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設計思維論述 (續 iPad規格設計論述)

不可否認, 影音這一塊是Apple的強項; 但是辦公室 office 應用這一塊可能需要在討論(不要忘了, 大部份的公司還是以windows 系統為主)
alltester wrote:
10. 趕快採用自家的 A4 CPU:

這是終極戰略,PowerPC、C2D,讓 Apple 發現 Motorola、IBM、Intel 難搞,CPU利潤超高,終究要自己幹。

計算機硬體世界讓 Intel 主導規格數十年了,有CPU的人就是制定規格的王。Steve Jobs花了近百億台幣投入 CPU 研發至今,終於有 A4 可以用。成功以後,就要變成山大王了。不管是獨家技術不外流,或是產品成本競爭力,周邊規格制定能力,或是大賣CPU獲利,都是贏家的機會。(恕刪)


顯然作者對於 IC 產業的實際情況並不甚了解才會做出這樣的推論,
IC 的研發與製造費用(CPU 也是 IC)是出了名的昂貴,尤其像是
這次 Apple A4 這種 chip,不是 40nm 起碼也是 45nm 製程,一
顆 IC 從前端的 RTL 驗證,power optimization。。。一路到設計
合成,驗證,光罩,試產,process tuning,甚至有 bug 必須要
rework 等等,整個費用下來最高可達 20 億台幣,就只有一顆 IC
喔。如果產品線內含有多種不同的 I/O 必須要分離出多顆不同的 IC
,那成本要繼續往上加,這些成本甚至不全含 IP 的費用。這次 Apple
A4 chip 所使用的 CPU core 是來自於購買 ARM 這家公司的 CPU
核心,同類型的 IC 包含 Qualcomm,Broadcomm,Feescale,
TI,nVidia,ST,NXP 甚至諸多台灣的廠商都擁有或即將推出。
Apple 並沒有站在任何 CPU 的優勢上,既不是自己設計,取得成本
也不會比其他廠商便宜到那裏。

自己握有 IC 設計的好處自然不在話下,但是把這點列為這次 iPad
的商業優勢,個人並不全然贊同,只能說有待時間考驗,一不小心
IC 設計的成本與設計規格的延遲就會變成 Apple 極大的負擔。如果
以作者的邏輯來推論,那 Apple 是不是也應該要自行開工廠組
裝,從上到下一把都抓,這樣掌握度更高,賺更多?

Lucose wrote:
顯然作者對於 IC 產業的實際情況並不甚了解才會做出這樣的推論,
IC 的研發與製造費用(CPU 也是 IC)是出了名的昂貴,尤其像是
這次 Apple A4 這種 chip,不是 40nm 起碼也是 45nm 製程,一
顆 IC 從前端的 RTL 驗證,power optimization。。。一路到設計
合成,驗證,光罩,試產,process tuning,甚至有 bug 必須要
rework 等等,整個費用下來最高可達 20 億台幣,就只有一顆 IC
喔。如果產品線內含有多種不同的 I/O 必須要分離出多顆不同的 IC
,那成本要繼續往上加,這些成本甚至不全含 IP 的費用。這次 Apple
A4 chip 所使用的 CPU core 是來自於購買 ARM 這家公司的 CPU
核心,同類型的 IC 包含 Qualcomm,Broadcomm,Feescale,
TI,nVidia,ST,NXP 甚至諸多台灣的廠商都擁有或即將推出。
Apple 並沒有站在任何 CPU 的優勢上,既不是自己設計,取得成本
也不會比其他廠商便宜到那裏。
自己握有 IC 設計的好處自然不在話下,但是把這點列為這次 iPad
的商業優勢,個人並不全然贊同,只能說有待時間考驗,一不小心
IC 設計的成本與設計規格的延遲就會變成 Apple 極大的負擔。如果
以作者的邏輯來推論,那 Apple 是不是也應該要自行開工廠組
裝,從上到下一把都抓,這樣掌握度更高,賺更多?


我覺得 Apple 這家公司核心優勢是掌握了軟體和硬體的技術, 能完全融合而做出其他加公司所不能的產品.
例如: MS 是個純軟體公司, 除了遊戲機外從來沒有自己的硬體.
Acer/ASUS... 是個純硬體公司, 要推平板電腦只能依賴 MS / Google / ... 所提供的軟體.

只有 Apple, 是軟體, 硬體的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手中的. 我想, Apple 一定是發現了什麼技術瓶頸, 軟體上無法解決, 必須從 CPU的架構改起. 否則不會這麼白癡的大費周張去併購設計IC公司來研發 A4 CPU.

為了追求產品完美, 如此的執著令人欽佩! 而這當能然讓 Apple 更可以設計生產出其他公司所遠遠不及的產品.
Lucose wrote:
顯然作者對於 IC ...(恕刪)


說實在話,本人現在是某 SOC Design House 的研發顧問,還算清楚這個領域的技術與成本結構,謝謝提醒。

顯然是我的論述邏輯沒讓 Lucose 兄看懂,以後還要改進。

本文之論述在「設計思維」,意指 Steve Jobs 與設計團隊的想法。「趕快用自家的A4」是他們可能的思維,並非我們看見的「商業優勢」。

當然,關於 A4 的優勢與機會,本人相當看好,所以會有這樣的論述。建議 Lucose 兄仔細研究 A4 的來由與開發團隊,與現在的研發投資方向,也許很快會有不同看法。

把 A4 當成「一般」的 ARM chip,其實可能是有點小看了 Steve Jobs 的野心。
OhiYooo wrote:
只有 Apple, 是軟體, 硬體的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手中的. 我想, Apple 一定是發現了什麼技術瓶頸, 軟體上無法解決, 必須從 CPU的架構改起. 否則不會這麼白癡的大費周張去併購設計IC公司來研發 A4 CPU.(恕刪)


個人認為有瓶頸的地方也不會是在 ARM CPU core 上面,
花大把鈔票買進 ARM core 然後把 ARM core 設計/驗證
的成果丟一邊,自己再修改 CPU。。。這也不是不可能啦
,但是機率相當的低,一般比較符合成本的方式是不修改
ARM core 直接使用,把其他硬體以 co-processor 方式
掛上 AMBA bus。況且 PA Semi 自己擁有 PowerPC
的 CPU core,如果要強化 CPU 本身,何不從 PA Semi
的成果繼續往上累積,何苦需要再買 ARM core 然後再
來將設計風險跑一遍?

