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要用個核心概念形容 ROG Phone 3 的話,自己會用標題的「鋒芒內斂」,尤其跟稍早前發表的 Lenovo Legion Phone Duel 華麗的機背設計相比之下更是。但這邊先破個題,ROG Phone 3 並沒有像學長一樣有著專屬行李箱以及大全配,聰明的朋友大概就能知道是什麼意思了~如果沒有參透,那就繼續往下滑吧

台灣的上市資訊部分,ROG Phone 3 預計 7/31 開賣,7/23 就開放早鳥預購,共有 12 / 16GB Ram + 512GB 版本,售價分別是 29,990 / 33,990 元。 只要是有買過前兩代的消費者,至官網完成登陸就可獲得 4,000 元的郵政禮券等優惠。
開箱與外型
效能與散熱
功能與相機
配件差異
小結
▋開箱與外型
ROG Phone 3 的外盒設計與 ROG Phone II 概念是相同的,皆是採六邊型打造的三角柱體,上方也印了許多 ROG 系列愛用的幾何線條。
- 外盒
- 外盒
開盒的方式也是從中抽取,有點類似 ROG Phone II 的開蓋方式,但不是單純隔開,而是都有收納物品;小編自己是蠻喜歡這個設計,而且外盒質感、耐用度皆比前幾代來的好。

這邊附上先前 ROG Phone II 與 ROG Phone 的外盒,ROG Phone 一代捲軸的方式一個不小心就會壞了


ROG Phone 3 可分為下層的手機本體,以及容納動力風扇的配件盒裝。

配件盒裝有著小紙卡封住開口,雖說材質比以前厚實點,但太大力還是會壞的.....

打開後可看到原裝的 Aero 保護殼、配件盒,以及最裏層的充電器 + 充電線。

配件盒內具備退卡針、帥氣的 ROG 貼紙,為 ROG Phone 3 側邊連接埠設計的保護塞,以及一條 USB-C 轉 3.5mm 的 Dongle,有點心思的朋友看到這邊,多少就可以知道本次 ROG Phone 3 本體並無 3.5mm 耳機插孔。

ROG Phone 3 螢幕一樣是採用前鏡頭置於右上的設計,上下框都有些許黑邊。這邊一樣維持 X-Mode 模式的切換畫面。螢幕規格則是 6.59 吋 19.5:9 比例 FHD+(391ppi) AMOLED 面板,搭配康寧第六代大猩猩玻璃,最大的亮點當然就屬 144Hz 更新率與 1ms 反應時間的規格了。
- 一般狀態
- X-Mode
其他螢幕規格上,ROG Phone 3 有著比聯想 Legion Phone Duel 還要高的 270Hz 觸控取樣率,與號稱目前最快的 25ms 觸控反應;並有 10bit HDR 顯示標準、113% DCI-PC 色域、Delta E < 1。
- 螢幕規格
- 螢幕規格
螢幕設定部分,除去 UI 設計的不同,大部分功能都是延自 ROG Phone II 而來,以下也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小編會拉出來講。

首先是更新率從前代的 120Hz 升級至 144Hz,在右上狀態欄也會即時顯示目前更新率;另外,Splendid 色溫與顯示調整、深色模式、與導覽手勢也都是前代都有的。
- 更新率調整
- Splendid
- 深色模式
- 導覽手勢
這邊有新增一個可調整按下電源鍵後的設計,這個倒是蠻少手機廠商會做的,就附圖給大家參考。
- 電源鍵設計
- 電源鍵設計
螢幕指紋觸控這邊自然是少不了,真的要說小編覺得這次 ROG Phone 3 的辨識區域好像比較上面一點?

Always on Display 這點相信就不用多說了。

除去全新的佈景主題,ROG Phone 3 在 APP icon 上也重新做了設計。

這裡也附上先前 ROG Phone II 的 APP icon 給大家參考,可看得出來 ROG Phone 3 設計上是更有一體感的。

ROG Phone 3 外型延續系列作的設計語言,一樣有著具呼吸燈效的「敗家之眼」,而主鏡頭順應潮流變為三顆,以及散熱鰭片的改變外。相信最為明顯的應該就是這個外觀怎麼變得那麼質樸!

