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釣旅:中央公園晨光中的黑鱸初遇

一場在曼哈頓心臟地帶拋竿尋鱸的晨間行動,關於釣魚、關於節奏、也關於我們如何在城市裡與自然悄悄對話。

今年五月底,我因工作赴紐約出差,入住的飯店恰好位於中央公園南側,距離傳說中的草原與湖泊僅五分鐘腳程。行前查到這個住宿地點時,我腦中立刻浮現一個念頭:

「如果能在這裡釣到黑鱸,那會是什麼樣的經驗?」

在台灣,黑鱸是熟悉卻略帶神秘感的對象 — — 除了幾處管理釣場外,多數野場釣點都不公開,訊息往往流傳於小圈子之中。要在市中心拋竿,更是難以想像。

於是,在會議之外,我早早就為這趟行程安排了一個悄悄的副任務:晨間釣行。

在城市的清晨,拿起釣竿悄悄走向湖邊 — — 這不是臨時起意,而是一場早已策劃的浪漫。

紐約釣旅:中央公園晨光中的黑鱸初遇




Fishbrain、湖泊與選擇的過程

釣行前夕,我和同事打開 Fishbrain App,逐一檢視中央公園內各個水域的釣況紀錄。從魚種回報、咬況密度與使用釣組的細節來看,熱門釣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處:

  1. The Lake:位於公園中段偏西,並非園內最大水體,但結構複雜、深度變化多,是最具代表性的釣魚熱區之一。有穩定的黑鱸與鯰魚回報,也是 Fishbrain 上釣魚標點最密集的區域。
  2. Harlem Meer:北側池塘,水草茂密,據說藏有大物,適合喜歡岸際精準操竿的釣法。
  3. Conservatory Water:精緻小池,主要為遙控船活動區,釣況稀少,可直接排除。
  4. The Pond:位於最東南角,雖然面積小、曝光度低,但回報的黑鱸紀錄頗穩定。湖面三面環樹,幾段步道與 Gapstow Bridge 的陰影區尤為吸引人,是典型結構釣點。


    紐約釣旅:中央公園晨光中的黑鱸初遇

我們原本也考慮前往 The Lake 的西南角,當地有棧橋、有老樹遮蔭,是眾多釣友首選的經典場。但考量當日的行程安排與步行距離,最終決定選擇 The Pond 作為釣行起點 — — 也就是地圖最東南角、緊鄰 Fifth Avenue 與 Gapstow Bridge 的那片幽靜湖面。

從地圖上看,它或許不夠壯闊,遠不及北方的 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 Reservoir 在地理尺度上的存在感,但對釣魚人來說,水面大小從來不是決勝點。

實際抵達後,我們看到湖面安靜平穩,幾隻野鴨巡游,岸邊有斑駁石椅與零星遊客,水草邊緣偶有魚影閃現。這裡不只是適合拋竿的水域,更像是城市裡難得的喘息之地。

從釣魚人的角度來說,這裡藏有的,正是我們想像中的「城市裡的一尾野黑鱸」。

釣魚規定與執照申請:在中央公園合法拋竿的必要準備

在規劃釣行的同時,我也特別查閱了紐約州與中央公園的釣魚相關規定,確保這趟城市釣行既安心,也合法:

📌 須持有效釣魚執照
非紐約州居民需購買 一日釣魚證(1-Day Fishing License),費用為 10 美元。
可透過紐約州環境保育廳(NYS DEC)線上申請

📌 強制放流制度(Catch & Release)
中央公園全區皆屬保育型水域,釣獲魚隻一律需立即放生,不可帶走或食用。
這項制度旨在保護城市綠地生態,也讓釣魚活動更傾向於教育與體驗導向的「低衝擊釣行」。

📌 禁止使用活餌與特定鉤具
根據中央公園與多個官方導覽網站(如 Central Park Tours NYC),嚴禁使用活餌(如紅蟲、小魚、泥鰍等),以防止外來種入侵與魚病傳播。
同時也建議使用無刺鉤(barbless hook),以降低放流時對魚體造成的傷害,這已成為中央公園釣魚的默契與基本禮儀。

📌 釣組與鉤數限制
依據紐約州《Freshwater Fishing Regulations Guide》(第32頁)所示:

“Each fishing line may have no more than 2 baited hooks or 2 artificial lures…”

換句話說:
  • 每條釣線上最多 兩個鉤(無論是路亞或生餌)
  • 雖未明文禁止三叉鉤(treble hook),但如前所述在中央公園使用無倒刺勾是默契,要記得盡量壓平

這些規定看似繁瑣,卻是保護都市自然棲地的重要基礎。也正因為這樣的制度存在,中央公園才能在紐約這座全球最繁忙的城市中,維持一片能讓釣者靜心、讓魚群棲息的綠色水域。



日出之前,我們上工之前

我和同事約好早上五點半在飯店大廳集合。那時天色仍未全亮,城市像還沒完全醒來一樣靜默。街道上只有幾輛計程車滑過、零星的慢跑者從遠處經過,他們身影在路燈下忽明忽暗。空氣帶著微微濕意,夾雜著初夏樹葉的氣味。

