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mitissimo wrote:所以...我幼稚園時父親就這麼教丶上了小學老師也這麼教(寫”名字”),活了一把歲數也從未看過別人寫”名子”,這樣我錯老師錯大家也都全錯!? 寫"名子"的人,沒人說寫"名字"是錯的喔!相反的是寫名字的人,罵"名子"是寫錯子,不知悔改、裝睡、聽不進別人的話...什麼人身攻擊都有。至於小學老師教你寫"名字"也沒什麼錯,但若教你"名子"是錯別字。那不知怎麼說...教育部的詞典,這裡有人對它不屑一顧。但對小學老師來說,應當夠權威吧!至於活一把歲數沒看過別人寫"名子",建議你到網路查找一下,就可以一解沒見過"名子"的缺憾
Ace.H wrote:初,晉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條之役生大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畝之戰生,命之曰成師。師服曰:「異哉君子之名子也!夫名以制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聽,易則生亂。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師,始兆亂矣,兄其替乎!」 這裡的"名子"是替兒取名的意思"名"是動詞"子"是受詞連好奇你的國文老師是誰都懶了.......Ace.H wrote:解釋一下什麼叫正常。 "正常"就是我們當年的國文教科書裡沒有這些東西父母師長從沒這樣教過你想要繼續堅持是你的自由
Ace.H wrote:寫"名子"的人,沒人...(恕刪) 我們研究學問就是要有廣大的視野.追根究柢.才能夠水落石出.中國文學千古以來的語言文字.經歷各個朝代的演變.傳承下來.除了博大精深.也能包容差異.文字的運用.更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本樓主題也讓我們了解.文字使用的無形轉變.現在沒看到.也並非沒有.這也是我們研究學問的存在價值.
Ace.H wrote:所以印象,我小時候大(恕刪) 說句真心話,也不怕得罪人⋯⋯網路上的鄉民啊!(包含我自己也是一份子),諸色人等也⋯⋯有些人好為人師;有些人束於教也;有些人礙於視野;有些人主觀到失去常識邏輯⋯⋯要我說來,大家都多多「容錯」少少「腦補」⋯⋯也許這網路空間能和諧些⋯⋯。以我對本主題的看法,有些人信誓旦旦沒聽過「名子」,而居然老字典裡沒有「名字」⋯⋯ 這難道是平行宇宙?曼德拉效應?呵呵。 我倒是覺得都沒有錯⋯⋯這兩個用法沒有對錯,但是不排除時空之交錯,還有用法上兩者並不盡相同,至於如何不同,我不敢造次⋯⋯僅此。
Ace.H wrote:用了幾十年的"名子"...(恕刪) 誤音用字一字有多音你卻用音去認字而無考據難道樹幹,真的是.....幹X娘也是誤用,其實是姦而且是台語轉國語的誤音使用姦台語是發音"桿"但是台語可以音語氣、順口、便利、需要放輕語氣或加重語氣,才變成"幹"名字也是順口才念成"名子"如果剛好幾個句子都用四聲念就會很像韓國人
神就是了 wrote:誤音用字一字有多音你(恕刪) X你娘的姦與單個字之音調不同, 台語(閩南語)屬全面變調, 用在詞句上與單個字音調大半不同, 自己隨便舉例都是台語8聲(音調)例:車1 水2 厝3 闊4 人5 醜6 路7 窄8, 如今2聲與6聲同調=國語4聲(其實台語音調有更簡化為6調趨勢,窄8我平常會唸成7聲,泉州音較原始才會有7音調)單個字,車是1聲, 車床的車則唸7聲不是輕重語氣, 而是音調,台語8(今只有7)音調
Ace.H wrote:...就可以一解沒見過"名子"的缺憾... 小學二年級程度的東西,有啥好”缺憾”的啊!?萬一真照著寫,被人看到誤會”程度奇差無比”,那才真成了超級大杯具咧!基本上我不可能為了這種毫無爭議丶又極端枝微末節的小事,浪費時間去”翻字典”,又不是罕見又一時難以理解的專有名詞,去鑽牛角尖作甚!?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語言文字的目的在於正確而有效率地跟”別人”溝通,”別人”可以接受並且不傷和氣最重要,而且在多數情況下,彼此大都缺乏時間與耐性去”慢慢來”,所以無論是講中文或是英文,表情手勢+文法不通的短句經常在用,反正目的又不是在創作多偉大的詩詞歌賦,哪有那時間精力去字字斟酌啊!?工作目標在時限內完成才是王道,根本就沒人在乎什麼文法正確或用字完美的,反而是囉哩八嗦言不及義沒效率的丶一定會被重嫌到死;假如溝通的對象是水電師傅,我會故意唸錯講”龜裂”而非唸成”君”裂,因為不被誤解聽得懂才是重點,根本沒必要更不想吊書袋丶浪費時間去解釋”怎麼唸才對”,那是在幹嘛,拐個彎嘲笑人家”沒學問”得罪人!?或許當下我語言文字的用法,並沒有宇宙無敵大字典上的”正確”,so what,每個人的教育背景與專業大不相同,所以尊重別人用對方樂於接受的方式去溝通,這種”正確”才有意義,否則自以為是式的”正確”丶但其他多數人不但不接受還反感的話,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