小編這次採訪時也有像前兩代一樣看了 ROG Phone 3 的設計概念與樣品機,可以看到早期的原型定調就已經蠻樸實的,這次官方也強調本次會把 ROG Phone 3 定位成「日常生活」中也能使用的電競機種;但小編聽到心中一直迴響一個聲音:「有會亮的敗家之眼日常生活看到還是很高調啊.....」的聲音。

也同步拿了 ROG Phone II 做個比較,可以發現設計語言雷同,差別在於 ROG Phone 3 的散熱鰭片「外顯」的面積較小,加上整體較少的設計線條,都讓 ROG Phone 3 變得樸實不少。

機身尺寸部分,ROG Phone 3 為 171 x 78 x 9.85mm,重 240g;ROG Phone II 為 170.99 x 77.6 x 9.48mm,重 240g。雙機中亮相同,且 ROG Phone 3 整體三圍跟前代僅差一些些,配件的沿用性相信大家可以期待。(先賣個關子

中框跟 ROG Phone II 一樣採用磨砂的塗裝、加上雙層的鑽石切割設計。機頂可看到一只 mic 與天線、機底也有一只 mic 與 USB-C 連接埠,與前代相比就是少了 3.5mm 耳機孔;左側有著退卡槽以及 ROG Phone 系列標誌的客製 USB-C 連接埠、右側有著第三代 AirTiggers 超音波按鍵、音量與電源啟閉鍵與另一只 mic。
- 機頂
- 機底
- 左側
- 右側
退卡槽則是雙 nanoSIM 卡,在背面其實還有一個小小的 “GLHF!“ 字樣,其代表了(Good luck Have fun),也是一個小細節啦。

這邊也拍個前兩代都有的 ROG Phone 3 設計草圖以及原型樣品,官方設計人員也說草圖裡面還藏了一張 ROG Phone 5 的設計......是否會跳過不吉利的 4?他們就裝傻帶過了


▋效能與散熱
ROG Phone 3 核心規格配置目前最頂規的高通 S865+ 處理器,目前曝光的版本為 16GB LPDDR5 Ram + 512GB UFS 3.1 容量。被問到會不會有 ROG Phone II 時的 1TB 版本,官方表示如果要 1TB 的話,可能就需要犧牲 UFS 3.1 的規格,因此才用了 512GB 。

直接把 ROG Phone 3 以 144Hz 螢幕更新率,搭配一般模式以及 X-Mode 做安兔兔 V.8.3.4 以及 3DMark「Sling Shot Extreme」的跑分。一般模式下為 641,046 / 7,865 分,開啟 X-Mode 則是 641,074 / 7,955 分,都是有顯著升級。官方理想狀況的安兔兔跑分則是 655,306 分。
- 安兔兔一般
- 安兔兔X-Mode
- 3DMark一般
- 3DMark X-Mode
ROG Phone 3 配置了全新的 Gamecool 3 散熱系統,這邊可以看到分佈圖。主要幾個亮點為,以超跑概念設計,面積比前代大六倍的散熱鰭片;重新設計的 3D 散熱液態均溫板;更大的石墨烯隔熱層,可有效隔絕溫度不燙手,以及全新設計的空氣動力風扇 AeroActive Cooler 3。

在機背的右側就是全新設計的散熱鰭片,可以看到概念上跟前兩款有著相當大的不同,並能明顯看出被機背的玻璃覆蓋的樣子,一旁的橫線也是散熱鰭片的一部分,但這邊選擇將玻璃挖出的裸露設計。

這邊也拿 ROG Phone II 做個比較,雖說外在看起來比較小,但內部的鰭片面積可是大了六倍~只是小編還是最喜歡一代那種異質材質的拼貼感。當然這點見仁見智,喜歡一體感、更為樸實的話,那麼 ROG Phone 3 就是你的菜了。

這邊也能看到從左至右分別是 ROG Phone 3、II 與初代的硬體排列,就散熱鰭片看起來三代真的是大了不少.....

