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等,等了有好一陣子,參加體驗會時所預購的LG G2,在上週終於到手了啊!
Rear Key等新功能在上回文章內都有稍微提到,而這篇就來聊這支手機帶給我的感覺好了,
在現在大概每隔兩三個月就會有新手機發表的這個世代,又該怎麼聰明挑選適合自己的手機呢?



1. 為什麼M01, PTT等各大論壇都極力推薦這台手機,請問LG G2有何過人之處?

自從對岸的小米公司的Mi2S正式登台後,高效能的硬體規格搭配萬元左右的售價,
其性價比相當地高,所以熱烈地被網友推崇,漸漸地大家也就開始關注手機的CP值了。

不過自從中華電信在今年下半年推出的大省方案後,可以用13K~14K左右的價格入手LG G2,
雖比起Mi2S還貴了大約五、六千,但不論在CPU等級、螢幕大小、電池容量都要出色不少,
特別是螢幕尺寸來到5.2",電池容量更是來到3000mAh,皆是目前旗艦機種的硬體等級,
相較其他廠商同期所發表的旗艦機的售價,稱之今年的「高CP值機王」一點也不為過。



2. 除了入手價格的差異外,請問LG G2與其他競爭對手相較又有何特點?

LG G2的螢幕規格是1080P的IPS面板以及二代康寧玻璃的防刮材質,像素點距來到424ppi,
IPS面板的螢幕表現非濃郁鮮豔而是屬於比較自然清爽的發色,且可視角度很大不色偏,
只要去展示間看過實機之後,就會發現LG G2的螢幕真的很漂亮,更是真實。



此外,過去螢幕尺寸超過五吋的手機總是給人厚重又方方正正的印象,
這次LG G2的極窄邊框設計,加上系統操作鍵整合至5.2"的螢幕裡,
可和其他4.7"左右的手機相較之下皆能維持差不多長寬大小,
整體的握感舒適度也會比較好,可正常單手操作使用。

而音量和電源按鍵移至後方,所以側邊也就無須再設置按鍵,可以將厚度維持輕薄的取向,
不過儘管如此,電池容量依舊有高達3000mAh的大小,在體積大小和待機時間取得更好的平衡。



3. 什麼是「Rear Key」?什麼又是「Knock On」?

關於這幾項新功能,在先前參加體驗會的文章裡頭有比較詳盡的介紹:
初識G2 - LG G2台北體驗會分享

Rear Key就是後置的音量和電源按鍵,LG會大膽且創新的將按鍵從過去大家習慣的側邊移置後面,
構想就是源自於觀察許多使用者在拿著手機的同時,不論是用左手還是右手都會以食指頂住機背,
那麼,LG的手機設計者就想:「何不就把按鍵設置於後方呢?」



機背在鏡頭的下方可看到音量和電源按鍵,而電源鍵的四周仍延續配有LED呼吸燈來做為事件的提醒,以前可能都是用拇指來操作這幾個按鍵,在G2的身上就會變成食指,其實使用一段時間下來後會發現,這樣子的操作方法似乎在拿手機的時候會更加穩定,單手操作時手指的施力似乎也較於平均。

除了一般音量大小和電源開關之外,
在螢幕鎖定的時候長按上鍵和下鍵則會分別進入不同的功能。

長按↑鍵:直接進入QuickMemo記事。
長按↓鍵:直接開啟相機功能,下鍵即是快門鍵。

不管是用後鏡頭拍攝,或者是前鏡頭自拍時,都要方便許多了,
但習慣於這樣子的操作方式,拍攝出來都會是直幅的照片比較多,
所以我會建議把照片尺寸設置成4:3,在閱覽上會比16:9來得舒適許多。



至於,電源鍵的配置改在機背,這時候可能就會好奇如果手機平常平躺在桌面上的話,要喚醒手機不就會很不方便?LG原廠也有想到這個問題。所以在G2使用的時候,可以透過連續觸控螢幕兩下,就可以開啟和關閉螢幕了,當然在使用的過程中也會有可能誤觸到其他的APP,所以在螢幕中央和上方狀態列為較佳的觸控區域。

我這幾天使用的觀察下,這項功能是會關係到現場的環境光源,
若說是在較昏暗的場合或是把螢幕光感應的位置完全遮起來,再試試,
就會發現其Knock on - 連續觸控螢幕兩下,在全黑底下是完全沒有反應的。



4. 關於新搭載的「O.I.S光學防手震」,真的有那麼厲害嗎?

關於這個問題,詳見雞頭廣告囉XDD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8hxYrRlAe8

其實是收到手機的那個週末突然來個十月颱,
我就根本沒有外出家門,所以還沒試試相機的功能啊!

5. 密友楊兄問到:「我想看錄影收音、防手振,還有拍照的畫質跟夜間防手振的效果。」

要和楊兄說聲抱歉了,月初的週末接連下了兩天的雨,加上最近較少時間外出拍照,
相機的實拍效果可能要先參考網站上其他網友的分享了,不過我有注意到對焦速度的問題,
在室內或者是低光源的環境下,原廠的相機軟體在按下螢幕對焦的過程,其合焦行程實在慢了些。

6. 最後還是來個簡單地開箱吧!


