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育祥醫師《自律神經失調有救了》中一再強調一個概念:「你不是想太多,也不是玻璃心,你只是自律神經失調了。」
即使這幾年來大家對「自律神經失調」這個醫學名詞已經有比較熟悉,但可能大部分人都還是僅有模糊的概念。
如果一個人老是抱怨心悸、頭暈、失眠、喘不過氣、莫名焦慮……,但接受幾次檢查,報告卻都顯示一切正常,多少還是會被認為只是太敏感、不夠堅強、壓力大多休息就會好──甚至長期下來,連親友也會覺得「你倒底有完沒完」,醫師已經都說你沒有病了。
但是,郭醫師要告訴我們的是,其實有另一個可能是:
這並不是我們心理素質差、抗壓力低、太過敏感,種種讓我們感到不適的症狀,其實很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導致。
如果是自律神經失調,那就不是想開一點就能變好的,因為自律神經失調是「生理問題」。雖然調適情緒、壓力管理會有幫助,但「生理治療」才是治療的主軸,因此,郭醫師在書中分享了許多可以真正執行的自我檢測與建議:
90秒自我檢測表
幫你確認自己的自律神經健康狀況。
提醒容易被忽略的症狀清單
除了常見的典型症狀,其他像是打嗝、常咬到舌頭、無故失聲……有時候也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破解迷思
*運動愈多愈好?錯,過度運動對自律神經失調來說反而是帶來更多壓力。
*清淡飲食最健康?錯,適當的鹽分可以維持神經健康,過度低鹽或無鹽飲食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一定要吃早餐?錯,消化食物時需要「副交感神經」啟動,但早上正是「交感神經」啟動的時候,所以,如果不餓,不吃早餐反而有益於自律神經的自然節奏!
從藥物、營養、運動到生活細節,都有具體做法
除了專業治療之外,醫師也分享了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做的小調整,例如嚼無糖口香糖、呼吸練習、少吃青菜適當米飯、早餐不一定要吃、維持室內適當的溫度和濕度、調整手機等3C的螢幕亮度……有些方法很接地氣,有些方法乍看與我們的健康常識有點出入,但對自律神經失調患者卻可能是有幫助的──因為自律神經失調時的生理狀況和一般時並不一樣。
書中讓人充滿希望的一句話,是郭醫師提醒了我們:雖然自律神經失調難以捉摸,有時候很難找出到底是什麼原因才導致失調,但即使不知道原因,也不代表找不到方法治療。
郭醫師讓我們對自律神經失調有較正確的新理解,除了提供我們療癒的方向,也撫慰了在治療途中感到不安的人們──就像書名《自律神經失調有救了》一樣,充滿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