第三代空氣動力風扇 AeroActive Cooler 3 可以看到與前代相比多了 40% 的轉速,號稱能再降低 4 度的表面溫度;而 ROG Phone 3 缺失的 3.5mm 耳機插孔,也能透過空氣動力風扇做補足。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圖中的站立支架了。

實際也拿了二代(圖左)與三代風扇做個比較,在左上方多了一個 ROG 的字樣,且柵欄設計、安裝拉開後的線條顏色也有改變,以及機背幾乎沒有什麼字樣(小編猜不是市售版),三代風扇整體的視覺感似乎比較寬一些?
- 風扇比較
- 風扇比較
- 風扇比較
底部一樣有著方便橫幅打 Game 時充電的 USB-C 連接埠與 3.5mm 耳機插孔。

最大的差異自然是可以伸出能賦予手機站立能力的支架了,玩需要掛網的遊戲真的是方便不少。

實際安裝在 ROG Phone 3 上的樣子,視覺感跟前兩代是差不多的;同時機背的呼吸燈也由風扇下的敗家之眼接手。

剛剛可以看到 ROG Phone 3 與前代的機身尺寸幾乎相同,那麼風扇是否能互換使用呢?實際安裝上去還真的可行,只是手機會跳出請使用專門風扇的字樣,代表兩者之間可安裝;但是不能互相通用的。

散熱數據因為時間因素,這邊先以可掛網的遊戲為主,144Hz 的後續再為大家補上。這邊挑了《黑色沙漠M》以及《新笑傲江湖》兩款,效能全部都是開到最大做測試。
- 黑色沙漠M
- 笑傲江湖M
在實際遊玩上,開啟 X-Mode 搭配風扇的最大效能 Lv3 下,新笑傲江湖戰鬥中可達 63-72fps 之間;黑色沙漠因為遊戲本身有鎖的關係,最大都在 45fps 中游移(韓版可達 60fps)。
- fps
- fps
- fps
先以《黑色沙漠M》做測試,直接關閉省電模式跑 30 分鐘後看遊戲中心以及安兔兔溫度監測的上升狀況。首先在一般模式下,起始溫度單機跟裝上風扇分別是 28,31,31,27.2,34.7 / 27,31,30,24.5,32.4 度,在自動練功約三十分鐘後來到 44,35,44,30,42.8 / 45,33,42,24.5,40.5 度。整體上升的幅度為 16,4,13,2.8,8.1 與 18,2,12,0,8.1 度,有風扇的狀況下可以看到大部分的溫度都能相對維持著。
- 一般模式起始
- 一般模式起始
- 一般模式30分後
- 一般模式30分後
- 風扇一般起始
- 風扇一般起始
- 風扇一般30分後
- 風扇一般30分後
重頭戲的 X-mode 部分,無風扇跟有風扇的起始溫度為 35,28,36,28.7,34.7 / 36,28,36,24.5,32.8 度;30 分鐘後為 49,35,46,33.2,48.6 / 47,35,45,32,45.1 度;整體的上升幅度各為 14,7,10,4.5,13.9 / 11,7,9,7.5,12.8 度。一樣可以看到整體有風扇的溫度抑制能力是較為優秀的。
- Xmode起始
- Xmode起始
- Xmode 30分後
- Xmode 30分後
- 風扇Xmode起始
- 風扇Xmode起始
- 風扇Xmode 30分後
- 風扇Xmode 30分後
接著是《新笑傲江湖》在 X-Mode 下的溫度變化。無風扇跟有風扇起始為 36,28,37,26.2,50.5 / 37,27,36,30.5,38.6,30 分後上升為 59,41,55,29.2,63.7 / 54,38,51,30.5,49.4,整體的溫度上升數字為 23,13,18,3,13.2 / 17,11,15,0,10.8。可以看到在運行比較耗能的遊戲時,有風扇對於溫度的控制真的相當明顯。
- Xmode起始
- Xmode起始
- Xmode 30分後
- Xmode 30分後
- 風扇Xmode起始
- 風扇Xmode起始
- 風扇Xmode 30分後
- 風扇Xmode 30分後
緊接著是電量部分,ROG Phone 3 內建與前代相同的 6,000mAh 大電量,快充也是相同的 10V 3A,30W,支援 QC 4.0 / PD 3.0 等充電協定(還是沒有無線充電),號稱 45 分鐘可充 4,510mAh 的電量。
或許大家可能會覺得沒什麼長進,但官方表示電力的設計核心是與前代相同,也是所謂的「以量制勝」,以目前有著破 100W 的快充技術來看,官方還是希望使用者不需要一直尋找充電的地方,以續航力為優先考量,同時較大的電量也能減少電池循環的次數,提升電池壽命。
- 電量
- 概念
PCMark 續航部分一樣是設定螢幕亮度 50%、連接 Wi-Fi 並關閉藍牙與定位,這邊有開呼吸燈做測試。首先在 60Hz 一般模式得出 18 時 12 分、120Hz 一般模式則是 13 時 7 分、144Hz 有開 X-Mode 得出 10 時 50 分。雖說沒有像 ROG Phone II 最高來到 21 時的成績,以 60Hz 來說這樣的續航力就頗優了,更別說效能全開也能有近 11 小時的成績。
- 60Hz一般
- 120Hz一般
- 144Hz X-Mode
充電速度部分,在電量 10% 以相同的測試條件充電,充飽約花 1 時 30 分鐘,與 ROG Phone II 的成績相比少了 5 分鐘,說是同一個水準也不為過。

