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薦 - 蘋果眼中屬於未來的「後 PC 時代」

sonynx70 wrote:
簡而言之,app...(恕刪)

我可以告訴你為什麼iPad不配備高畫素相機
因為Apple不想讓他們的消費者成為拿著快A4大小的平板在拍照的傻瓜
可以想像那個畫面有多蠢嗎?

sickfoot wrote:
我不確定你想表達什麼...(恕刪)


當你不知道別人想要表達什麼時

別急著去否定別人的想法

試著去包容不同的意見

蘋果族群就一定會活下去,並且活的很好




chanmingtao wrote:
不高啦~~~平常IB...(恕刪)

你的學術界包含商學院的範疇嘛?
如果沒有請正名吧~
這讓我引申想到有人拿 iPhone 跟 Dell 的 Android 平板手機來比較,然後講說 iPhone 多好用多順暢
接著有人說,你應該去看看 HTC 為了 Android 客製了多少東西,只為了讓使用者的手機使用體驗順暢
然後說 iPhone 背後是 Apple, 但 Android 背後是 Google ,前端視 N 家硬體廠商
要出 Android 設備,那很簡單,但是要讓 user experience 順暢就不容易了

但換個面向來看,Apple 是不是還可以再好個五年十年?
即便 Apple 硬體不是全都自己做,有很多配合的 ODM 廠商, Apple 就有點像 ViewSonic 就提設計或是提概念,然後看哪些硬體廠商做的出來
可是再看 Android/Google, 他們的合作模式就截然不同, Google 給了各廠商很大的自由度去自行發揮,而 Google 自己也有出手機(當然是其他硬體廠代工),這樣 Google 也可以試圖主導某些趨勢,互生互利

Apple 模式就是他一家獨賺,零件廠商最多賺某一批貨,而且永遠只是零件廠商,無力自己出產品

要說蘋果不想去比硬體比效能,我想那是場面話,而且那也要有它現今的市場跟地位才可以這麼講
你說如果蘋果產品又慢又難用,它會大賣嗎?
那是提高層次的思考,就是說呢,我現在要推下一代的產品,我心裡期望的是要做到什麼跟什麼,以及使用者體驗必須怎樣怎樣,接著我就是要確保搭配的硬體做的到這些。比較像使用者導向。
其他家的產品往往是先看拿到的硬體,然後估算軟體可以跑到什麼程度,跑不太動就拿掉一些功能。像是要是 CPU 太慢,那就取消動畫桌布!





Maplez wrote:
你的學術界包含商學院...(恕刪)


這也不是我說了算的啊

但是,你認為牛頓,愛迪生會認為算嗎?

我願意以25年的PC使用經驗替目前的蘋果背書~你做對的事情,而不是把事情做對

正如當年我們鼓吹以無線取代蛇窩,如今無線3G/4G已經不是better have...而是must have...
沒有無線的發展,就沒有M-Commerce...
沒有iPAD/TouchPAD之類日趨成熟的平台,我們就必須繼續遷就廠商,繼續揹負著沈重的Backpack...
當女人、老人、小孩開始習慣網路~當通訊協定變成主角~硬體規格退位~
不真實的虛擬世界才有機會透過你的指尖串連起實體世界的夢想~
我韃韃的馬蹄 是美麗的錯誤 我 不是歸人 只是個過客
我在 Bell Labs Murray Hill 工作過幾年, 對計算機學術上最有貢獻的以前中午吃飯時都看得到
甚麼 UNIX, C, C++, 半導體, 雷射的發明人全是那裡出來的,
那棟樓至少有 10個諾貝爾奬得主在那裡長期工作過,
搞計算機理論的在 AT&T 還沒有分家前, 那棟是朝聖的地方

但是 其後的下場讓人痛心, 現在成為 ALU 的美國總部
光學術研究的結果就是那下場,
學術界需要像 Jobs 那樣的人, 雖然 Jobs 沒有學術地位, 但是他看得出 那些東西
有商用價值, 而能夠直接或間接的 回饋到學術界

如Xerox Parc labs 做的東西自己的老闆完全沒有興趣, 如果不是 Jobs 看到後推廣,
現在根本沒有 Mac, 當然也就沒有抄 Mac 的 Windows 了




以一個學csie的人來說 "PC" 一詞對我而言凡是具備"計算"功能的個人裝置都算是PC

狹義來說把PC當成是IBM 搞出來的PC/AT 也不是錯(如果硬要說只有相容x86 架構才算是PC的話)

但是時代已經進步 PC一詞我想也不該只是單純的IBM PC

Jobs說的post-PC到底指的是什麼?