外盒採用紙盒包裝,除了手機之外,分別是USB傳輸線、1.8A的充電頭、耳機和SIM卡取卡針。


機身左側為Mini SIM卡的插槽,左右兩側也都沒有任何實體的按鈕。


內建3000mAh大容量電池,仍維持不錯的機身厚度和手感。


機身底部為耳機孔和USB連接埠,另外喇叭也配置於這個地方。


LG G2也有支援紅外線遙控器,以及NFC近場通訊的功能。


搭載驍龍S800的CPU,安兔兔跑分高達三萬多分。


16G版本,扣掉內存系統,能使用的空間大約10.6G。


新機第一次開機後,可用記憶體還有1.12G。


由於系統操作鍵的關係,可視螢幕的大小約為5"左右,不過在瀏覽照片或者是觀看影片的情況底下仍會維持全螢幕。


系統操作鍵,可選擇自己習慣的按鈕配置,底色有黑白透明兩色可調整。

7. 由於台灣販售的版本是不能插卡的,所以很多人就會問:「16G真的夠用嗎?」

LG G2 16G的版本開機之後可用空間還有10G左右,這是和其他廠商的16G版本的手機是一樣的,
當然如果預算足夠的人可以選購32G,但如果是一般使用者我會推薦價格較於划算的16G即可,
過去半年來我使用的Mi2S也是不能另外插卡的16G版本,我還是安裝將近50-60個APP,
此外,還有安裝導航王軟體以及五至十張的音樂專輯,剩餘空間大概也都還有2~3G,
照片部分可以隨時備份至雲端空間,大型的影片和照片可用OTG的方式讀取。


透過OTG,就可至檔案管理員讀取隨身碟和讀卡機的檔案。

8. 「相機的對焦速度實在過慢。」這樣是正常的嗎?

在暗部低光源的環境底下,可以明顯的感受到LG G2的對焦速度,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進行合焦的動作,此外,也沒有支援AEL/AFL曝光鎖定和對焦鎖定的功能,希望未來可在這方面能夠更新且改善。

不過關於對焦速度過慢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是原廠的拍照軟體的關係,
因為我平常較為常用的Instagram, Line Camera,使用上似乎有比較快一些。

9. 「原廠的輸入法按鍵按鍵配置太小,有沒有其他好用的輸入法可以推薦?」

過去長久使用Android陣營的手機下來,我還是覺得「超注音」最為方便實用,
按鍵的間隔配置適中,中英文切換方便,而且又有完整的全形標點符號,
其輸入法記憶輸入過的詞彙也較聰明,不妨下載使用看看。



10. 大小適中,單手簡單操作,外出攜帶方便。

LG G2在設計上,讓螢幕尺寸和體積大小取得合適地平衡點,不會為了追求大螢幕而捨去手機本身「攜帶」的方便性,出門在外,絕大部分的時間手機幾乎是形影不離的,使用性和依賴性都相當高,手機的大小至少是要能夠放進口袋才是,這次搭配LG G2原廠設計一個專用的感應皮套smart cover,在皮套正面挖了一個小長方形的大小,可以直接看到資訊,而且在有電話來電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在小螢幕裡接聽即可,不用再將皮套翻開,然後滑開手機接聽這麼麻煩,此外,在拍照的時候也只需要將前蓋掀開,對折至後方就可以直接進行拍照,並不會擋住鏡頭以及快門按鍵。



最後,我覺得智慧型手機是一件極為主觀的3C產品,
所以選購,還是親自走趟展示間實際操作體驗看看囉!
文章關鍵字

段流 wrote:
等等等,等了有好一陣...(恕刪)


好手機一支啦~~
讚啦~~
可以放口袋真的很重要 入手白色一周了 狂操中
恭喜入手
還有詳細的十問,實在太讚
現在大多手機都出到5吋已上了
窄邊框對於小手的我來說太棒了
哈哈哈!我也覺得螢幕大小適中符合自己的需求就好,
一味地追求大大大,反而不好攜帶,講電話的畫面又很違和啊!
http://antonylin.blogspot.com/
螢幕夠大又可以放口袋又省電,真是好的選擇!
可以請大大幫忙測試一下G2的來電轉接功能嗎?

因為我上一支手機是三星S2
他的轉接功能可以細分多種
其中一項是"未應答轉接"

但是我把sim卡換小卡插上G2後
卻發現轉接設定裡面沒有
"未應答轉接"這個選項

G2裡面有兩個相關選項
1.來電轉接
2.自動來電轉接中

選項1.裡面可以設定轉接的號碼,但是沒有細分是轉接所有來電,或是忙線轉接,或是未應答轉接,或是未開機(無訊號)轉接
而以上這些設定,S2裡面都有
不知道這部分的設定是和手機業者設計相關,還是和通信商設定有關(因為我的是韓版F320K,不是台版機,未root)

選項2.點選根本進不去,只會顯示"網路或sim卡錯誤"


為了排除這個問題
我將小卡裝上轉接卡再插回舊S2後
發現可以成功進入"未應答轉接"這部分的設定選項

想請版上朋友,不管是國際板(台版),或者韓版(S/K/L),是不是可以幫忙看一下你們的G2能不能設定"未應答轉接"

感恩!!
請問有像人家說的3G訊號在但卻是假的這件事嗎?

而且收訊好嗎?

longsky wrote:
可以請大大幫忙測試一...(恕刪)


來電轉接的部分,必須要開機,然後是直接轉接,沒有辦法作其他設定的,
先前用過iPhone和hTC,我記得沒錯的話也是只有直接轉接的功能而已。

G2上面的第二個選項,我就不知道了,
我猜想是電信商那邊的來電轉接的設定。
http://antonylin.blogspot.com/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