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買皮鞋的重點是舒適與保護腳掌,不是美觀漂亮,
那麼挑鞋子就要有技巧了。
:=====『基本觀念』=====:
走路時,主要支撐重量的部位在 前腳掌 與 腳跟 ,
必要時還需再注意腳趾的受力情況。
好的鞋底可以緩衝與平均受力,但是受力總量不變,
這點廣告常常會誤導不懂的民眾。
要知道『緩衝=延長受力時間』,給與 生物組織 與 鞋底 形變的時間,
形變的反應時間不夠、形變量不夠,都會讓受力過度集中。
『作用力=反作用力』 你體重多少,地面就給你等價的支撐力,
因此『減低受力』是無稽之談,『分散受力』才是正確說法。
(硬拗的話,我想品牌商會說『減低受力=減低單位面積受力,是縮寫啦!』)
鞋子踩下去,腳底板舒不舒服,首要關鍵是『鞋底與鞋墊』,
如果試穿當下覺得不舒服,不要奢望買回家後會愈穿愈舒服,
因為鞋底的剛性愈強,變形就愈緩慢,且幅度也愈小,
要變到適合你的腳型不知要多久時間,
而鞋墊厚度相對薄很多,相對的分散應力的效果極為有限,改善程度低。
如果你錢多要賭的話,請便,
但很可能在你穿到它變舒服前,你就把它丟了。
所以挑鞋的步驟應是:
[step 1]先挑鞋底款式+鞋墊。
[step 2]有了鞋底,再挑該款鞋有哪些鞋面可以選。
[step 3]最後挑尺寸。
=========================================
在店家裡面挑鞋,一雙鞋可能只走個10~30步,
要知道傷害是會累積的,
這區區幾步根本無法累積足夠的傷害來顯現該鞋的缺點,
這也是為什麼通常買回家之後才會發現鞋子難穿的原因。
http://www.aso.com.tw/products/products-info.php?productType=52&product_id=73
換穿『阿瘦1131135皮鞋』的經歷:
第一天,至少步行8公里,
其中包含
趕公車的幾次短距離小跑步,
樓梯上下爬約200m。
走出家門後,步行約200m就發現這鞋底感覺不對勁,
回到家後,察覺小腿有點痠,腳跟也有點痛,
平時一日就是這個步行份量,沒有特別多走,
這代表走路不再似以往輕鬆,需要多付出額外的力氣。
第2天,步行份量依舊約 8 km,
今天更明顯感覺到前腳掌受力區域過於集中,且原因非鞋皮過緊。


拆掉鞋墊,伸手實際觸摸後,發現竟然是內鞋底『不平整』,像一個凹陷的盆地,高低落差約2mm,
這是甚麼品質啊?

阿瘦敢說這是特殊設計嗎? 試問誰的腳踩到這種鞋底會舒服?
連續長時間踩久了,腳板肌腱韌帶很容易受傷。
(現在前腳掌韌帶已經有點痛了,好在及時發現問題點,否則找誰索賠? 自己認栽?)
以本人一個業餘運動員的選鞋經驗,再加上結構設計的專業,
我認為這不是品質瑕疵的個案,而是『重大設計缺陷』。
(改善方式已列於圖中)
當初買完鞋後,我問店家如果想要買鞋墊,要多少錢?
店長說:一雙500元,且要訂才有,要等一個月。
這不合理吧!
如果說款式眾多,鞋板又沒有統一,所以要訂才有,
這樣說的過去,但是等一個月太跨張了。
========== 評價 ==========
名過其實,各方面綜合起來根本是夜市裡賣1500~2000的貨色,
阿瘦竟然敢掛賣4995元!
店家裡號稱舒適的款式全穿過了,
所有讓腳不舒適的『鞋底+鞋墊』組合,第一時間全淘汰了,
好不容易挑了2雙鞋,結果還是不行。
(另一雙的舒適度是有好一點,但依舊不及la new,多穿幾天再來發表)
早知道我就花7600去買 2雙la new,不要貪便宜(第2雙100元)買了不想穿的鞋回家,
畢竟一雙鞋跟我4~5年,如果追加考量到舒適與保健,每雙1250的價差其實還能接受。
阿瘦拍的幾支廣告是否”言過其實”? 我不知道。
因為我買的和廣告中的鞋款並不相同,
但這是否代表只有廣告中的鞋款才是好物呢?
其它的都是粗製濫造的垃圾?
(阿瘦皮鞋? 是阿瘦屁鞋吧!)
比如說前一篇「[阿瘦皮鞋] 休閒鞋款的鞋底『舒適度』其實不怎麼樣。(鞋底結構分析)」
連鞋底的常用材質EVA、PU、橡膠等等都分不出來 (只說的出外層內層...)
其實這三種材質各有優缺,各大鞋品牌包括運動品牌NIKE都有使用,適合不同使用者的各種需求
以及對於手工皮鞋的基本製程與中底材質的極度不瞭解...
這也讓我開始好奇eanck大研究成這樣的原因
還有忠實粉絲loveusame總是在三小時內就跟進表示支持
如果是對店家的私人恩怨 就算了吧 沒有人拿刀拿槍逼你買鞋 若是競爭對手 那就更不必了
再者就是如果真要分析 請做點功課 或是跑趟鞋廠 別再誤導廣大的消費者了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