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hing 除了推出外型相對新穎、潮流的手機之餘,旗下也有不少可搭配自家或其他陣營的耳機產品,本次要介紹的則是稍早在台灣登場,也是 Nothing 首款採類似運動類別夾耳的開放式耳機 Nothing Ear (open)。
Nothing Ear (open) 不僅延續了自家潮流設計的外觀,包含本體與收納盒都採用透明設計之餘,本次主打的也有相當舒適的配戴體驗,以及因應開放式耳機一些痛點所做的音質技術,還有漏音改善等嶄新功能。
- 外盒正側
- 外盒背面
- 外盒側面
Nothing Ear (open) 盒裝與自家產品一樣,都是直接將產品渲染圖搭配白底,並以擴張的方式來做設計,開盒處則是也用上紅色箭頭印刷來做提醒。

可惜的是如同其他 Nothing 的產品,Nothing Ear (open) 盒裝一樣是採不可復原的破壞式拆卸方法。
- 內裝一覽
- 配件區
盒裝內部則是相當簡潔,除了大面積收納耳機處下方有簡易的說明與資訊文件,下方則是有一條充電用的 USB-C 連接線。當然,Nothing Ear (open) 由於是採開放式設計,因此也不需要附上耳塞。
- 正面
- 背面
Nothing Ear (open)在收納盒因應耳機體積,這邊用的是扁平的長條狀設計,同時也導入了自家產品愛用的透明式上蓋,可以一眼就看到耳機本體的樣貌,不過半透明的上蓋加上白底設計,這也讓收納盒在歷久使用後的耐久度讓人有點擔憂.....

收納盒後方則有個 USB-C 充電埠,根據官方數據 Nothing Ear (open) 單次充電最長可至 8 小時,搭配充電盒的話則是能來到 30 小時之餘,也有充電 10 分鐘就能播放 2 小時音樂的快充規格。

盒中上方有著配對與電量的指示燈,下方也有唯一的實體配對按鍵。

Nothing Ear (open) 耳機是採類似運動耳機的掛耳式設計,白色的部分是以抗敏的
液態矽膠材質,內部則是極細柔性鈦金屬絲來打造,整體柔軟度相當不俗。


細看 Nothing Ear (open) 的外觀,說真的不管是入耳式還是掛耳式,要找到一樣設計的幾乎是真的沒有,耳機本體是採透明設計,可以清楚看到內部元件,同時兩側也有紅與白點象徵右與左側,如此就不用再印刷 L / R,真的是很好看!
我自己覺得如果能出黑色款式,對運動時一定會流汗的地方,剛好會是白色矽膠之處,如此就能大幅提升耐髒汙的能力就是了。


後方也能看到內置的步進式動圈單體,而側邊與底部各設有一只 Mic,同時耳機上還有兩個出音孔,搭配自家的 Sound Seal 系統以及 AI 演算法,就能以正向與反向聲波抵銷的方式,來降低開放式耳機常見的漏音狀況。
- 整體重量
- 單耳重量
尺寸與重量部分,Nothing Ear (open) 充電盒為 125.9 x 44 x 19mm,重 63.8g;耳機則是 51.3 x 41.4 x 14.3mm,重 8.1g。實際以電子秤測量,耳機剛好為 8g,兩只加上充電盒則是差不多的 80g。


Nothing Ear (open) 不僅可搭配自家的 Nothing 手機,藉由專屬 APP《Nothing X》,也能直接適配其他 Android 或是 iPhone。不過 Nothing 手機也能有自己的專屬設計 Widget 小工具就是。
我自己是覺得除非有信仰,不然 Nothing Ear (open) 給的功能,其實沒有像其他廠商那樣獨佔生態系那麼誇張。

大致介紹完基本外型,這次 Nothing Ear (open) 在配戴舒適度上可謂是下了不少功夫。首先喇叭是採 50 度的傾斜設計,配戴時剛好會在耳孔外側輕輕貼附,根本不會有侵入感。
而實際固定支點,大概是在耳朵前方、上方的支架外,耳朵後側底部的圓柱耳柄也有起到配重之效,耳柄與本體間的距離約 3.6mm,官方是說這樣的距離會有穩定的夾力,也能兼顧舒適度,我自己配戴也是覺得剛剛好,不會有咬住耳朵,或是耳機太鬆的感受。
可以說光是這個設計,就代表 Nothing Ear (open) 不僅只是一款外型好看的耳機了。

