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哲学注定了这个民族在今天略有些的悲剧定位

两岸论坛上,最能够让我感受到一致无差的,就是深入骨髓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根性了,其实也就是传承了一千多年的民族哲学。

昨天晚上去剪头发,虹梅路Amani最后一天营业,接下来会因店面装修停止营业五十天。剪和以前一样的发型,从前只需半小时,今天我的发型师足足化了一个半小时,耳边只听到剪刀的碎碎声,电动刨剪都没用一下。



我明白发型师的用意,接下来两个月我将不在他这里剪发,为了留住我这个客户,或者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今天特别用心,也特别用力。结果怎样呢? 这位发型师很用力,却不给力。把我的头发剪成了锅盖头。


大家看,我们的发型师,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有着典型中国人的思维哲学。在这一刻,他不知不觉地秉承了老子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将欲灭之,必先学之。总体意思是,你想要得到,必须先要付出。我们分析一下这句话的因果关系,这句话的精髓,其实在于四个字“将欲取之”,一切的根源和目的,都是为了个人的欲望而服务的,正因为有了个人欲望,才有了对应实现欲望的“法”。而这个“法”,则是社会性的,经验性的,而非逻辑性的,或先验性的。



上面说到了老子,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另一个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重要人物是孔子。而孔子最重要的理论,是两千多年来被中原统治者和民众所共同追捧的一个字“仁”。关于“仁”,孔子是这么描述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很有趣,我们看到,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和老子的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其实是一回事。中国的主流哲学,无论是宣扬无为的老子,或是热衷世俗的孔子,其实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为实现各种社会价值,而去寻求各种法度。



我在这里说,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主流哲学,无论是宣扬无为的老子,或是热衷世俗的孔子,还是其他诸家,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为实现各种社会价值,而去寻求各种法度。我个人将其简单归纳为一句-----中国自古到今,大体上只有一种哲学-----简单的实用主义哲学。这种哲学是彻底社会化的,世俗化的哲学。这种哲学的出现和发展是为各个阶层的人更好地活在当时这个世界上而提供心灵和行为上的指导。 为什么我把这种哲学称为简单的实用主义哲学?同西方近代的实用主义哲学不同,中国的这种实用主义哲学缺乏两种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因素----逻辑和科学。



我个人的理解是:离开科学和逻辑的哲学,而社会化,人际化的哲学,有时候未必是坏的,从总体上却是不妥的。



从某种层面上讲:中国的哲学家,几乎都是社会学家和伦理学家。而西方的哲学家,不是科学家,便是神学家,或者是二者的结合体。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大约和中国的老子同一时期起源的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始于泰勒斯,因为泰勒斯准确预言过一次日蚀,因此人们可以大致得知泰勒斯生活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600年左右。天文学家测定,那一次日蚀发生于公元前585年。在西方,哲学和科学本来是不分的,他们一起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初。



罗素在他编撰的西方哲学史中说过:“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一切确切的知识,都是属于科学,一切设计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是属于神学,但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领域就是哲学。”很有意思,我们看到,和中国完全不同,在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同科学一样,是属于一种可以被客观探究的知识,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方法,一种目的。



我们再看看西方哲学的创始人泰勒斯,他生活在和老子几乎相同的年代里,当老子睁开眼睛,对世人说:“但我们要得到某样东西的时候,必须先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时候,希腊人泰勒斯对周围的人说:“水是万物的原质,万物都是水做的。”



这两个人说出的这两句话,为近代中华民族和近代西方的发展奠定下了几乎牢不可破的基础。

大家好我是小叮噹 wrote:
兩岸論壇上,最能夠...(恕刪)


你這篇文章的重點是在中國文明過於追求世俗利益嗎?
可是近代西方的商業文明不就是建立在對利益的追逐上嗎?
照你的說法,起源於西方商業文明的折扣也是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咯
你知道過去中國人是怎麼做生意嗎?和現在的商業邏輯不通,買的越多反而會越貴,對只能零買的貧苦人反而要折價銷售,這固然是古代生產力不足的因素,也是中國社會照顧弱小的社會共識。這不是我說的,我看過很多民國時代西方人和日本人在中國的回憶錄都提起過這一點
馬克思也說過: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大膽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上絞架的危險。
西方文明在資本積累極端對利益的追求和中國現在這幫資本家沒什麼區別

