
Loompster
現在年輕人不會知道這些東西,應該說一般人不會知道這些,發燒友才會知道的東西。
gash23
從這個角度看,確實如此,但是如果以後沒有少子化問題,大家更有錢了,又另當別論,好樂觀,哈哈
這個月買了幾張二手黑膠唱片
其中有一張大卡福茂的1812(封面大輪子),不到兩百元
幾乎沒炒豆聲,而且錄得很好,讓人會興奮
說說為何還有人喜歡聽黑膠,不談cd
唱針在音軌中運動時的瞬間三個作用
1.唱針往左偏時,右聲道有電壓,也就是有聲音,往右偏時,左聲道有電壓
解決了立體聲的問題
2.唱針左右擺動時的大小,決定了電壓大小,也就是聲音大小,上下震動沒有好處,也沒必要
3.唱針擺動時的次數決定了頻率,也就是高低音,為何針細,高頻表現更好,因為高頻,細針能夠跟上,有的1812會跳針,就是擺動太大,針跟不上,跟針粗細無關,跟上了,電壓太高,有的會燒壞喇叭,這些1812是特例
以33轉的黑膠來說,大概一秒半圈,以半圈20公分平均估,就知道訊息量有多大
還有人喜歡聽黑膠的原因,應該是這個
wkh2006
這1812的LP從以前就是以造成"破聲"聞名,讚啦. 可惜我只有Telarc 的CD版.
唱片老闆說福茂的1814不會燒喇叭,也不會跳針,聽了也覺得,炮聲沒有很嚇人
0.7g的針壓不好校正跟調整,煩死了,現在聽比較硬的damper,針壓1.0g
文青必備LOMO相機

相機先前不還有 LOMO . 以前底片機 很爛 拍出很爛畫質 ..

然後 錄音帶早期音質 , 好像有一說 tape 也要復古回來 ..

會不會哪一天 黑白電視又出現 ?
Loompster
有啊,上次有找到只能顯示黑白色的智慧型手機,不是彩色的,台灣沒進,國外有。
不曉得個位大大有沒有聽過一種
很像早期電影膠卷的保存媒介
這是我聽過音質最好的器材
以前我爸有玩黑膠
我也玩了一陣子音響
但音質都比不上膠卷
我第一次聽到膠卷,被它的音質震撼到
we543543
講的可能是盤帶。
we543543
電影膠卷也可以記錄聲音,影片記錄聲紋後要經過沖洗,然後光學讀取。在電影資料館片庫看過軟硬體,一般民家不太可能有相關設備。戲院的話,就是影片、字幕片和聲軌片疊加一起播放。
早期還有 TAPE 上數位方式 DAT

數位錄音帶(英語:DAT, Digital Audio Tape),是一種將音頻訊號以數位方式記錄在磁帶中的媒介。產品由日本索尼公司研發,於1987年推出。


Reel Tape翻譯成盤式錄音帶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48&t=1303345&p=5
前陣子跟1812一起買的一張貝多芬鋼琴op73,op84
dacca(福茂)
很好聽,乾淨,而且錄得很棒
聽了會讓人很享受的一張
推薦給大家
黑膠真的不會很難聽
gash23 wrote:
唱片老闆說福茂的1814不會燒喇叭,也不會跳針,聽了也覺得,炮聲沒有很嚇人


是否是 1812? 柴可夫斯基的 1812序曲, 有大炮聲的

康澤爾指揮辛辛那提大眾管弦樂團的有名錄音
gash23
抱歉,是1812,不是1814,打錯了,由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ZUBIN MEHTA指揮,Op.49
最近買的一批,有幾張是哥倫比亞,6個圈圈的,我猜是1960年左右出版的
感覺是用喇叭聽還好,用耳機聽就覺得立體聲比較差,空間感少些
都聽些便宜的唱片,1970年左右的唱片比較好聽
Ye-Kin-233
從邊緣刮一點削削燒燒看,現在的都應該是PVC當原料燒了會很臭(真黑膠唱盤是使用虫膠壓制壽命不會超過十年)若真是1960、1970應該都破片了
幾天前買了一張全新未拆封黑膠直刻盤,我的第一張全新唱片
開始時,兩面都全無炒豆聲,隔了幾天,也就聽了不到十次,其中一面(b面)炒豆聲變多了
1.確定無指甲與針的刮傷
2.不確定是否唱片墊有無灰塵,一陣子沒擦了
3.清洗了b面,好多了,變成a面有炒豆聲
4.再清洗了a,b面,現在已經沒有炒豆聲了
5.結論:確定是髒汙,洗b面時被手弄髒了a面
我的清洗方式:先把手用肥皂洗乾淨,用無塵紙巾沾水及兩三滴洗碗精,唱片用蓮蓬頭弄濕,貼紙除外
輕輕地用無塵紙巾搓唱片,搓完用蓮蓬頭清乾淨,用餐巾紙吸乾水分,晾20分鐘,完畢
直刻盤聲音不錯,有些不是直刻盤也很好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