我們背著裝備步入中央公園。高樓逐漸被樹影取代,耳邊只剩風與腳步聲。
草地上的露水映著微光,晨霧輕薄地飄浮在小徑與灌木間,像是城市正要打開一天的第一頁。

紐約釣旅:中央公園晨光中的黑鱸初遇

當我們抵達湖邊時,整片水面仍沉睡在灰藍色的光影裡。老橋橫跨水面,樹影如墨線倒映湖中,偶有水鳥掠過,留下一圈圈靜謐的漣漪。這樣的場景,幾乎讓人忘了自己身處曼哈頓。不像在都市裡「找一處釣點」,更像是在鋼筋森林中,發現一個被時光遺忘的空隙。

紐約釣旅:中央公園晨光中的黑鱸初遇




拋餌入湖:城市與自然的縫隙裡

我用的是一支 PTAD GT-S 系列的 S66ML 旅竿,調性靈活,收納方便,卻仍保有足夠的拋投張力。搭配 C3000 型捲線器,主線為 0.8 號 PE 線,接上 2.5 號碳纖前導。

這組搭配比我平時面對同等級水域時略為偏重一階 — — 畢竟這是人生地不熟的場域,我寧可多一點餘裕,也不想在真正中魚的瞬間後悔裝備太輕。

餌則選用黑鱸界的經典代表:i-Waver 74 SSS。這款細長型的極慢緩沉硬餌,擬真度極高,水中姿態略帶側躺,緩慢游移之間,像極了一尾受傷神的小魚。這種「不對勁」的訊號,對晨間神經質的黑鱸來說,往往比活潑有力的泳姿更具殺傷力。

紐約釣旅:中央公園晨光中的黑鱸初遇

這隻餌是我在河口湖釣行時,從一位日本前輩釣友那裡得到的推薦。從那時起,它就成了我路亞盒中值得信賴的一員,也曾為我帶來過幾次驚喜的釣果。

我將竿尖輕輕後拉,小心地將第一竿拋出。餌劃過晨霧中的空氣,靜靜落在湖心那片灰藍色的鏡面上,激起幾圈漣漪,像是在城市水面寫下無聲的起筆。

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分頭試探沿岸與湖中央不同的水層與陰影地帶,輪流拋投、緩拉、等待。拋出的每一竿,像是在對湖面輕聲提問;線尖微微顫動時,也彷彿聽見某種回應。

我們彼此沉默,卻都在用自己的節奏,與這片清晨中的湖交換心意。水面雖靜,卻隱隱流動著對話的頻率 — — 一種只有在城市甦醒之前,才能傾聽得到的節奏。



咬口與沉默:湖面之下的預兆

清晨六點過後,我們一邊拋餌、一邊繞湖探釣。從草區、淺灘到橋邊陰影,每到一處就試著搜尋魚訊的可能性。但或許因為氣溫偏低,整座湖還沒真正甦醒,多數時候,只是些猶豫不決的輕點、瞬間即逝的試探,讓人摸不清水下的節奏。

我們改變策略,將目標從湖心轉回岸際水草邊。就在這個轉變後,我先中了一尾約十五公分的小黑鱸。雖然在收線途中脫鉤,但那一刻仍讓我們振奮不已 — — 至少證明這不是一場純粹的等待。

不久之後,同事成功釣起當天的第一尾黑鱸 — — 體型不大,但實實在在地上岸,讓我們對這座城市湖泊的信心再往前推進了一步。

紐約釣旅:中央公園晨光中的黑鱸初遇

接著,在另一段浮草邊緣,我的竿尖忽然傳來一股明確又紮實的下沉阻力,還來不及正式出力收線,一尾黑鱸便破水而出,在空中洗鰓翻身。那是一尾約 30 公分的魚,體型不算大,但在這片城市水域中已屬不錯。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尾來自紐約的黑鱸。

紐約釣旅:中央公園晨光中的黑鱸初遇

這些咬口都發生在太陽尚未升高前。雖然頻率不高,但魚的活性與體型讓人感受到這片湖的潛力。

真正的轉折,出現在早上七點半之後。當陽光灑落水面、湖畔氣溫回升後,咬餌訊號開始密集出現 — — 不再只是偶爾的試探,而是幾乎每隔幾竿就能感到一口。

不過這時咬餌的魚體型偏小,幾乎都在 15~20 公分之間,數量雖多,但缺乏早晨那尾所帶來的重量感。

紐約釣旅:中央公園晨光中的黑鱸初遇

後來,我的同事率先走到湖岸步道的最終端 — — 一處三面環山、僅留一側能拋投的幽靜角落。他將餌拋向山邊的深水陰影處,立刻開始連發起魚。幾乎每竿都有反應,像是找到了一條被遮蔽的活水通道。

