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ina Display 視網膜螢幕的代價 !!(加補充)

今天的 Apple 族的頭條新聞,就是公佈了最新的規格,在眾所 過度期待 的目光下,無論是從名稱、規格.....都有一大堆 失望、無法認同 的言論出現。 自從 iPhone 第一代 的發表之後,大家都一直在期待 Apple 一年一度的發表 "格命性"的規格 被發表出來,如果推出的產品,只是提昇功能、增加體驗的感受的規格,就會 以 "失望" 、"不夠好" 來批評。

一個產品的開發,需要大量的研發、大量的資金,要多少的工程師 沒天沒夜的工作,就是要做出一個 完全獨特、格命性 的規格,才能滿足 消費者的期待嗎 ?而這樣子以 硬體規格比較的 產品市場壽命,縮短的比研發的時間還要短。每一家廠商都要研發出最新、跑最快、記憶體最大、解析度越高....... 才是市場所要的嗎 ? 這之間的取捨,除了 產品的運算速度、產品的重量、續航力、產品的價格...都是需要取捨的考慮。

我相信...Apple 真的有能力推出一個 級高的規格硬體的產品的能力,旦是.... Apple 如果推出一個滿足期待的高規格 iPad 售價要10萬元,你願不願意買 ?

新的 iPad 的解析度,已經超越了 現有市面上的 24"的大螢幕 的解析度,而且一般的 LCD 螢幕的的解析度 大約都是設定在 72 ppi,部份高價的 IPS 面板 或許有出到130 ppi 的解析度,怎麼沒有人嫌 24"螢幕的解析度 不好呢 ? Apple 可以達到了超高的解析度呈像,可是...所有需要呈現的圖片、影片的尺寸,至少都要乘以4倍的容量,您會須要在手持的裝置,使用 高容量的RAW的原檔嗎 ? 會需要使用藍光的高解析來看影片嗎 ? 就算是有,一台64GB的 iPad,可以放幾片高解析的藍光影片呢 ?

今日的 iPad 終於推出了超高解析度的 Retina Display 視網膜螢幕了,解析度 2048 x 1536 在 9.7吋的螢幕下面。所需要的 顯示卡的運算能力,竟然用上了4核心的GPU,就是為了要高解析度的螢幕的呈現,而也產生了較高的耗電量, iPad 2的鋰電池是 25Whr,為了延續10個小時的續航力,新的 iPad 是 42.5 Whr,曾加了 1.7倍的電池量,而得到相同的續航力,只是為了 Retina Display 視網膜螢幕的高解析度。

iPad 本身是一個 可攜式裝置,真的有必要將 24" 的大螢幕的高解析度,壓縮在一個 9.7吋的小螢幕當中嗎 ? 而必需使用非常高耗能的 顯示運算力的晶片,又必須將多出 1.7倍的電池量,才能維持同樣的續航力,卻犧牲了厚度、增加了重量,還壓縮了可使用的容量。

我只是很懷疑,一味的追求的高解析度的螢幕,這個跟最近的 Nokia 808 PureView 的相機,在一個小小的感光元件,去拍 38MP的超大尺寸的照片,這2件事情有一些的類似,但是...那個最高解析的意義在那裡 ?

以後... iPad 所使用的影相圖形與動畫,勢必都要比現有的圖形與影像,要乘上4倍的容量,所有的APP的容量也會增加,而且一些需要透過 網路傳輸的影片與圖形,勢必也會被影響其網路的速度吧 ?

iPhone/ iPad 的解析度比較:
iPhone 3GS 解析度 480 x 320
iPhone 4/4S 解析度 960 x 640 Retina Display 325 ppi ( 3.5吋螢幕 )
iPad 2 解析度 1024 x 768 LED IPS 螢幕 132 ppi ( 9.7吋螢幕 )
The New iPad 解析度 2048 x 1536 Retina Display 264 ppi ( 9.7吋螢幕 )

=======================================
( 補充 )
這幾天 陸續的看到了幾篇 The New iPad 的開箱文及操作的影片測試等等。 應該的 新 iPad的感觀有比較清楚的論斷了。

The New iPad 的規格上,比 與 iPad 2提升了不少,所有的提升,都是為了 Retina display 的螢幕。以下收集了是網路上對於 The New iPad 的對於提升 Retina display 視網膜螢目所付的代價。

