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hanliao wrote:
在生活中大部份的時候,我需要 PC 嗎?
我覺得你這句話點出了Steve Jobs的Post-PC的實際含意,所以Apple才用減法法則創造出iPad與iPhone

不過iPad與iPhone終究還是落入硬體競爭的方程式,這無可厚非啦,因為電腦廠出身的不掉入這輪迴怎麼生存
回顧AppleII的歷史,我們這些老骨董當年也是追隨他一路買,坦白說,我是在AppleII上學會Basic,但是我玩遊戲其實是大宗,再回頭看看當下iPad/iPhone玩家,你有幾成的程式是遊戲
當年我玩IBM PC時,遊戲與程式少得可憐,光華橋賣的都是Apple的Game,可是一瞬間,就都變成是IBM的天下,IBM下的DOS Game好寫嗎?坦白說,很難寫,但是因為機器便宜,大家都買IBM的相容機,所以美商一堆都轉到IBM相容機,未來這情形會不會發生在Apple身上,其實機率是很大的
只要廉價的山寨android pad一路發燒,就如同當年相容PC以低價攻城掠地,Apple Store的優勢早晚不見,軟體公司向來不是看哪個平台好寫而是看哪個機器市占率大,當年PS vs. Saturn不就是如此慘敗的嗎
漂泊異鄉的追夢人
http://www.ted.com/talks/lang/eng/simon_sinek_how_great_leaders_inspire_action.html
簡易重點:
演說者提到了一個叫黃金圓圈的理論(Golden Circle)- What, How, and Why
What - What do we have - 我們有什麼
How - How do we achieve it - 我們怎麼去達成
Why - Why do we do it - 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
一般廠商在推出產品時是跟隨以What -> How -> Why這個程序
例:
What - 我們的新產品有最新的100核心處理器、N像素鏡頭.....etc.
How - 我們用了最新的技術、參考對手的規格.......etc.
Why - 因為要保有產品的競爭力、品牌形象.......etc.
蘋果則是相反的Why -> How -> What
例:
Why - 因為我們要跟其他人不同
How - 因此我們經由機體一體成型技術、多點觸控、穩定性、待機時間....etc. 來達成
What - 所以此項產品誕生了
也因為如此消費者對蘋果的印象是不同的,
想想為何大家一開始會去買一個賣電腦起家廠商所生產的手機呢,
另外也令消費者對蘋果的售價的敏感度降低。
個人覺得蠻有趣的,供大家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