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年前,我第一次聽到這名字。在討論區上討論到香港的本地鞋匠,當時一位網友貼上了兩張十分漂亮的鞋底照,說是香港某鞋匠的作品。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
到後來,身邊的一位「損友」在取鞋時把我叫上了,種下了一顆讓我毒發的種子。今天,毒已發作,也在他那裡訂製了一雙鞋。說起來跟奧山大也結識了接近兩年,閒來無事也會出來吃吃飯、喝喝酒。我們一起抽Cigar、一起抽Shisha,一起吃飯喝酒,見面時聊聊他的兩個女兒,他是一個有點害羞、很有禮貌的日本漢子,一個很疼女兒的爸爸。
然而工作時,他卻永遠專注得像另一個人格一般,也許這就是日本人所講的匠心,對自己的工作無比的專注。最近跟幾位朋友一起開始了一個Blog,想到鞋的部分,我想不管是作為香港的愛鞋者,還是作為他的朋友,都沒有理由不寫寫這位長居香港的日本鞋匠。

某一天,我們談到他入行的經歷,大學本科與製鞋八桿子打不著,第一份工作是珠寶業,老婆也是在那時認識的,後來因為出於對鞋子的熱愛,於是便跑到製鞋學校學做鞋去了,後來參加幾個國際性製鞋比賽還得了兩次金獎。聽起來是挺離譜的,至於他為何會跑到香港來這個問題嘛...因為他老婆是香港人,所以他就出嫁從....啊不對,是娶妻從妻...移居到香港來了。
回到正題,奧山的風格其實還是十分容易辨識的,是很典型的1820年代攝政王風格 ( Regency England era ),從鞋子的層面上說,貼腳、修長、窄、細膩,是對這種風格最大略的描述。而在眾多楦型中,奧山大較擅長偏尖的圓頭楦形,尤其是杏仁頭楦 ( Almond toe last ),幾乎可以說是他的代名詞。而他自己本身,也傾向視覺上比較經典的款式,幾乎不會在他的樣本中找到甚麼奇怪的款式,這點就恰好跟Hidetaka Fukaya完全相反了。
把多餘的、眩目的部分去掉,用最簡潔的款式突出最有力的線條,我想這是他做鞋的方程式。下面有幾雙他的訂製樣本,也是他對美的哲學的體現。




而除了外型風格上的特色,在做工跟內部結構上,奧山也有一些獨特之處。舉個例子,全訂製鞋因為是按照每個客戶的腳型來製楦,所以連腳弓的高度也可以照顧到,也有著成鞋所沒有的足弓支撐。
一般的鞋匠在給鞋子加上足弓支撐時,都是以一定厚度的、額外的皮革加在鞋內,去作為支撐物。然而在這個部分,奧山的做法並不一樣,他的做法是,給鞋子的內底上楦時 ( 繃楦 ),先把內底固定在楦底,再用一大堆橡皮筋將其綑住,約一兩星期後,內底的形狀就會完全貼合足底形狀 ( 當然,在足弓部分的內底他做了一個延伸 )


這樣的做法除了可以更好地貼合足弓之外,也可以在Stiffener 不需要加大範圍的前題下維持足弓部分足夠的強度,線條的展現性上也比較好一些。當然,缺點也是有的,要是用這個方式去給鞋底繃楦,需要的時間就要來得長很多,大概需要約兩到三個星期的時間。

至於內部做工,如圖所示,這是一雙正在給客戶縫製的鞋子,縫線是相當齊整的。


這是另一雙準備交給客戶的製成品,沿條上的縫線密度大抵上可以反映出鞋匠對這用心程度。這伋鞋的縫線大約一寸十三針左右,而且做得相當工整,所有Finishing上的細節都做得非常到位。( 一般從訂製鞋的角度去看,沿條上的手縫針數大約以11-12針左右為標準 ),另外不得不說,做得漂亮的鞋底與鞋跟,是非常吸引人的,也往往成為人們評論鞋匠功力的依據。( 不論外行還是內行 ) 奧山師傅的鞋底處理,是我看過最好的一個,沒有之一。



上面的這些鞋子,這些細節的處理,除了鞋面的縫製會外判給專做皮面縫紉的大媽外,基本上都是由奧山親手完成。他店里只有兩個幫手,一個是幫忙收執的大媽,另外是個是最近從新加坡遠道而來跟奧山學做鞋的小伙子。以下是一些他工作室的照片︰
下圖是客人的客製鞋楦,每一雙都是獨一無二的、按照客人的要求以及量腳的數據所做成的楦子,也包含著師傅對線條的審美。

工作室,與工作中的眾人。









最後...我還記得我當年,第一次寫有關奧山的文章,是替朋友開的一個箱,很久之前了。我還記得我說過我不會進這個坑的。而現在...嗯,我的腳。

這就是所謂的「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吧? (大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