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悉Sony手機產品配置的,應該都猜得到Xperia 5 IV的重點是什麼:相對小一點的尺寸、較輕量、重視好握手感、以及會承接部分Xperia 1 IV的功能。
都猜對了,這些Xperia 5 IV都有,你可能不會在Xperia 5 IV上看到什麼新功能,但你看得到把「高階」和「合手機」兩種條件加上一起的組合,而且,今年附帶了5000mAh這樣的大電量,以及增加無線充電。
發表時的報導裡,我曾經提到今年同樣是較小尺寸的高階機,還有年初的Galaxy S22,以及7月底上市的ZenFone 9,這裡就整理一下這幾支的規格,連同價格比對看看囉。
說起來這幾款的主打內涵都蠻各有特色的。點擊可看大圖。

所以高階輕巧手機雖不多,但還是有選擇,Xperia 5 IV勝在哪?缺失在哪?
以規格來看可能有:
- Xperia 5 IV仍保留記憶卡、有5000mAh大電量,
- 機身材料上,Xperia 5 IV正反都是玻璃,質感(還是觀感?)上好一些,
- 以及拍攝上有很多手動設定項目,對攝影師來說是勝出的點。
但Xperia手機也不是用規格就可以下好壞結論的,有興趣的,繼續看看細部表現吧。
先說明的是,這次測試的還不是上市版軟體,建議大家仍可在上市後,看看更多較新的評測一起參考囉。

外觀
Xperia 5 IV的無塑包裝是真的無塑,因此沒有附充電器、充電傳輸線等配件。有意購入的,建議可以搭配個支援PD 30W快充放著。
Xperia手機的外型太有辨識度了,可能因此可以有自信的延續。
Xperia 5 IV還是這種偏長方正,螢幕無切角的樣子,喜歡的很喜歡,不能接受的今年還是說聲抱歉了...
手機正反面都是康寧Gorilla Victus玻璃,正面上下邊框寬度還算適中,沒有破換美感,背面做了消光質感,觸感很滑。借測的是黑的,但個人強烈建議去店頭看看它的白色,很舒服漂亮。


尺寸長、厚度跟上一代都一樣,只有寬度少了1mm,重量雖增加但也只有172g,還是輕量的(尤其搭配5000mAh電池來看),那麼前代的保護套可以沿用嗎?
不盡然,照片裡是套Xperia 5 III的便宜保護殼,的確大小放得進去,開孔位置也對,但相機的位置可能還是有一點偏,或者保護殼上按鍵輔助的位置也不一定很正對,建議還是直接購買X5 IV的保護殼。

官方也會有同色系的立架保護殼,之後看上市方案裡會不會有配件購物金可以搭買。

看一下手握大小、放口袋的樣子,手機算薄,可以整個滑進男生的褲子口袋。
拿這種偏長機身時,手握重心會比較靠下,它的音量鍵、指紋辨識也有稍微偏下方一點
仔細看邊框倒角跟螢幕邊緣都是圓弧的,這裡也讓手感,整個握著時是舒服的。


若需要單手使用,Xperia手機裡也有內建「側面感應」這樣的功能,在螢幕邊緣有個可任意調整高低位置的橫條,用大拇指就可以操作。
你可以指定點擊、上滑、下滑各叫出什麼指令,就可以單手做很多事了。
預設點擊兩下就可以彈出常用程式清單、通知列、截圖、設定好的多視窗程式...等,這些基本上在大拇指範圍裡都按得到,也不負Xperia 5 IV合手之名。

但打字的話,它就是內建Google鍵盤,雖也有提供單手模式,但就是單純把鍵盤變小...也不是很好按,不如開語音輸入。

金屬側面上可以看到保留了3.5mm耳機孔、實體快門鍵,以及免卡針SIM卡槽,是三選二卡槽,可以放記憶卡,是說不只3.5mm耳機孔,可放記憶卡的旗艦機也越來越少了啊。
另外這回沒有另外的Google助理鍵了。





Xperia 5 IV也有前置喇叭,可以搭配杜比全景聲打開開闊感跟音量。
這一代據說有將震動單體做成封閉式結構設計,讓聲音較不會逸散,聽起來更集中,立體感更明顯。Xperia手機的前置喇叭音質跟立體感一向都很不錯,試聽Xperia 5 IV搭配外放喇叭看影片的音質感受,仍蠻有水準的。


Xperia 5 IV的OLED螢幕,是FHD+解析度,這對電力負擔比較小,就實用角度,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這個解析度。亮度方面,官方有提到比上代提升50%,但仍沒有實際的亮度數字,我在陽光下拍照時看,雖不算很亮,但仍可以看得見螢幕裡的東西,並沒有妨礙到操作。

