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兩天看到有不少人在討論
一位曾帶著台灣三太子到印度跳台客舞引發迴響的學生吳建衡
因為今年前往英國倫敦奧運
受到台灣三星贊助設備
讓許多"愛國"的網友群起踏伐的事件
這也讓吳建衡跳出來回應這件事
不過小弟個人覺得他的回應其實是蠻中肯的
同時也曝露出一些內幕…原來當初他在找"台灣本土企業"贊助時
處處碰壁
被"上百家"台灣企業與單位拒絕
反而是韓國企業的台灣分公司 台灣三星願意贊助他的行程
這樣看來格外諷刺
贊助台灣文化到國外去曝光 吸引關注
對於拉高台灣的能見度來說
其實是美事一椿
但為何沒有任何一間台灣廠商願意這麼做?(況且贊助的費用也不見得會是高到他們拿不出來吧?)
這其實是還蠻值得深思的
或許從曝光的效果來看
台灣三太子在國外的活動效果
可能遠超過請明星 運動員來代言 更有話題性
今天看宅神在蘋果日報上的發言
也提到了
「本土廠商口口聲聲說愛台灣,但碰到有年輕人想出國冒險、為台宣傳時,卻沒有人願意贊助,他直言外國廠商較支持這類活動,「生在台灣就是孤臣孽子,賣東西的時候找你買,贊助的時候不給錢,不就是這樣嗎?」
其實也不難看出廠商的觀念有點僵化
同時也可以看出
作為一間外來品牌的在台分公司
台灣三星真的是蠻有心在經營市場
同時也試著把自己當作是一間台灣企業
不過台灣的消費者領不領情?
小弟覺得目前還不太可能吧
太多人反韓=愛國的意識根深蒂固被植入在腦子裡
想要一時扭轉大家的印象
只能說~~還早得很吧
看看最近HTC落難
有多少"勸世文"和"取暖文"一邊罵別人不愛國 打落水狗
一邊說要支持HTC 他大到不能倒...之類的言論
其實看了還蠻讓人嘆氣的
想一想我們的台灣企業 難道政府一點也沒有扶植?
台灣人從來都沒有支持嗎?
當我們需要他們時
又是什麼態度呢?
台灣需要多一點像台灣三太子這樣正向的力量
對於台灣走出國際才有幫助
文化才是力量啊
台灣廠商應該要多學學台灣三星的態度
煽動反韓就等於愛台,只是一如往昔,是取巧的商業操作手段之一,
畢竟全球商業競爭,就是如此殘酷無情,而原本就膚淺的反韓就等於愛台二分法煽動式言論,終究抵不過現實考驗後的幻滅。
煽動反韓就等於愛台,只會激發怨嘆的共鳴,並無法凝聚轉化成支持台灣的力量與共識。
而隨著台灣整體經濟環境持續下挫,而坐擁重要資源的大老闆們竟說台灣人才與他們的需求不搭,是導致整體競爭力下滑的主因之一。
那麼,台灣競爭力倒退,似乎又推回到相對渺小的求職者身上,卻不見口口聲聲喊著「反韓就等於愛台」的嘴砲們,出來講點話...更凸顯他們此前的意圖之不單純。
善用手中寶貴資源,投資自己才是支持台灣的原動力
而不是去投資只會嘴砲愛台的產品或公司
提醒大家一件簡單的事情:「自己賺的錢,要花在刀口,別當火山孝子、冤大頭」,不管是買哪一家的產品,都是一樣。
想想我們的台灣政府跟人民花費了多少資金以及資源在培育國際級的大型企業
但是可笑又悲哀的地方就在這裡
當這些企業從默默無名被扶助成長成為國際級大企業後
卻都忘記了自己是受獲了多少全民灌注的資源才能有今天的
然後從台灣本土企業壯大以後
這些企業很多都變成了"中國人的品牌"
我不想牽扯太多政治元素
但是這個現象真的讓我這個台灣人感到很受傷
政府花了好幾兆人民辛苦納稅的金錢來幫助這些企業成長茁壯
但這些企業心裡有我們這些一直默默支持他們的同胞嗎
沒有!!!
自從某品牌變成中國人的品牌以後我就只相信一個真理
作生意的商人是沒有國籍的
他們現在還稱自己是台灣企業只是因為台灣政府給的條件比較優沃
如果哪天政府的條件變成了沒那麼優沃了
他們搖身一變成了中國企業、新加坡企業、香港企業甚至是美國企業
說真的我都不會驚訝
不要以為我說的都跟大家沒有關係
說個最直接影響市井小民的
台灣的平均薪資水準為什麼10年沒漲?
就是都用去扶植這些大企業了!!
所以我真的很想跟一直洗腦別人要買國貨的大大們說
其實你就算都不要買國產的東西
你的錢還是會跑進那些公司的口袋的
很多高科技公司都是超低稅賦甚至免賦稅的
大家看看常被拿來跟台灣比較的韓國
大家都只看到了他們接受了很高程度的國家資源
但是卻沒看到被掩飾掉的真相
韓國人的平均收入水準早就遠遠超過台灣甚至直逼各大西方國家了
韓國人支持國貨除了民族性
也因為他們的企業賺了錢對全民都有益呀
我想
台灣企業今天會落到這般四面楚歌的窘境
真的是自食其果剛好而已
我也很想當個非國貨不用的愛國青年
但是我真的找不到理由可以完全說服自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