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家中只有第四台時,電視旁很乾淨。後來慢慢加了DVD Player、擴大機、喇叭、無線麥克風、混音器、點歌機……不過,沒有半個需要接網路。
後來,搬到新家後,因為少在看電視,所以也沒牽第四台,就只有數位電視和DVD Player。後來在大陸買了台多媒體播放盒,本來可以直接透過它看PPS的,但是好景不長,沒半年就不能看了!雖然透過它播放File Server裡的影片還是很方便,但是大家還是被PPS寵壞了,沒辦法只好找台舊NB來專職放PPS。後來又追加了網樂通,雖然操作有點繁雜、速度有點慢,但看影片時還是蠻不錯的。前一陣子因為升級16M/8M,所以另一條100M感覺用處就不大了,於是把100M降級成10M + MOD + KOD,一個月1299,省了901元,但多了更多的娛樂選擇!特別是家中的小朋友再也不用看PPS裡的搞笑國語配音或是聽不懂的英語了!
客廳當初只有留一條網路線,因為MOD一定要設成實體固定IP,所以網路架構也歷經三次變更。
1、網路線 -> 無線AP
我是拿一台無線路由,把NAT關掉當成Switch,MOD設Public IP,其他設定PPPoE上網,但是這會造成設備開機時的麻煩,特別是網樂通和KOD,常常需要再手動撥接一次!
2、網路線 -> 分享器->無線AP
迴路架構,再加一台分享器,原本的網路線接在Lan,Lan再串接到Wan。然後MOD一樣設Public IP,其他設備變成透過分享器的DHCP取得IP。雖然可以用,但我發現會造成MOD和網樂通選擇時的延遲!忍耐用了一個月左右……還是決定再改!
3、網路線->Switch->分享器->無線AP
|->MOD
跟2一樣,MOD設Public IP,其他設備變成透過分享器的DHCP取得IP。問題都改善了,只是設備變超多……
|->MOD (HDMI 1)
網路線->Switch
|->分享器
|->網樂通 (HDMI 2)
|->多媒體播放盒 (HDMI 3)
|->KOD ( AV1)
|->無線AP
|->Wii (AV2)
|->NB (VGA)
另外還有一台DVD Player (色差1)和無線麥克風(接KOD),不過都沒接網路。
看來,網路已經大幅改變客廳的影音配置,但現在才「初步建置」階段而已……就已經搞成超多設備、超多插頭……不知未來再加上綜合擴大機和喇叭時會怎樣……
這個空間就是只放modem、switch、nas、router等,因為其他設備是放在電視櫃區。
這地方的電力插頭也只是modem、switch、nas、router使用。
電視櫃子另有8個插座給電視、影音擴大機、MOD、多媒體播放機、壹電視、HTPC、PS3、等使用。
架構是結構化佈線,您開文所說的問題在這架構下全部都變成簡單的事情。
只要用patch cord 跳插,電視櫃區上的8埠網路線要連結什麼訊號都OK,例如:1號埠經patch cord 給modem、2號埠經patch cord 給xxx、.....依此類堆,輕鬆愜意。
無線網路設備我們規劃在房子中間位置。
規劃電視櫃會幫業主設想可能日後發生的設備,如綜合影音擴大機+多個喇叭、MOD、KOD、KTV、多媒體播放機、藍光機、HTPC、壹電視、Wii、PS3、XBox、....,這些設備中很多都需要占用一個網路埠,所以客廳8個網路埠一點都不嫌多。
更多詳細相片請參考我的部落格內這篇
還有一台Wireless AP藏在屋內正中央的天花板裡
照片看起來非常亂,部分還沒用到的port暫時沒跳接(8port switch不夠用)

所有網路設備連同驢子機+一大串HDD,全藏在陽台的天花板裡面
因為全都在戶外陽台上,打兩個洞裝顆抽風扇和濾網
廢熱連同噪音問題一併解決,通通不需要再傷腦筋處理
維修孔一蓋起來,外表乾乾淨淨什麼亂七八糟的線材通通不見蛋,也就懶得整線
客廳拉3 port、書房4 port、房間各拉2 port、外加藏在天花板中的AP 3 port
全部近20個 port全集中在天花板中,打在一支24port panel上頭
那個房間的那條線想走Internet or Intranet,直接在panel上跳接即可
VDSL 4個port接了驢子機、MOD、網樂通、Wireless AP
Giga switch接了驢子機、HTPC、數台NB、還預留給player來接投影機用
wireless AP只給手機、ipod、遊戲機、NB臨時上網用
原則上Intranet內設備全部都接有線網路且全上Giga net,速度才夠快
連Internet部分跑100M就綽綽有餘,只有驢子機跨接兩邊網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