要在暗處閱讀的話,Android手機普遍有的夜間模式(螢幕變暖色)、以及超暗模式,Xperia 5 IV也有。

顯示上也有影片增強、導演模式、自訂白平衡之類的特殊設定,Xperia手機的顯示色彩我一直都覺得很舒服適中。
Xperia 5 IV有支援HDR10,可以看YouTube上的HDR影片,至於Netflix HDR影片,因為還沒上市去認證,所以目前不知是否支援。


螢幕也支援120Hz更新率,但非動態調整那種,就是60/ 120Hz兩種檔位。
看了一下,Chrome瀏覽器、Google App、YouTube App、BRAVE瀏覽器、FB、IG、TikTok…等這些會一直滑動的App,都支援120Hz更新率,滑動頁面時非常溜。

遊戲的話,Xperia內建的遊戲增強器→遊戲模式設定裡,可以手動設定螢幕更新率,將遊戲期間都提升到120Hz,說來這功能在Xperia 5 IV可使用的地方還蠻多的。但這功能在溫度過高時會自動關閉。

拍照
依然是12MP的主攝、超廣、長焦三鏡頭組合,主鏡頭的規格與前代一樣,超廣角的感光元件又變大一點點,差別比較大是長焦。前代的潛望式長焦有70、105mm兩種焦段,Xperia 5 IV則是單一的60mm(約2.5倍),因此有同學覺得相機縮水(降級?)了。

數字上看來可能是,但Sony在拍攝模式做提升,
- 比方讓三顆鏡頭都有處理每秒20張HDR高速連拍、拍攝4K HDR、4K/120fps慢動作、即時眼部/物件追蹤對焦的能力,並且在4K錄影時可以平滑的接力變焦。
- 以及把Video Pro也導入Xperia 5 IV,讓它有跟Xperia 1 IV一樣的專業錄影模式,且在錄影時,也都有「即時」眼部/ 物件追蹤對焦。

這些提升是不是你在意的,就看個人需求了。
再者,少了橫向的潛望式鏡頭,內部空間會變得更好安排,這可能也是Xperia 5 IV電池可以變大,又可增加無線充電線圈的原因。這樣看來,少了一個焦段換來的東西,還是不錯的。
至於為何變成60mm,這個官方沒有說。不過60mm仍是一個適合拍攝人像的焦段,這並沒有脫離Sony想在手機上提供生活、風景、人物焦段的設想。
實際感受上,60mm沒辦法把風景拉近拍局部,但拍攝三五步外中距離的動物、人物還是不錯的,看你比較常拍攝什麼主題,來看適不適合吧。
我個人是比較不喜歡現在手機的主鏡頭都23mm、24mm這種偏廣角焦段,拍人稍不居中就容易有變形感。
總之來看試拍成品吧。
【戶外、正常光線】
Xperia 5 IV以Basic模式拍照時,不管順光逆光,幾乎畫面中有一些暗部,都很常觸發HDR,這些照片即使並不在逆光位置,也多少有自動HDR的作用。
三鏡頭各自的畫質,Xperia 5 IV也支援高解析變焦,因此也拍了5x及最大的7.5x數位變焦參考一下。
▼人物。
▼其他試拍。
▼60mm畫質。
【逆光】
【夜間、低光】
夜間拍照除了會自動偵測夜景場景外,也很常啟動HDR,下面這些照片幾乎都有啟動。▼街邊亮度。
▼夜間拍招牌、燈箱。
▼很低光。
【近拍】
Xperia 5 IV的主鏡頭近拍要7公分以上才能對焦,而且四周很發散,超廣角也要5、6公分以上才有焦,而且這時拍出size和主鏡頭也差不多,好一點在四周沒那麼明顯彗差,但我覺得都不是很好拍。【人像】
Xperia 5 IV一樣,有這樣的散景特效可拍背景虛化照,主鏡頭跟長焦都可拍。
摳邊及距離感雖還不錯,但虛化感有點不夠自然。
還是可以在Google相簿裡,再調整背景模糊程度。