1. The New iPad 與 iPad 2 的執行速度比較,並無明顯的提升。
http://pc058196-iphone.blogspot.com/2012/03/ipad_18.html

2. The New iPad 充電的時間,因為電池的容量增加,所以充電的時間,也必需是是大增,充電要花一整晚的時間。
http://www.appappapps.com/blog/10747-the-new-ipad電量的代價-充電時間大增.html

3. 應用程式的容量大增。
http://www.appappapps.com/blog/10637-ipad應用程式容量增大5倍-所有ipad都受影響.html

4.使用過程有 過熱的現像。
http://www.appappapps.com/blog/tag/全新ipad過熱

當然....有更好的螢幕解析度,對於使用 iPad 的感受,會有更佳的體驗。這是無可否認的,但是...對於提升 Retina display 此一選項,也必須要去克服許多 技術上的困難,以及有一些必須取捨的地方。
價格應該跟原本的ipad2 差異不大
其實我看apple 的平版價格還算合裡
其他三星htc華碩....價格都比高的

那尚未看到實品...
等看到實品再說吧
取捨,說得好!
如何在軟體、硬體、成本和使用體驗中取得平衡,就是每一代新功能推出的時機。
其實....要在一個 9.7吋 來執行 Retina Display 2048 x 1536 這樣子的大尺寸,高解析度的做法,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除了技術之外,要考慮、取捨的地方,非常的多,此舉一次打破了 連筆記型電腦的解析度,更直逼 大螢幕的解析度、這不是只有生產良率的問題,還有 GPU 必需提升至某種的運算程度,電池的續航力 又是另一個問題,還有成本控制.....種種的問題。

我個人覺的 Apple 並不是一個只是 一味追求硬體強度,要做領導地位的一家公司。

Apple 所追求的是 一個 好的體驗,重視使用感受的 優秀產品。就算是再高端的科技,沒有良好的使用感受,那將不會是 Apple 會允許上市的產品吧?


pickyricky wrote:
Apple 所追求的是 一個 好的體驗,重視使用感受的 優秀產品。就算是再高端的科技,沒有良好的使用感受,那將不會是 Apple 會允許上市的產品吧?


最近我看見的"數位時代"一篇文章,也是寫的很不錯 !!

Retina顯示器背後的大腦科學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115/id/22317

請看一下螢幕上的O這個字,你看到的是完美的弧線嗎?還是邊緣有點參差?在還看得到這些參差的角角時好好珍惜吧!因為傳言即將成真,Apple的iPad3將採用視網膜技術之液晶顯示器Retina,就此和像素問題說掰掰!

Apple說:「Retina顯示器的畫素之高,將讓人無法以肉眼看出像素」。

科學家解釋,人腦能讓視網膜迴避像素造成的參差,而選擇看見弧形的部份,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系教授James Bender說:「與其說Retina在人體的角色是顯示器,不如說他是處理器,在大腦中負責處理複雜的視覺認知。」Apple所宣稱的功能其實比較近似於視網膜中椎形細胞的作用。

除此之外,若進一步將人類的視覺形成與Retina顯示器做比較,人眼的角膜類似相機鏡頭,能夠控制光線進入視網膜,使人眼所視限於每弧分內(Arc Minute)。而Apple新的顯示器每吋(對角線)就有263像素,經過換算,使用者至少要將iPad3放在離臉部3.3公分才能讓每個像素降到1弧分以下,

皇后學院教育心理學教授Pablo Tinio博士專精於大腦對美學偏好的處理過程,他從認知的角度提出了Retina顯示器背後的原理。他認為大腦會「自動對有稜有角的物體產生負面反應,以避免危險的產生」。例如看看以下圖片,比較有稜角的那張圖片總是激起人類腦部不適的反應。

因此,Retina顯示器能帶給使用者較愉快的使用經驗,因為人腦本身就喜歡看圓弧的線條,而非邊緣卡卡的圖案,高像素的顯示器對視覺形成及神經作用都是正面的。


Retina Display 是個假議題,或是附屬品而已。

個人認為的是透過Retina Display的需求,促使開發商在iOS平台推出符合高解析度的app。
然後才是最重點...

iOS的45萬Apps全部上到Mac OSX上,透過iCloud三機一體,讓mac銷售往上推,這才是大策略。
-- Using Numb3rs, we can solve the biggest mysteries we know
Sorry, 所以你發文到底要講什麼?

