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去完全共用的五合一基座以及支援桌機模式的 Mobile Desktop Dock,有更新的為 TwinView 3 雙螢幕基座、ROG Gamepad 3 遊戲控制器,以及新概念的 ROG Clip 遊戲搖捍支架。前兩者皆是延續 ROG Phone II 的設計概念;而 ROG Clip 則是讓原本 ROG Phone 的生態近一步擴張,也有著展望 5G 遊戲相關應用的企圖心,為何這麼多呢?往下滑就會知道了


▌ROG Gamepad 3 遊戲控制器
ROG Gamepad 3 遊戲控制器在概念上的呈現與前代相同,一樣有著獨立的藍牙控制器,以及整合手機本體搭配搖桿合體的類「掌機」模式。外盒就以簡單的形象圖搭配產品名稱為主。
- 外盒

- 外盒

相較於前代直接是裸裝的樣貌,本次 ROG Phone 3 配件幾乎都有附上專屬的硬殼保護殼,這邊要給個讚!而分層的設計依序則是保護殼與本體、手把支架、和充電線與資訊文件等。
- 內裝

- 內裝

- 內裝

下方的配件盒資訊一覽,這邊有著搭配掌機模式和雙螢幕配件專用的擴充殼,以及編織的充電線等。

保護殼上一樣有著敗家之眼的 Logo,打開後就能看到新的 ROG Gamepad 3 遊戲控制器本體,上方有個網狀的收納空間,一般拿來裝些其他東西也是 ok 的。
- 保護殼

- 內部

這次 ROG Gamepad 3 遊戲控制器外型設計跟前代有著蠻大的不同,就外型上來看變得更為簡約一些;按鍵配置與使用模式上也有些許不同,稍後也會來做個介紹。一般手把模式的尺寸為 117.2 x 106.3 x 40.9mm ;重 135.7g。
- 正面

- 背面

- 頂部

加上專屬的支架後,就能變為全配的搖桿模式,尺寸也變成 110.25 x 154.7 x 66.8mm ; 重 198.8g。

加上後最大的改變,就是在於兩側握持的面積增加,可進一步的提升舒適感受(從後方看就更明顯)。這點跟前代只能從分離與搖桿模式相比之下,使用就多了不少彈性。
- 全配模式

- 背面

- 頂部

這邊也拿前代做個比較,可以看到在體積上三代做得比較大;右側的 XYAB 按鍵跟多向搖桿(蘑菇)方向也對調,比較適合一般玩家的使用情境。在底部四個快捷按鍵與下方的 3.5mm 耳機插孔基本維持,比較大的差異是在於背後的 M1 / M2 按鍵,三代做的面積更大,也比較好按到。
- 比較

- 比較

- 比較

掌機模式與搭配雙螢幕配件的支架部分,前後兩代的使用概念都是一樣的;但搖桿本身是不能互換外,支架本身的設計也不太一樣,可以看到三代的散熱孔洞來得比較多,或許也是因應 5G 的關係吧?
- 裝置支架

- 裝置支架

實際搭配 ROG Phone 3 的樣子,在使用操作上幾乎跟前代類似,只是我自己會覺得右邊操控區域互換位置的關係,操作上會更符合人體工學,還有搖桿後方的 M1 / M2 按鍵增大,盲按也不會找半天。另外,支架後方的設計相較起來我也比較喜歡新款,這點就比較偏主觀美感意見了。
- 正面

- 背面

▌TwinView 3 雙螢幕基座
接著是 ROG Phone 系列的重點配件 TwinView 3 雙螢幕基座,就設計圖跟先前發表時的實體展示,已經可以知道跟前代的外型差別不大。
- 外盒

- 外盒

三代比較重要的改變,就是有著專屬的收納殼吧.....先前 ROG Phone II 應該是大全套中有附上單肩包,可以把重要配件都放在裡面,因此才沒有附上保護殼?同時兩代的雙螢幕配件都放得進去喔

- 保護殼

- 內裝

- 前後代

前後代的差異在外型上,幾乎可以說完全沒有,但還是能從一些小細節辨別誰是三代誰是二代。二代在上方副螢幕的電源與音量鍵,用的是 Fancy 的金銅色,三代則是跟手機背蓋一樣走低調路線.....
- 比較

- 比較

直接來細看一張,唯一的不同就是按鍵塗裝了,反而比較金閃閃的是二代。

後方一樣有 ROG 玩家共和國的全名、USB-C 充電埠以及鎖定推桿。

由於這次的雙螢幕基座跟二代安裝幾乎上無異,這邊就直接以搭配 ROG Gamepad 3 遊戲控制器大全套配件為主。外觀除了搖桿差異,基本上霸氣的巡航星艦概念與前代也是差不多的。機身尺寸 111.6 x 173.2 x 29.2mm,重 300g。

打開來如果不是從上螢幕的電源跟音量鍵,基本上真的看不出來。但上螢幕的規格也因應 ROG Phone 3 的螢幕規格同步升級為 6.59 吋 19.5:9 比例 FHD+ AMOLED 144Hz 更新率規格,以及內建 5,000mAh 的電量,可當作行動電源使用。

實際使用時,上方的副螢幕一樣會橫向的 APP 模式做呈現,搭配下方的主螢幕,就能按照喜好自行去做雙螢幕的應用了。雖說不像 LG 是以類似「假無縫」的設計概念,就是以一個類似掌機的多工方式呈現。

基本的邊玩遊戲邊看網頁自然不是問題,這點 ROG Phone II 的雙螢幕基座也能達成!