林森北路路口 wrote:
你這篇文章的重點是...(恕刪)


多谢您的回文。
您对我本意的理解略有偏颇。

文明包括的内容非常多,商业只是文明延续的一种而已,我这里谈论的是文明的基础之一:哲学--也就是怎样思考问题。
哲学影响了科学,艺术,社会结构。

我的本意是,中华文明熏陶下的哲学,基本都是功利性的,这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社会结构容易稳定,坏处显而易见,缺乏活力和创造性。近代历史上的科学发展,大多是西方社会完成的。这也和希腊哲学传承的科学精神有极大关系。
大家好我是小叮噹 wrote:
多謝您的迴文。您對...(恕刪)


「中華文明熏陶下的哲學,基本都是功利性的」
這句話本身就值得商榷,不知道你是從哪裡得來的結論
你說的「將欲取之必先予之」,這句話的含義可以有很多,不一定要用後人賦予的厚黑學的解釋
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礎之一宗教,信眾因為希望死後進天堂所以信教,其實本質上也很功利,只不過人家不止這輩子功利,連死後的路都鋪好了。
如果你說古代中華文明沒有發展出西方文明那樣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這個我倒是認同

林森北路路口 wrote:
「中華文明熏陶下的...(恕刪)


中国的哲学基础的确是基于功利,(也有少许例外,比如庄子),而且因为缺失逻辑性,而失去了向更高层面发展的机会。
这篇其实我还未写完,包括逻辑和宗教的发展,之后会贴出更新。

林森北路路口 wrote:
「中華文明熏陶下的...(恕刪)


关于逻辑一节其实我已经写完,随后会update.

而关于宗教,我认为宗教在中国的展现和对社会的影响方式,和在西方甚至和阿拉伯帝国的流传,有着极大的差别。
这种差别加上逻辑思想的东西方差别,最终构成了现代科学在西方发展得比中国好的原因。

大家好我是小叮噹 wrote:
中國的哲學基礎的確...(恕刪)


中華文明沒有產生西方式的科學思想這一點我認同,但說中國的哲學是基於功利,希望你能拿出更多的論證。
就以後世看來成為統治者白手套的儒學來說,其最初產生的時點正是諸侯爭霸,統治階級為利益流血千里的時代,那時候人命是草芥。儒學的產生是基於「仁」這個思想,現在我們看來很稀鬆平常的觀念,在當時恐怕是劃時代的,同時代的世界能有這種樸素的人本思想的恐怕也就是當時的地中海那些希臘城邦。
林森北路路口 wrote:
中華文明沒有產生西...(恕刪)


仁是由上而下的管理哲学,诸子百家,大多研究的如何管理百姓,维护统治,进而形成一个大一统的正宗权威。直至如今。

希腊的城邦哲学则完全是另一种极端,其中产生的是公民和联邦的理念,这种理念下诞生了亚历山大在欧亚的让东方人不能理解的各种联邦(传播文化而非物理上的占据),然后经历了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中世纪,工业革命,阿拉伯帝国反哺下的形成的文艺复兴,最终西方文明在今天达到了鼎盛。在这一段历程中,除了罗马帝国的几百年历史,并没有一个强权集权帝国的产生。和中华民族在两千年的经历完全不同。

而仁之一节,如今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注重。
但同样的仁,在中国哲学中,是手段(皇帝为何要施仁政?那是为了巩固万世之基业。)。在西方哲学中,是追求的结果。
我個人覺的是

東方 是 人去追求極權而約束 ; 西方 是 人 去追求自由而解放. 但不能一概而論~

http://m.secretchina.com/node/289041 成龙惊世言论:中国人必须被管

這樣對嗎?

domaldmac wrote:
我個人覺的是東方 ...(恕刪)


這並不是人種的區別,東方人愛極權,西方人講民主只是表象。
實質是古希臘哲學和東方傳統哲學之間的差別。

其實說到哲學,羅素的一部西方哲學史能貫穿2000年,從泰勒斯,畢達哥斯拉講到西塞羅再到安瑟倫和托馬斯阿奎那,然後是薄伽邱,洛克一直到孟德斯鳩,卡爾馬克思...
貫穿各種流派,彼此或異或同,互為碰撞結合發展。

而中國哲學,自皇帝尊孔之後,便再無二家。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