電池設定中 ROG Phone 3 也新增了兩款可自定義細項的省電功能。
- 電池設定
- 電力達人
- 電池模式
可以看到自定義模式中可調整的相關選項。

螢幕兩側也同樣安放了立體聲雙喇叭,這次也請來瑞典的 DIRAC HD sound Technology 協助調校模式,本次共有六種音效,甚至能達到聽聲辨位的成果。有趣的是,官方說這次重低音的調整礙於手機喇叭的空間極限,這次了不是物理的增強方法,採用其他泛音讓大腦自己腦補重低音的效果。

音效魔術師的介面跟舊版類似,這邊多了 DIRAC 調校 Logo 外,也有七種模式、以及 ROG 自家耳機的專門優化模式可選。
- 音效魔術師
- 模式
- 支援ROG耳機
剛剛有看到耳機模式下能搭配 ROG 自家的相關耳機產品做最佳化,官方也提供了支援產品清單,從 USB-C、3.5mm 甚至藍牙都可適用。

剛剛介紹中框時也有介紹到的麥克風,在 ROG Phone 3 上也共有四個,另一個是位於主鏡頭旁,此麥克風還支援指向性的效果,所以才會放在這個位置吧?

由於高通 S865+ 的關係,讓 ROG Phone 3 也成為華碩自家第一款 5G 手機,這邊有著可結合 Wi-Fi6(對手機支援)與 5G 行動網路的 HyperFusion 網路技術,可自動選擇訊號強的為主外,也能一同合作增加網路速度。

網路功能因應 5G 的關係可以看到相關的選項,Wi-Fi 連接後也可看到支援 Wifi6 協定的圖案;並有兩個網路相輔的 HyperFusion 以及 NFC 相關功能。
- 網路設定
- 行動網路
- Wi-Fi設定
- HyperFusion設定
- NFC
這邊用了中華電信的 5G 訊號於內湖科技園區做測試,跑出下載 / 上傳 477 / 8.44Mbps 的成績,由於時間的關係明天小編再補上信義區的訊號給大家參考。

▋功能與相機
介紹手機內部其他功能前,最重要的應該就是從電競電腦而來的整合遊戲中心 Armoury Crate,這邊可以看到與前代相比,設計介面變得更為 Fancy 之餘,也多了不少更為 HardCore 的功能調整,所以說 ROG Phone 3 曖曖內含光沒錯吧


這邊也附上 ROG Phone II 的遊戲中心給大家參考。

遊戲中心截圖。
- 一般狀態
- X-Mode
- 可調整選項
- 可調整選項
- 遊戲大廳
- 遊戲大廳
X-Mode 效能上也與前代相同,有著三級的自訂效果,第三級也一樣需要安裝風扇才能觸發。
- 效能自定義
- 效能自定義
針對單個遊戲,也能從螢幕、觸控、效能幾乎你想得到的東西做調整,這裡就不多說,直接看圖就懂。
- 遊戲調整
- 遊戲調整
- 遊戲調整
- 遊戲調整
- 遊戲調整
- 遊戲調整
- 遊戲調整
- 遊戲調整
- 遊戲調整
ROG Phone 3 最大的不同,在於可針對單個遊戲做最細緻的「硬核調整」,有點像是官方開放 root 權限讓懂調整效能的高階玩家自行調整習慣的效能參數,

- 硬核調整
- 硬核調整
單個遊戲的截圖以及錄影也會獨立分出來,光是不用從茫茫相簿中尋找就值得給讚!

