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本:家人這種病

這本書挑戰了東方文化家人
關係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提出許多疑問與思考,像是血緣是家庭關係的必然條件嗎?我們能承認家庭關係的不美好而不去掩蓋它嗎?

如果你是華人家庭文化的認同者,應該看不下去甚至覺得作者實在「有病」。但不得不說這本書值得看,當你看不下去時更要看,那是完全挑戰你不想碰觸的信念。

有時我們並未真的了解家人

作者一開頭就提出此命題:何謂家人?我第一個直覺就是有血緣關係,但除了這個,家人的定義到底是什?彼此心靈相通還是相處和睦,亦或純粹就只是同住一起而稱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值得思考。
第一篇心得文請看:https://sicin.info/1reading-sick-family/
血緣並非家人的唯一證書,而是彼此想不想當家人
「孝順父母兄友弟恭」是你我耳熟能詳的價值觀,對許多人來說同時也是條無情的鞭子在鞭打:你不能埋怨家人或對家人有不敬想法。
真該如此嗎?如果你的父母虐待你,你仍得孝順他們?如果你被家人傷害欺騙到非常失望也得保持某種和睦?血緣就只是關係唯一的認證?

作者認為如果彼此真的想成為家人,血緣並非最重要。其中提到結婚但未有子女者常有養子女,彼此是心靈相通的家人。

第二篇心得文請看:https://sicin.info/2reading-sick-family/
這是一本很有助益的書,謝謝分享啦
第三本:孤獨的價值

顧名思義它是討論孤獨的書,孤獨感一直是人類的終極命題之一,也是不可避免的人生課題。

接受孤獨就能獲得自由,是作者在第一章就明確指出,社會上認為孤獨死亡是負面的味道,但以作者的眼光來看是有尊嚴的離去。

「為了自己自由而活」才是生存之道,也就是減少與人的羈絆會使心自由,這才是真正為自己而活。

近日,一位朋友遇到工作難題,與其聊天分享後順勢看到這句話,感受深刻。當朋友因經濟因素而不想割捨不喜歡的工作,除了自己外還考慮家人等其他,這樣的羈絆我們每個人都有,而他無法割捨的原因也跟自己的心無關,當時我是這樣告訴他說的:「如果身為治療師都不能聽到自己心的聲音不能活出自己,那做個案到頭來也是白搭...」。

作者認為社會發展趨勢及不婚人越來愈多也反映著人們對孤獨的渴求,你同意嗎?智慧型手機的發展,會不會是一種無意識追求孤獨的象徵?

所謂的獨立自主其實也是孤獨的一種代名詞,跟人保持某些距離並友善互動,與自身相處照顧好自己,其實就是所謂的孤獨。

會覺得的孤獨是因為曾經擁有陪伴

孤獨與寂寞是好友,人會感到孤獨與寂寞是因為曾經讓我們不孤獨寂寞的對象已經離我們很遠很遠,但這樣的抽象情感仍停留在心中。

作者建議思考孤獨有助於重新獲得對於生命的理解,很多時候人們被許多主流價值綁架,例如:「人為群居動物,沒有朋友家人是不好的」,為了這些主流價值我們到底付出了那些代價?而這些代價真的是你認為想付出的嗎?也許你也可以思考一下。
第一篇心得請看:https://sicin.info/reading-1lonely-value/
第二篇心得請看:https://sicin.info/reading-2lonely-value/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