由於阿思沒有近視,這邊就由我本人來做示範眼鏡配戴時的樣貌。我平時戴的是細框眼鏡,配戴 Nothing Ear (open) 時不會有耳朵空間不足被撐的很開,或是影響耳機穩定度的狀況。但如果你是粗框眼鏡的話,可能就要注意一下舒適性了。
另外,雖然實際搭配眼鏡沒什麼問題,但 Nothing Ear (open) 在配戴眼鏡時要裝上耳朵,還蠻容易被鏡腳干擾的.....需要花一點時間才能配戴好,這邊也附上影片給大家參考。
至於配戴的穩定性部分,Nothing Ear (open) 用的就是運動耳機常見的掛耳式,這邊就直接請阿思以影片示範,可以看到在激烈的跳動或是搖頭之下,耳機就是好好的沒掉。
- 按壓操作
- 按壓操作
Nothing Ear (open) 不像目前耳機有著滑動耳柄等操作方式,是說設計結構也沒地方滑吧.....實際操作則是需按壓耳機本體的平面位置,以長短壓的方式來做耳機的操控。

操作部分,透過 APP 就能做基本的了解,以及更換操作方式。主要是在單按的次數來做改變曲目或是針對來電操作,至於音量調整則是透過左 / 右耳的長壓來做改變。

而《Nothing X》在 APP 中的精髓,就是能透過等化器來調整耳機音質表現,並有簡單與進階兩種調整方向,可以按照自己的習慣來去做更改。如果有入手 Nothing Ear (open),或是旗下的其他耳機,基本上就一定要下載專屬 APP 了。

音質部分,Nothing Ear (open) 雖然僅支援 SBC 和 AAC 編碼,沒有無損的高解析格式支援,不過藉由 APP 等化器的調整,以及耳機內使用新的振膜結構並搭配頂端鈦金屬塗層,可以讓高頻聲音提升,在搭配 AI 演算法提升低音。
整體來說 Nothing Ear (open) 音質表現算是蠻雜食的,三頻表現都算均衡,而且在等化器有調整低音增強的狀況下,量感與下潛度也是夠的,聽一些 EDM 等電子舞曲爽度也頗足,但建議還是可以到實體店面實際聆聽看看。
至於開放式耳機常常遇到的漏音部分,這邊我請阿思將麥克風放在耳機旁邊,已經算是極限近距離,並開啟手機音量到一般不太會開到的 80%,而且阿思(我自己也有試)已經覺得有點過大聲的音響,可以聽到麥克風僅有接收到一點來自耳機的音樂。
這也表示按照一般較為安靜的環境下,我自己搭配 Nothing Ear (open) 會是在 50 至 60% 的音量,外界基本上是不太會聽到聲音的。然而在搭乘捷運等大眾交通工具,由於開放式耳機的設計原理,所以就算開高音量,還是會聽到不少雜音,而且對聽力來說也是種傷害,就不要直接硬碰硬了吧


做為自家首款開放式耳機的 Nothing Ear (open),其設計跟目前大部分手機廠商推的開放式耳機比較不同,而是採適合運動的耳掛式設計,但又有 Nothing 自家拿手的潮流設計造型,也讓 Nothing Ear (open) 直接配戴起來,跟同性質的耳掛式耳機比顏值也高上不少,只是以我自己使用角度出來,白色跟透明的保護殼,外觀的維護與保養真的讓人擔憂.....
耳機中頗為重要的配戴舒適度部分,Nothing Ear (open) 也如主打般的一樣相當舒適,要說跟沒戴一樣是騙人的,但掛起來不會有異物感,配重也頗為輕盈,大幅度運動之下也不太會有快鬆脫的感覺,相當適合會在戶外運動的朋友使用。
音質對於開放式耳機來說,起始就比較容易遇到外界環境的干擾,但 Nothing Ear (open) 整體表現算是對得起售價,適合的音樂類型也相當廣闊,同時也能搭配 EQ 等化器做調整之餘,容易詬病的漏音問題也有解決,不用擔心在嘈雜的地方影響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