遊戲精靈在這邊也多了不少功能,首先是可直接調整螢幕更新率(舊款不行),也多了可快速錄製精彩瞬間的錄影標記,以及浮動視窗等實用功能。
- 遊戲精靈
- 遊戲精靈
浮動視窗幾乎可支援手機內的應用程式,這邊以 Chrome 瀏覽器作為示範,開啟後就會出現一個小視窗直接對應螢幕,簡單來說就是遊戲內的子母畫面這樣。
- 浮動視窗
- 操作
錄影標記則是可在 5 / 10 / 20 / 30 秒的影片做選擇,按下後就能「往前」錄製所需要的秒數,像射擊遊戲如果狂殺一波玩,按下後就能直接把剛剛的神操作留下來炫耀了。就附上兩個 20 秒的範例給大家參考。
- ASUS ROG Phone 3 錄影標記範例
- ASUS ROG Phone 3 錄影標記範例二
Aura 系統光的調整與先前差別不大,但這邊多了彗星、快閃猛擊、混色與彩虹四種模式,小編自己蠻常用混色跟彩虹的,讓敗家之眼有更多顏色也多少讓設計樸實的機背多點潮度。

- 燈效
- 燈效
- 燈效
- 燈效
- 燈效
呼吸燈效的同步功能也是相同的,看起來應該還是只能跟其他 ROG Phone 而不是全部的 ROG 配件。

另外,ROG Phone 3 還會有個共享社群平台,主要是可分享自己在遊戲中心內的設定檔、巨集等,甚至遊玩的影片都能分享。

AirTiggers 設定與前代類似,但在 ROG Phone 3 上變成七種模式可調,整體豐富度可說大增。像是陀螺儀的體感操控上,就能指定一個觸控的區域,但看起來只能用一個,實用性就沒有上方的雙超音波按鍵來得多。
至於原始的操作上就多了不少玩法,像是單側雙鍵,跟可以模擬短距離拖移的長滑都相當好用,尤其是像按鍵一堆的《洛克人 X DiVE》或是射擊遊戲等都很合適。
- AirTiggers設定
- AirTiggers設定
- AirTiggers設定
- AirTiggers設定
- AirTiggers設定
這邊也附上 AirTiggers 3 搭配《洛克人 X DiVE》的示範影片,藉由垂直滑動加上雙鍵的設定,操作上就可減少碰觸螢幕手忙腳亂的現象。
AirTiggers 由於變成六種操控方式,在手感上自然也是有相應的調整。
- AirTiggers手感調整
- AirTiggers手感調整
- AirTiggers手感調整
- AirTiggers手感調整
- AirTiggers手感調整
ROG Phone 3 主相機採用了三鏡頭配置,分別是 Sony IMX686 1/1.7" 64MP f/1.8 1.6um 單位畫素標準 + 13MP f/2.4 125 度 廣角以及 5MP f/2.0 微距鏡頭,前鏡頭則是與前代相近的 24MP f/2.0 規格。以標準鏡頭來看算蠻好料的,或許同根生的 ZenFone 7 有機會用上同個感光元件?

這邊也拿 ROG Phone II 做個比較,可以看到多一個 mic 以及鏡頭(廢話),在下方的線條刻畫也改成 64MP 的字樣了。

前鏡頭設計基本上跟 ROG Phone II 完全相同。

▋配件差異
ROG Phone 系列最大的賣點,無非是廣大的擴充零件群了,本次在一般的 Aero 保護殼就分有兩種,上方的是隨附黑色,跟最下方 ROG Phone II 相比可看出設計類似,但字樣移到了正面,中央則是新的 Aero 螢光保護殼,設計上與一般版差別不大,重點是外殼採用類似以前小編兒時流行的彩透外殼。

官方也表示這個螢光保護殼也是從早期 Game Boy 的透明版做發想,原型這邊還有一款螢光綠的,可惜目前還沒有市售計畫,可惡想要!

