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消費者都會想方設法弄一張台灣發行的信用卡,天天玩免費的遊戲。
台灣的信用卡業者也一定會想方設法讓外國人能簡便取得台灣發行的信用卡,光是去年一年就有20億美元,往後還會大成長,從中抽取的轉帳手續費真的很補啊!
「亞太金融消費中心」,夢近了!
話說回來,app Store的購買機制的確是太沒彈性了點。
雖然北市府這樣橫材入灶、硬套七天猶豫期的做法很粗糙,甚至是不合理,但也不是像大家講的,軟體商就一定是受害者。就我記憶所及,每次app Store的政策條文做較大的修正,都會有很多軟體商跳出來抱怨,為什麼還是沒有正式的試用期機制,所謂真金不怕火煉嘛(Mac app Store開店時這一點也被砲很大)。
但Apple就是不肯給。
首先,它必須顧全遊戲、娛樂休閒類軟體的不同特性和處境。
其次,即使是實用工具類的軟體,以宏觀的角度來看,試用機制也會有負面的影響,就是扼殺創意和多樣性。各種次類別軟體會太快定於一尊,app Store會很快就會像PC軟體市場一樣,變成一灘死水。
怎麼會?免錢可以試用,不是讓一些新軟體更有機會冒出頭?
乍看是這樣,但新軟體都得和市場上同類型的前幾大競爭,全面勝出的機會微乎其微,99%是會被退貨的,沒有「冒進者」墊高梯子,後續研發強化的動力就沒了。
以Google來說,這不是大事,廣告是一劑萬能良藥。
但Apple和iOS使用者都特別厭惡廣告,這條路很難行得通。
總之,這裡面的許多難處是可以想見的。
但完全沒有彈性的做法真的好嗎?
你把完善的試用機制弄出來,完整版限時數或放廣告,嘗鮮版限制關數或禁閉某些功能,由軟體商自己決定要不要採用、要採用那一種,比起現在這樣,或者軟體商得多搞一套Lite版或廣告版,或者由消費者自行擔冒風險暗自幹譙,會不會好些?
我真的不知道。
就消費者的立場,當然是歡迎試用機制。
但行不行得通?很難講。
而且,政府公權力介入自由市場,利害總是相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