如果是在有特別支援的遊戲 APP,就能做出上方為主要遊戲視窗,下方為附屬資訊(如射擊或賽車遊戲的地圖),這點也是目前有支援雙螢幕相關手機產品都能辦到的事了。另外,兩代的雙螢幕基座與手機本體也都是能相互支援的,可以合理懷疑三代只是把螢幕面板換成 144Hz 吧


三代雙螢幕基座號稱在散熱上有加強,這邊就直接以 X-Mode 搭配《笑傲江湖M》的精細畫質、開啟高幀率(手機偵測為 90Hz)做測試。起始的螢幕溫度為 29.4、機底 30.9,CPU / GPU / 系統為 33 / 32 / 25 度。
- 起始螢幕

- 起始風扇

- 起始手機

約運行 30 分後,螢幕的溫度提升至 40 度,機底風扇處為 34.8,手機控制中心 CPU / GPU / 系統分別是 50 / 48 / 40 度。螢幕 / 機底 / 系統 / CPU / GPU 上升的幅度為 10.6 / 3.9 / 15 / 17 / 16 度。
如果是以先前在同樣環境(辦公室)時單機搭配《笑傲江湖 M》的測試狀況比較,裸機 CPU / GPU / 系統溫度上升來到 23 / 18 / 13 度;風扇配件則是 17 / 15 / 11 度。基本上雙螢幕基座的散熱效果是可和新的動力風扇相提並論的。但由於時間不同,這邊其實可以當個參考就好。
- 30分後螢幕

- 30分後背蓋

- 30分後手機

▌ROG Clip 遊戲搖桿支架
最後是本次的新配件,也是因應 ROG Phone 3 和 5G 雲端遊戲而生的 ROG Clip 遊戲搖桿支架,顧名思義就是能讓手機與搖桿綁定的小配件,這也不是首次在行動裝置上看到類似的產品了。
- 外盒

- 外盒

支架具有 PS4 / Xbox 跟台灣目前還沒上市的 Google Stadia 三種規格,感覺上應該是不支援 PS5 的,Xbox Series X / S 手把可能相近,但下方的卡榫可能會因新手把是平整的關係而有狀況。

這邊可以看到實際裝置的樣子,同時搭配 Xbox 手把的藍牙配對機能,就能讓手機遊戲也能有家機操控的感受!同時間如果是搭配雲端遊戲服務,向台哥大代理的 Geforce NOW,同樣也是能用的。
- 正面

- 背面

▌小結
整體來說,ROG Phone 3 除去內在核心規格的提升。配件類的改變說真的其實不大,比較重要的配件,在前後代的沿用性也有。如果是有買 ROG Phone II 大全套的話,要不要買新的大全套就可以好好思考。

像雙螢幕基座如果 144Hz 沒什麼感受,那用前代的就可以,遊戲控制器如果合手,說真的也不用一定要換三代,ROG Phone 3 整體來說算一個較為安全牌的發展,比較沒有大膽創新的東西出現,但每代都換新,又是年年出一次,說真的每次都要再換一次週邊配件,對荷包來說也是個大負擔.....這次可延用的策略小編自己是覺得蠻合理,也是相對方便的。
然而對於 ROG Phone 3 來說,後續延伸性無非就是要靠 5G 的高速網路的,這點目前可以看到有搭配雲端遊戲的搖桿支架,未來在後續機種的推出,能否會有一些嶄新的配件?這點倒是可以值得期待的。
延伸閱讀:
ASUS ROG Phone 3 開箱 & 效能體驗 鋒芒內斂的電競王者!
ASUS ROG Phone 3 / ROG Phone II 拍照比一比 電競旗艦也好攝!
決戰電競之巔!Lenovo Legion Phone Duel 尬 ASUS ROG Phone 3
▌回文抽獎活動
活動規則:看完本篇文章後,回覆文章留下你對 ASUS ROG Phone 3 配件的觀點及建議,就符合抽獎資格喔!但複製貼上別人的回覆內容,會直接喪失抽獎資格,請務必發表自己的看法。獎品是 ROG 海灘浴巾以及ROG 束口後背包各一個,共有兩個名額。
抽獎回文活動截止時間至2020年12月11日12:00止,之後會抽出得獎人並在本篇文章內文更新得獎名單,請把握時機參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