左側的 Aero 保護殼是 ROG Phone 3,右側則是前代內側,有著類似的字體與紋路設計,不過就是移到正面。如果是跟我一樣比較喜歡低調感的朋友,應該會比較喜歡 ROG Phone II 的版本吧?

ROG Phone 3 實際裝上 Aero 雙版本保護殼的樣子,也因應新的機背佈局做挖空設計。那麼在尺寸類似的 ROG Phone II 上,能否做互換呢?

不得不說螢光版其實蠻帥的,讓原本機背趨於樸實的 ROG Phone 3 整個花枝招展起來!螢光版的保護殼售價為 590 元。

這邊同樣拿了 ROG Phone 3,II 做保護殼的對換,裝上其實都剛好,只是在挖空設計上就沒辦法對到原始機背了。從散熱鰭片跟 ROG Phone 3 的鏡頭稍稍被遮到(不影響拍攝)就能看出。

Aero 保護殼自然也是能跟動力風扇結合的,這邊就直接拍照給大家參考。
- Aero保護殼
- Aero螢光保護殼
當然站立也沒什麼問題,ROG Phone 3 挺立於桌面之上!能想到這個功能也是蠻厲害,從某個角度來說,這樣的驚訝感幾乎遠超內在性能的改變了,實用才是王道對吧~
- 站立
- 站立
緊接的是新版的炫光智慧保護殼,有關注 ROG 筆電系列的朋友應該看得出來,其是取自 ROG Zephyrus G14 的 AniMe Matrix 功能,只是 ROG Phone 3 沒有自訂功能,真的很可惜。

這邊也附上 ROG Zephyrus G14 的圖片,就可以看出類似的設計理念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Bryan 撰寫的《ROG Zephyrus G14 測試報告|效能與續航兼具的跨界電競!》這篇文章。

至於前代的炫光智慧保護殼,裝在 ROG Phone 3 上是可行,但可以看到主鏡頭完全被遮住


裝上保護殼後就會有代替原本敗家之眼的呼吸燈效出現,小編必須說如果 ROG Phone 3 有什麼配件是非買不可的,那就是這款了,真的是帥到一個不行!售價則是 1,490 元。

就算搭配空氣動力風扇,背蓋的大敗家之眼也會亮著!真的要雞蛋裡挑骨頭就是不能自訂風格了,不過瑕不掩瑜嘛。

實際裝上炫光智慧保護殼後,也會與前代一樣有著專屬主題,並有搭配手機原有的燈效調整之餘,也會有六種(提示、鈴聲、鬧鐘、關螢幕與解鎖)專屬音效。
- 佈景主題
- 佈景主題(X-Mode 開)
本次針對 ROG Phone 3 其餘配件上,有推出新版除了上述介紹的保護殼們外,還有是 GamePad 遊戲控制器、雙螢幕基座,以及一款專屬的玻璃螢幕保護貼,採用 0.21mm 超薄設計,並有銀離子抗菌技術以及 9H 硬度等規格,售價 1,090 元。


首先是專屬的 Gamepad 遊戲控制器 3,可以看到搖桿本體以及掌上型模式安放手機的支架都有明顯的外型變化,售價 3,990 元。

也提供前代的遊戲控制器給大家參考。

搖桿基本的輕裝模式可看到採用不對稱方式設計,握把也做得更為符合人體工學。在背後也一樣有額外兩只實體鍵,並將一些專屬配對按鍵從中央移到搖桿兩側。
- 遊戲控制器3
- 遊戲控制器3
三代控制器與二代的差別在於,將支架與中央的合體處分離,因此多了上述介紹的輕裝模式,如果是要更好握持手感的朋友,就建議使用全部合體的全配模式。
- 全配模式
- 拆卸
- 支架
從背面的兩側握把厚實度就能看出會有更好的握持手感了。
- 背面
- 頂部
掌上模式就不用多說了,就是將手機安裝上支架後,再把遊戲控制器裝在兩側,即可享有近似掌上遊戲機的體驗。