【自拍】
前鏡頭自拍時,也有智慧場景偵測、自動HDR、柔膚及散景模式可用, 拍風景色調可能偏平實,但拍人物顏色、膚色都很漂亮舒服啊~![]() |
![]() |
▼散景自拍。
![]() |
![]() |
【拍照觀察】 看多其他品牌的照片,再看Xperia 5 IV的成品,可能會覺得顏色較淡/ 寫實,這Xperia手機一向是如此,就看你的口味喜好。 日拍畫質的細節不錯,人物的膚色也是自然舒服的(有保留預設開啟的柔膚),銳利度算適中,但風景遠景的線條就稍微鬆了一些,這現象在夜景照也是。 而60mm長焦鏡的畫質,本擔心畫質會不會是粗的糊的,結果清晰度還不錯,覺得比Xperia 1 IV的85mm要好很多(所以單顆比潛望式好駕馭?) 超廣角的畫質與一眾手機相較也很不錯。 逆光下,拍到人物的話調整力道會比較大,風景看起來則不算重,仍保留一些現場明暗對比感,這也是看個人喜好跟拍攝目的,但很不錯的地方是逆光拍攝下色彩還是很對,沒有變調。 夜拍時也是很常啟動HDR,拍攝一般招牌時不會過曝,不過有些路燈還是稍微發散了點。 街景夜拍的亮度、色澤都蠻正確的,一輪拍下來不太有失準的照片,街景細節一樣是中距離很不錯,再遠點,比方一個交叉路口對面就不是太清楚了。 Xperia 5 IV雖沒有手持夜景模式輔助,但在很低光的地方,亮度、清晰度、乾淨度還是有的,這點Xperia 5 IV還不錯啊...要說差別的話可能是暗部亮度,仍沒有手持夜景拍出的亮。 近拍算Xperia 5 IV一個拍不好的場景,不夠近,四周發散明顯,沒有另外的文件模式。 整體來說,不管日間或夜間街景,畫面的細節、清晰度、乾淨度都很不錯,但拍遠景細節掉得稍多一點,長焦、超廣角畫質比起很多手機也算前段班的。 逆光修正不算很強,但有拍到人似乎有特別處理,明暗比例倒是很不錯。 色澤較清淡/ 自然,這喜好就見仁見智了。 但有近拍需求的,Xperia 5 IV不是很好拍。 |
關於快速連拍
這算是Xperia手機的老功能了,它提供每秒20張(可連拍10秒200張),以及每秒10張兩種連拍速度,且在連拍時可眼部、臉部、物件追蹤對焦,確保主體清晰度。Xperia 5 IV的提升在:三顆鏡頭都可高速連拍、拍攝時可以進行「即時」的追蹤對焦,以及在逆光場景時,可以高速連拍HDR照片。

在夏天的戶外氣溫下測試時,若於連拍同時使用螢幕錄影,有90%以上機率拍一兩次就過熱,導致關閉物件追蹤功能,所以為了測試順利(不要花太多時間在等手機降溫),我無法每一段都做螢幕錄影,這段貓在原地的試拍例子可能不是很完美,但多少仍可看出高速連拍時辨識出眼睛、貓臉的準確度,以及對焦的速度,看起來還不錯,但檢查連拍照片時,仍會發現可能動作變化太快、眼部遮蓋,或不明原因,還是有些照片沒有對到焦。
看成品吧~
這是在光線充足戶外地方,用24mm鏡頭,把快門速度手動訂在1/400秒拍攝的,從成品來看,這快門速是對的,有拍到凍結動態的照片,但不知道是不是人在動還是鏡頭太廣角的關係,臉部位置已經很中間了,還是有變形的感覺。


我這段試拍我沒有做螢幕錄影,當時眼部跟物件對焦框都算有緊緊跟隨,但還是有幾張比較靠近鏡頭的照片沒有焦。

拍攝連拍HDR時要邊偵測邊處理,速度就有一些不是太連續(右邊連拍張數的變化就沒那麼快),事後也要等待存檔,但手機並沒有當掉或是中斷拍攝,Eye AF也正常執行,成品的明暗度看來也還不錯,讓這功能多了一個可拍光源環境。

高速連拍有它的應用場景,也的確可以好好的記錄到一瞬間,是個有用的功能,但基於下面三點,Xperia上用連拍,並不是一個拿起就拍的傻瓜型功能,體驗還是蠻有優化空間的。
1.) 測試發現若在自動模式下使用連拍,快門速度可能會出錯導致運動模糊,所以這功能要搭配手動的「快門先決」模式,自己設定快門速度,較容易成功,但這對一般沒摸過單眼,或對環境亮度沒概念的人,需要學習時間,而且是三顆鏡頭各要怎麼設都要一些經驗學習。真的拍日常的孩子、寵物或運動時,錯過就難以重現,因此要能駕馭連拍,經驗+判斷很關鍵。
2.) 再者,因為是連拍,所以很佔手機空間,拍過一些之後記得去挑出想要的照片,刪除其他清出空間。
3.) 以及,高速連拍其實比4K錄影更容易讓手機發熱,而關閉連拍需要的物件追蹤功能,且手機變熱會影響接下來能不能順利再拍。
我其實不是很清楚Xperia手機很強調連拍性能的原因,以及這功能對手機用戶的吸引力有多大。這裡也想調查一下,Xperia用戶們,在拍小孩、寵物時,是比較會用連拍?還是錄影?
錄影
依然小複雜的在Photo Pro跟Video Pro分兩個地方都有錄影功能。Photo Pro裡是全自動模式、Video Pro可手動也可自動,若要外接螢幕只能開Video Pro,以及120fps慢動作是在Video Pro裡。
三顆鏡頭最高都支援拍攝4K/ 60fps HDR,以及4K/ 120fps慢動作,也可以開啟無縫變焦,一路從16mm變焦到最大60mm,以及往上數位變焦到180mm。