比較合理的推測是 Apple 想掌握 SoC 的系統整合能力,
若去推論 Apple 想掌握/修改 CPU 技術,目前實在看不
出有何必要性。事實上 nVidia Tegra 2,Freescale iMX,
Qualcomm,Broadcomm,TI 等 solution 要推出第一
代的 iPad 真的是綽綽有餘。而 Apple 想的八成是未來
iPhone/iPod touch 以及 iPad 'SoC' 的新技術整合。
為何我一再重複 SoC 字眼?因為 A4 chip 內部不是只有
一顆 CPU 而已,CPU 可以幫忙運算,但是還是需要 I/O
介面來讀取像是 multi-touching 的輸入。將產品中所有
的硬體線路以先進的製程放在一顆 SoC 裡面高度整合,
從而改善耗電與功能問題是比較合理的方式。

但若說到「掌握 CPU 技術」,「降低 CPU 取得成本」,
等等的說法,個人還是偏向保守,一切有待時間證明。
如此高昂的 IC 設計費用,必須很大的量才能將成本攤低。
如果對 IC 產業了解的話,自然會知道這個「量」是數以
「億」或「十億」顆 IC 的量來看,而不是「千萬」。
差十倍百倍的量,扣掉 wafer 價格,成本差異就是十倍
百倍。
其实楼主说的不错,苹果推广会确实很有技巧,iPhone当初发布时也是一堆缺点,而就靠强调UI博得满堂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消费者越来越见过世面,很多“天花乱坠”的许诺让消费者麻木不仁甚至反感。这次iPad的发布会就有这个问题,无论是在场者或是网友都没了当初iPhone发布会时的兴奋,取而代之的是对产品的质疑。由于iPad相对手机来说并非必需品,用户更希望得到一些充分的理由让自己不会花500美元买了个相框,他们找到这种理由了吗?至少我觉得是没有,发布会的信息基本上是跟功能多的比轻薄,跟便携的比屏幕大,跟性能强的比续航时间长,跟专业的比功能多,如果真的要靠左躲右闪来杀出重围,我想很多人找到的不是买它的理由而是不必买它的理由。
個人是認為..如果在加個手機功能的話...那出個就可以進iPhone也不用帶.....

而且比黑金鋼強大........

但不加入也是有好處的..在沒有多工的能力下..打遊戲不會自動關...

而且如果還是用之前的app下回來的遊戲..放大後的畫質..有點難想像.....
PO文最怕是一些腦x,明明都做人身攻擊了~還說沒EQ 動不動就提告~~~你父母教的嗎??那我問候他們你有沒有意見呢~
許多聲浪批評ipad只是放大版iphone,
從特定角度來看是顯而易見的,

不過若從另個角度來看,
或許iphone os不能當做是iphone作業系統,而是mobile os,
只是一開始的應用出現在iphone上。

若以行動裝置的角度看來,
輕便的完整作業系統換來的缺點主要有下列幾項
1. 螢幕太小
2. 若搭配觸控,作業系統太複雜,指令難操作
3. 效能不足
4. 「行動性」不足(我們還是得找一張桌子,雙手來操作)
換言之,並不是非常好的使用體驗,充其量僅有方便攜帶的優點。

ipad雖然第一印象只是「螢幕比較大」的iphone,
但這個差異就有決定性的改變應用取向,
舉例來說,SMART和巴士都是擁有四個輪子的車,但可載人數不同,定位就完全不同。
ipad的好處在可以滿足大部分行動裝置的使用需求,而且幾乎不會看到系統的讀取等待時間。
「等待時間」與「行動裝置」是完全成反比的要素(等待時間越長,行動力越差)。
另外,雖然ipad推出iwork,但應該不能期待從無到有建立一份簡報或文件,主要功能應該在展示和略修,若想要從無到有建立一份簡報,建議還是使用真正的電腦吧!

若apple真的推出一個搭載mac os的平板電腦,成功機率我想應該不會有ipad大。
理由如下
1. 應用程式要全部重新建立(要符合UI設計、解決效能問題)
2. 使用者操作習慣重新培養(iphone差不多花了兩年普及)
3. 能接受mac作業系統的目前比iphone作業系統的少非常非常多
4. 恐無法有效吃windows市場

就以上粗淺的想法而言,雖然ipad也許不會一開始就大放異彩,但很可能是個正確方向
alltester wrote:
繼上回的「iPad規...(恕刪)

樓主還蠻閒的,東西都還沒用到就可以幫蘋果幻想出這一堆辯解用的理由
iFans 口中的新思維就是賈伯斯為了賺錢設下的種種限制,活在賈伯斯設定的世界裡還大力讚賞是創新,可憐
alltester wrote:
說實在話,本人現在是...(恕刪)


喔,我會再仔細拜讀幾遍您的文章喔~~
快過年了,我也該說些好話:「恭祝您事業順利,鴻圖大展」!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