落落長扯了一堆, 但主旨不明, 沒有重點...
chiyenms wrote:
Sorry, 所以你...(恕刪)


幫樓主解說:

簡單來說,就是new ipad把解析度提高,不是只有簡單的液晶面板的問題,要有推的動如此畫素的顯示晶片、還能保持一定的電量,也還要維持ios使用順暢的感覺,最後成品又要維持價格而不能變成抄高價的怪物....
背後有許多考量的.....
我的朋友並沒有帶給我多大的幫助,我的敵人也並沒有帶來多大的傷害,但是我都加倍奉還了他們。

AppleDesign wrote:
Retina Dis...(恕刪)

我也這麼認為
蘋果策略就是搞到後來只出一套東西但是所有裝置都能用
然後還要你掏錢去買不同的裝置

whlee75 wrote:
蘋果策略就是搞到後來只出一套東西但是所有裝置都能用
然後還要你掏錢去買不同的裝置...(恕刪)


我也認同樓上的想法,沒有錯,這個也是iOS 的優勢之一。
最近有一篇報導,也有類似的觀點及想法: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122/id/22368

為何開發者比較愛iOS?75% vs. 1%,從新版作業系統採用程度談起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許凱玲編譯發表日期:2012-03-08

蘋果iOS比Google Android平台更具吸引力嗎?從一些細節來看或許真是如此,例如更多捨得花錢的用戶都在蘋果App Store,總下載量超過250億次等。不過,若是問到專業人士的意見,他們會說蘋果生態系統發展的主要優勢是:蘋果用戶很快就會更新作業系統版本。

資料分析師Chris Sauve在部落格上發表文章,他最近檢視Android平台的分散狀況(Android platform fragmentation),並且收集市場資訊、從中了解iOS系統的現況,結果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結論,下圖說明了iOS和Android版本更新後的採用速率,iOS 5.X版本的斜率最大,採用速度最快,Android最新的Ice Cream Sandwich版本在此圖示中甚至無法顯現。

在同樣長的時間內,約有75%的iOS用戶更新了iOS 5,Android Gingerbread系統約略只有4%的Android用戶更新;除此之外,推出15周之後,iOS 4採用比例達70%,iOS 5達60%,而Android Ice Cream Sandwich卻只有1%。

另外,大量Android裝置真的會讓這個平台對開發者更具吸引力嗎?雖然Google董事長Eric Schmidt曾經這樣大力讚揚自家平台,不過數據顯示只有少部分Android裝置使用最新版本作業系統,對開發者而言(特別是資源有限的開發者),必須開發不同版本的App以應對所有裝置,這其實是相當困難的事。再者,開發者要快速採用Android最新功能也是難事,必須確保App可以在最常見的Android版本運行,即使版本較舊,效果沒那麼好。

相較之下,iOS開發者的顧慮就沒那麼多了,因為更新版本的App可以提供給更多的蘋果用戶,開發者可以放心運用新版iOS的新功能,不怕會因此和大量用戶疏離。

Instapaper開發者Marco Arment表示,iOS的相容性在一年內通常都是安全的,以目前情況來說,最低要求設為iOS 4已經足夠,iOS 5很快就會跟上。有時候作業系統的更新為開發者提供許多支援,因此開發者的步伐就可以走得更快更大。這樣的情況對於即將投入App開發的業者也適用,只要往後看,不需要從投入就得考慮如何和前版本相容的問題。

舉例來說,Tapbots決定開發一款iPad版本的Tweetbot App,開發者Paul Haddad選擇iOS 5作業系統即可,理由是iOS 5.0在所有iPad裝置都可運行,支援舊版iOS意義不大,雖然少數人的iPad採用iOS 4.3,不過和使用iOS 5.0的人數相比實在微不足道,因此毋須將精力投入到4.X版本。最後結果證明,該款App上架時衝上排名第一,卻只有兩個人抱怨,對開發者來說這就是對的決策。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