以Video Pro拍4K/ 60fps,順光逆光都拍一下,影片裡也有小移動看對焦跟穩定度,因為這時候不能開影片穩定,移動中動態看起來就沒那麼穩定。這段收音有失誤,只收到單邊,事後聽起來推測是我為了降溫好可以繼續拍,把手機拿去沖水,水滴留在麥克風上面影響收音了。
開30fps就可以套用影片防震了,這裡看一下4K/30fps走動拍攝的穩定效果吧,以走動來說效果不錯,後面加映一段60mm錄影畫質。
另外選擇用1080p/ 30fps來拍小跑步,運動幅度稍大一點的影片穩定測試。穩定度雖然沒有其他手機的超級防手震好,但也是穩定的,並沒有碎震,且畫質比那些模式的1080p要好。不過後段有看到測光調整有點反應不及。
在Video Pro裡可以三鏡頭接力無縫變焦(4K/ 30fps)。

這裡也來看一下切換鏡頭、各鏡頭間亮度、白平衡...等有沒有接續好。
後段也測試了16mm、24mm、60mm各自拍攝遠景的畫質,這裡要說明一下,因為我要精準控制到這些焦段,所以我在影片裡是按音量鍵一點一點調整,因此把按鍵音也錄進去了。
錄影給的功能豐富度,防手震、亮度都還不錯,但操作體驗我一直覺得不太好。
1.)
看了一下,對60fps的支援以及限制,還是一樣。
要拍4K/60fps只能以Video Pro拍,而且這時候不能搭配影片穩定、不能開眼部/臉部追蹤對焦、不能搭配無縫縮放、不能開寬動態範圍...。(以上這些選4K/30fps就可以了)
不太懂,都說處理器性能一年年在進步,而且Xperia手機很主打Eye AF,結果在60fps影片仍一直有這些限制。
2.)
另外若想在拍攝中鏡頭接力變焦,或是切換不同鏡頭,Video Pro跟Photo Pro兩邊都可以,但又正好相反。
Video Pro是無段滑動變焦桿來換,變焦很滑順,但不好控制到精準的24mm、60mm焦段,你可以用音量鍵調,但會錄到按鍵音。
Photo Pro則是點按鏡頭倍數直接切換,可以很精準選到停在光學焦段拍,但拉桿長度的關係,有點難像Video Pro那樣,看起來連續不中斷。
為什麼不能把:拍攝中想無縫變焦、拍攝中想切換鏡頭 兩種需求同時做到呢?
但話說之前我一直覺得,為什麼不只提供一個錄影App就好呢?Photo Pro裡有,Video Pro裡還有,實在小亂。
但後來聽到一個老百姓的說法是,Video Pro的介面看了頭痛,我還是從簡單一點的Photo Pro裡開錄影就好了。
…然後,我覺得很有道理!
所以現在我覺得沒關係了,不想動腦筋只想按了就拍的,就用Photo Pro錄影,想要手動掌控的,就開Video Pro來拍,
至於上面講的那兩點,搞不好是因為我們測試比較挑,所以會覺得是困擾,對一般人的拍攝需求可能不是問題...是這樣嗎?
電力
內建5000mAh電池,搭配6.1吋螢幕、FHD+解析度,想來續航表現應該會很不錯,實際使用功能記錄看看。一樣,將螢幕亮度固定在一半,有插單張5G SIM卡待機,但都連Wi-Fi跑這些功能,螢幕更新率選在60Hz,其他就維持預設狀態。點擊可看大圖。

一般上網、休閒遊戲的用電比例非常不錯,蠻省的,性能遊戲跟錄影用電雖比較多,但相較其他手機測試也還好,若把這些功能連續使用,應該還會剩餘44%電量,表現說來很不錯。
Xperia 5 IV支援PD 30W有線快充,也支援7.5W無線充電、反向無線充電,把充電方式補充完成了。
這裡用Sony的XQZ-UC1 30W充電器,從1%開始,關閉螢幕休眠充,電流器看約用21、22W在充電。

大約花了2個小時充滿,前30分鐘充進約36%的電力...(到底怎樣才能充到30W啊?