以玩法來說,三代掌上型模式除去搖桿本身的不同,以及手機支架背後設計,結合概念幾乎是相同的;尤其是手機支架背後做得更有設計感,不像二代就是樸實一塊。
- 掌上模式
- 掌上模式
雙螢幕基座也與二代類似,內藏多一塊螢幕以及額外 5,000mAh 的電量。看到圖會不會覺得跟 ROG Phone II 很像?沒錯他們兩款外型幾乎相同,差別在於雙螢幕的面板是與手機本體相同的 144Hz 等規格,售價 6,990 元。

搭配掌上型模式支架的概念也是與 ROG Phone II 相同。


這邊也放了三代跟二代的底部比較一下,除了沒有貼上認證資訊,基本上就是完全一樣的設計。


這邊也附上第三代雙螢幕基座的拆卸影片,跟 ROG Phone II 基本上是一樣的.....
雙螢幕基座也同步支援單遊戲雙畫面的顯示,這邊支援的遊戲為《狂野飆車9》。
本次 ROG Phone 3 還多了一款可搭配 PS4、Xbox One 搖桿的專屬支架,就能用在雲端遊戲領域上了,售價為 990 元。

由於記者會現場沒有遊戲搖桿.....這邊只能空拍裝上手機的樣子給大家參考,而且這次配件小編也沒拿齊全,後續全部配件到位再來跟大家分享。
- 搖桿支架
- 搖桿支架
有了遊戲支架後,這邊官方也宣布會與 Google 開發的 STADIA 雲端遊戲做合作,但目前詳細方式與資訊還沒公布(而且台灣也不是支援 STADIA 的地區)。

ROG Phone 3 新配件大概就是這樣,自己猜想也是因為這樣才沒有推出大全套吧?那為何新配件的數量不如以往?從跟 ROG Phone II 機身尺寸相近就可猜到,本次 ROG Phone 3 終於做到了配件沿用啊!買舊機的朋友不用再被當盤子,只能用一代下一代出來只能把配件放著生灰塵了啊!
首先藉由 GamePad 遊戲控制器遊玩當然是沒問題,因為是用藍牙配對嘛~

即便是掌上型模式,由於兩代尺寸真的幾乎一樣,也是能無縫放入二代的遊戲控制器支架,實現掌上型模式。有買二代大全配的朋友可以歡呼了


看到掌上型模式可用,加上剛剛介紹三代雙螢幕基座幾乎跟二代一樣,這也表示二代的雙螢幕基座也是完全可用沒問題!只是上面的螢幕面板就只有 120Hz(還是很夠用啦)。
- 二代雙螢幕配件
- 二代雙螢幕配件
最後也附上 ROG Phone 3 與 II 的配件共通表,小編沒有特別拍五合一基座以及支援桌機模式的 Mobile Desktop Dock,等後續拿到三代的遊戲控制器與雙螢幕基座時,再來重新做個介紹;而目前遊戲控制器 3 官方表示還在努力跟 ROG Phone II 的適配性進行開發,希望未來上市也會像雙螢幕基座一樣可以互通啊~

▋小結
整體來說,第一次看到 ROG Phone 3 因為外觀實在樸實不少,多少有點欠缺初見前兩代的驚喜感;但身為一款邁向第三代的手機,要的除了是驚喜,或許更重要的還是安全感以及穩定的表現吧?就這點來說 ROG Phone 3 就有滿不錯的表現了。

首先是在效能上,ROG Phone 3 的硬體規格,確實可稱為目前手機中的頂點,且一些基於前輩而來的功能反而更為出眾,像是 AirTiggers 超音波按鍵可以延伸出七種操作,這個以往根本想都想不到啊!另外一點則是對於前代用戶最好的禮物,也就是沿用性上,當初 ROG Phone 兩代因螢幕大小不同,讓買一代大全配的朋友只能把配件生灰,這次 ROG Phone 3 倒是貼心的顧及先前的用戶,只是沒有行李箱或是攜行箱這點,倒是小編覺得可以再想想的。

目前 ROG Phone 3 還在發表中,稍後補上市資訊,官方先前表示台灣稍晚就會有早鳥販售計畫,最快七月底就會開賣,希望能達到八月中全通路開賣的目標。後續還會有拍照、以及完整配件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