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網路上的錶類討論區,可以看到很多人會以某牌的錶二手價差,不保值,來作為選買 or 不選擇某牌的決策根據。這是不是反應呆丸郎戴錶除了是戴身分外,其次就是戴c/p值? 戴的是能吃的東西?而不是戴錶的設計,工藝,歷史傳承,質感細節,戴的是不能吃的東西?
因為台灣人就是喜歡跟風,喜歡弄一個大家都知道大家都想要的東西就像看到有店家在排隊就也要趕快去排一排所以二手價高當然就符合台灣人的需求覺得自己買到的是好東西,是大家都會想要的東西所以二手價才會高不是買個冷門的商品,一講出去就被人家潑冷水說: 你怎麼會買這個呢
簡單問一句人手一支勞力士那些人是多少懂錶的設計,工藝,歷史傳承,質感細節?先不說人的素質如何(容易得罪人)但就這樣來看台灣早就變成有錢有什麼不可以的國家連道德、規矩和禮儀都棄之不顧還看過隔壁樓說吃個喜宴隨便穿......
有不少人是戴錶兼玩錶一直在換,自然會考慮二手市場行情。發燒友間玩高價音響的亦是如此,同好樂友間二手器材交易很活絡,能保值最好,不保值則少虧一些。機械腕錶相對hi-end音響尤其是二手勞,保值性要好很多很多,玩換間會考量其價值無可厚非。
東西能保值誰不希望? 戴手錶的人很多,但是有多少人真的對這東西很有興趣,會去理解機芯的特別、面盤設計、材質挑選、品牌歷史?而且有更多玩票性質,跟風買顆名錶來戴戴,後續脫手機率很高,會希望找保值性高、也好脫手的品牌錶款也不意外~每個人買錶有自己的理由,樓主應該是對鐘錶很有興趣的人,自己玩得開心就好,別人愛怎麼跟風其實都無所謂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