紐約釣旅:中央公園晨光中的黑鱸初遇

我隨後也趕到那個位置,兩人並肩作釣,在那片靜謐樹影下輪流起魚。魚雖不大,但訊號頻繁、節奏緊湊,整座湖彷彿終於鬆口,從晨霧中醒來,開始與我們展開一場輕快的對話。


紐約釣旅:中央公園晨光中的黑鱸初遇



晨間的最後一段對話

隨著陽光攀升、氣溫回暖,湖面下的活性也逐漸甦醒。魚訊一波接一波湧現,節奏密集得令人難以分神。到最後,我們兩人合計釣上了三、四十尾黑鱸,雖然多為 15~20 公分的小體型,但每一次竿尖的跳動、每一尾魚的掙扎,都讓這趟晨行充滿了實感與樂趣。

途中,我們還遇見了一位「紐約式釣客」 — — 皮鞋、西裝褲、條紋襯衫與背心,手裡卻握著一支路亞竿,在茂密灌木間靜靜搜尋魚影。他的出現,像是某種城市寓言的具象化:不是走進大自然,而是在都市心臟裡保有一小塊不肯妥協的棲地。

紐約釣旅:中央公園晨光中的黑鱸初遇

當時間來到八點半,我們終於收竿、打包,踏上返回飯店的路。在中央公園的東南出口,我們被一輛熟悉又陌生的街頭餐車吸引 — — 熱騰騰的潛艇堡搭配一杯冰紅茶,這是我們以前只在電影中見過的紐約風景,這天卻實實在在地成了我們釣行的句點。

紐約釣旅:中央公園晨光中的黑鱸初遇

釣竿收好、外套拉起,這趟晨間的任務告一段落。但它留下的,不只是魚獲數字,而是一場關於城市、節奏與釣者心境的短暫對話。這樣的晨間活動,讓我重新體會:即便身處城市最繁忙的核心,也還是能找到與自然連結的片刻。而那根釣竿,正是我們與這個世界溝通的橋梁。



小結:中央公園釣魚須知

📌 黑鱸習性: 早晨 6 – 8 點太陽升起後最活躍,偏好水草陰影處

📌 裝備建議: 輕裝備、靜音接近、使用緩沉為主的軟硬餌

📌 法規重點:

• 須持有效釣魚執照(非居民一日券可線上購買)

• 禁用活餌

• 全區 catch & release(釣到即放)

#中央公園釣魚 #紐約釣魚 #紐約自由行 #城市釣魚 #黑鱸釣法 #清晨釣行 #釣魚旅遊 #釣魚日誌 #路亞實釣 #出差釣魚 #生活儀式感 #城市與自然 #旅遊札記 #台灣釣客在紐約 #晨間時光 #釣魚哲學 #輕裝釣行 #釣魚也可以很浪漫 #野釣日常 #紐約生活 #台灣人在紐約 #一個亂搞的釣客 #FishingInNYC #UrbanFishing #CentralParkFishing #BassFishingAdventure #TravelAndFish #MorningFishing #LargemouthBass #LightTackleFishing #FishingDiary #FishingWhileTraveling #WorkTripWithFishingRod #NatureInTheCity #FishingInTheCity #CatchAndReleaseOnly #FishingCulture #FishbrainSpots #FishingLifestyle #FishingInManhattan #StreetFishing #UrbanAngler #FishingIsPoetry #messangler

原文刊載於Medium@messanglertw/紐約釣旅-中央公園晨光中的黑鱸初遇
要釣魚原來還要有這些規定~
忙裡偷閒
工作、興趣、旅遊、美食
dowgan wrote:
對釣魚人來說,水面大小從來不是決勝點


看到這句,忍不住就先往後面看結果
釣況不錯耶! 回來仔細看內文
感謝分享&介紹,看樓主的釣魚文滿療癒的
好棒的體驗 很享受 又有趣 很新鮮的感覺
dowgan wrote:
我們彼此沉默,卻都在用自己的節奏,與這片清晨中的湖交換心意。水面雖靜,卻隱隱流動著對話的頻率 — — 一種只有在城市甦醒之前,才能傾聽得到的節奏。


文筆真好!
dowgan wrote:
今年五月底,我因工作...(恕刪)


超羨慕紐約市內有個超大的中央公園

台北市都沒有
康敏男
新北大都會公園有釣點,合法的,但魚不怎麼樣......很多外勞在釣
康敏男
美國同事說:在美國,如果釣魚沒有捲線器,只有竿子和線,會被認定是因為肚子餓而覓食,可以吃而不罰,若有捲線器,則視為運動,要執照,也要錢,釣太小會罰....
享受寧靜中釣魚是一種哲學思考啊,雖然不能帶回家吃掉。
dowgan wrote:
入住的飯店恰好位於中央公園南側,距離傳說中的草原與湖泊僅五分鐘腳程


中央公園有名的還有街頭藝人,
另外紐約的餐廳文化也很有名,
難得去的話, 這兩項也別錯過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