溫度
在性能上,看到很多人對搭載Snapdragon 8 Gen 1,而非8+ Gen 1很有意見,主要是溫度疑慮。雖說Xperia 5 IV比上代增加了37%的石墨烯面積,但一來相較有VC均熱板,或導熱管之類的手機,散熱配置仍不算積極,二來Sony手機過往溫控記錄不佳,也難怪很多人在第一時間會問:會不會過熱?所以會嗎?
手上這款測試機還不能跑分或安裝監測軟體,所以這回先沒做CPU、電池的溫度監控,僅記錄機身溫度。
先在26度冷氣辦公室玩遊戲看看。
在遊戲增強器裡,可以針對遊戲個別設定性能,或是均衡模式,效能或電量優先,
這裡記錄玩《決勝時刻》及《原神》兩個遊戲,都設定在各自的高畫質,以及效能模式。以及錄影一小時後的機身溫度。
《原神》30分鐘 高畫質+30fps+120Hz |
《決勝時刻》30分鐘 高畫質+120Hz |
Photo Pro錄影一小時 1080p/30fps |
|
使用電力 | 10% | 10% | 14% |
正面溫度 | ![]() |
![]() |
![]() |
背面溫度 | ![]() |
![]() |
![]() |
電池大的優勢在這裡也展現了,兩個遊戲30分鐘的耗電比例都很不錯。機身溫度的數字可能不算高,但相較之前測過的8 Gen 1手機(小米12 Pro、S22+之類的),都有高一些,在玩兩個遊戲到最後,手機側框摸起來也是熱的。(但奇怪電量並沒有噴)
============
再來看戶外拍攝溫度。
Xperia手機拍攝時溫度控制/ 提示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停用自動場景辨識、Eye AF及物件追蹤,第二階段才會關閉相機。

測試Xperia 5 IV時剛好就遇到它最怕的炎熱天氣,所以這次戶外拍照時有熱到不給拍嗎?
一般走走,看到好看的再拿出來都張照片,沒太大問題,雖會覺得手機容易變熱了,但拍一下、休眠一下、拍一下、休眠一下時,不太會跳出提示;
若在一直開著相機介面,持續在拍照、錄影時,則較容易跳出停用功能的提示,但還不會那麼快關閉相機。
這是有次跳出停用功能提示時的溫度記錄。


連拍個兩三輪,相機也很容易熱到停用追蹤對焦,而且邊邊拿起來小熱,不想一直拿著。
這是連拍兩輪,想回復單張拍攝時就跳出提示了,當時的機身溫度是這樣...(貓的表情很呼應



順帶一提,這是貓的溫度...他好配合喔...


有次在26度冷氣辦公室以Video Pro持續錄影1小時後,才出現要關閉相機的提示,當時的機身溫度,其實並沒有很高,還是跳出提示(但不知道當時的CPU跟電池溫度),這個感覺是界限設得比較嚴格。

拍照跳出提示時,機身溫度多在46度以上。
我自己的體驗是,純拍單張照還OK,但有連拍,或是連拍完又錄影,在夏天戶外就很容易,很大機率,機身會熱到46度以上,甚至要關閉相機。
是8 Gen 1的關係,還是散熱做得保守的關係,還是溫控限制太嚴格的關係?
可能三者都碰上了,所以比別支更容易感受到熱度帶來的限制吧。
結語
遊戲增強器裡的功能其實也很多很完整,不過因為跟Xperia 1 IV基本上一樣,所以...有興趣的可以回頭參考Xperia 1 IV當時的介紹,不然文章又落落長了。可能因為定位上是延續上半年的高階機,Xperia 5 IV上其實看不到什麼全新功能(甚至連設計都不是

但就如前面提到的,說是下半年旗艦,但沒有使用下半年的8+ Gen 1(感覺隔壁的華碩好感度增加了...),更加深大家對溫度的疑慮,而實際上,在這次試用裡,仍存在戶外拍攝溫度容易變高的問題,玩性能遊戲時機身溫度也略高一些,對期待發揮Xperia 5 IV旗艦功能的用戶,可能是一項扣分表現...
其實Xperia 5 IV的優點(正面)、缺點(反面)都很明顯,也很延續,就等價格公布,更好評估囉。
這次我們請到廖小安一起來玩

回文看完福利社也去給小安個愛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