是指大家都不需要PC了? 還是他們家的產品最終可以取代他所謂的PC?

我只知道PC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大家的周圍 而他不僅僅是x86架構

有可能是iOS 有可能是Android 也有可能是webOS 或是windows

即使他們家的產品取代了x86 他們家的產品也還是PC的一種

硬體競賽的時代過了嗎? 沒有吧

看看自己手上的iPhone 3G 跑iOS4 有很順嗎?

apple在我眼裡是 很會包裝利用剛剛好的硬體與剛剛好的軟體 創造最大利潤的公司

商人的嘴臉都是一樣的

有更好規格的硬體才能用軟體實現各種可能



rinconj wrote:
數字勝於一切, iPad 出 9個月,Mac + iPad 的量已經超過 PC 業最大的 HP
大量的投資都往 tablet 走, 此消彼漲的趨勢只會越來越明顯,


去看看OSX Lion這次要加的功能,應該會知道Apple之後的玩法應該是一Mac配幾個平板當端末。
tablet並沒有吃掉Mac的市場,我倒是認識越來越多人因為iPhone/iPad買Mac,iPad這塊會搞掉一些輕度的NB使用者,不過並沒辦法取代,主要原因是觸控的輸入還是比不上傳統的鍵盤,說穿了就是這東西是給content consumer而不是creator用的。這裡衍生出一個問題,如果平板加上底座這玩意要算平板還是NB..XD? 又或者說,以後的電腦零件就是一個一個串起來,螢幕拿起來變平板,這要算是桌機還是..?

Post-PC這個term我是同意的,但是這不代表這世界上只會剩下平板或是非NB/Desktop的東西,反之,這些東西可能會以其他不同的面貌出現在我們面前,這種可能性才是接下來這幾年最讓人感到期待的地方,至少Apple的iPad指出了這一條路,使用電腦不用像以前那樣,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取得你需要的運算能力。

不過我比較意外的是竟然是Apple先搞出Home datacenter這種東西,真的弄出來我就把家裡那台Linux換成Mac Mini..
sickfoot wrote:
我不認為其他廠牌的智慧型手機或是平板電腦有多好升級耶....
PC之所以需要標明效能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安裝軟體會有不一樣的效能需求,這些消費者需要知道才能選擇
...(恕刪)

我說的是一般桌機
請看原文

chanhanliao wrote:
Apple 不需要(也不想要)再去參與硬體規格、功能特色的競爭,
甚至也不再有 Mac vs. PC 的比較
(就是 Mac vs. PC 廣告中止的原因)
最後只剩下「未來」vs.「過去」
在 Apple 心中,未來的時代不再需要比較螢幕、記憶體或是擴充槽的多寡而完全只剩下「使用者體驗的品質」的競爭

如果用過去「舊 PC 時代」的思維來比較 Apple 和其他廠商的產品,
就像是拿「一輛超級跑車」和「一本令人回味再三的名著」相比一樣突兀

在新時代中,「使用者體驗的品質」凌駕在一切之上
產品的價值不再取決於記憶體大小、CPU 有多快、螢幕解析度或是有多少插槽而是單純的取決於「使用這個產品時感受到的體驗」

他指名的是pc ok!
apple自己升級性不好就說不用管配備性能功能等等怎樣
不管配備好壞
那他mac幹嘛還要標明規格?
還要分不同配備賣不同價錢?
說不在比較螢幕大小還有解析度
那他筆電幹嘛還要分尺寸?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