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cess Kelly wrote:
正常市面上買到的,...(恕刪)


台灣攤商拿給你綠的還是檸檬,那就是檸檬不是萊姆,不要搞亂了


檸檬(Lemon)簡介
原產印度喜馬拉雅山東部山麓,較適亞熱帶地區或地中海氣候型栽培,在十字軍東征時代由亞洲傳入地中海,並由哥倫布時代傳至美洲,於1910年-1930年自美國引進台灣。
果實中等,長橢圓形,果皮成熟時黃色,粗糙,果肉淡黃色,果長約8.4公分,果徑約6.7公分,果汁多,味酸,平均糖度約8.1Brix,酸度4.29-5.39%,平均果重約120-180公克。種子長橢圓形,淡黃色,平均種子數約30個/果。
台灣品種以優利卡(Eureka)為主,優利卡果實較其他檸檬小,果汁率高,種子5粒,品質為檸檬中較優異者,本品種容易周年開花結果,故俗名【四季檸檬】,果實長到直徑約5.5-6公分,或果汁率35%以上即採收,台灣消費檸檬以青色檸檬為主,而歐美以黃檸檬消費為主。

萊姆(lime)簡介
由東南亞傳到波斯、地中海再傳到巴西、澳洲,再由澳洲傳至大溪地,1850由溪地傳到美國加州、佛州等地。台灣於1917、1954、1967及1971年自國外引種萊姆。
果實長球形至卵形,果皮黃綠色,皮薄、平滑、緊密,果長約6.4公分,果徑約5.9公分,果肉淺綠色,質軟多汁,具清香味,平均果重約60-150公克。無籽(100個內1-2個)。
產期:7月,10-12月,1-3月
大致可分為三種:
小果萊姆(西印度萊姆或墨西哥萊姆)
果形小,種子多,主要生產於墨西哥、巴西、埃及、印度等。
大果萊姆(波期萊姆或大溪地萊姆)
果實較大,無子,果皮薄,果肉淡綠色,果汁率高,酸味強。主要產地:美國佛羅里達州及巴西;台灣則以中部地區(彰化最多)。
甜萊姆或無酸萊姆(印度萊姆或巴勒期坦萊姆)
主要產地:中東地區、中南美洲;台灣有少量栽培,俗稱:甜檸檬。
檸檬與萊姆的不同
檸檬(Lemon)和萊姆(Lime)目前台灣皆有栽種,仍以檸檬栽種面積較大,萊姆次之(無籽品種);檸檬和萊姆在台灣,因氣候的關係【註1】,所生產的果皮都呈綠色或黃綠色,但在常溫下果皮仍會漸漸轉為黃色;檸檬在國內大都是調味飲料為主,果皮以綠色呈現,若轉為黃色已無法出售;在國外,則是以鮮食方式消費檸檬,因當地氣候關係,檸檬為黃色。因此國人印象中的檸檬為綠色,而在國外所見的檸檬為黃色。
註1▼
註1▲柑桔類水果成熟時,正常的情形果皮外層的葉綠素逐漸分解,使果皮顯現橙黃色。但台灣中南部所生產的柑橘類,因成熟期氣候因素,導致葉綠素無法順利分解,因而形成成熟時果皮仍為綠色,如「青皮柳橙」或「青皮椪柑」。雖然果皮仍為綠色,但不影響其食用品質;同理台灣所產的檸檬也大多呈綠色或黃綠色,並不像溫帶地區所產的檸檬為黃色。(資料來源:水果選購篇-農委會)
而國內俗稱的「無籽檸檬」應是萊姆,萊姆因台灣氣候,成熟果也是緣色,但因市面上以【無籽檸檬】稱之,故國人誤以為是檸檬;在國外,萊姆主要是用來烹飪調味、調酒,故消費綠萊姆為主;過去所見的進口萊姆為黃色,應是運送時的溫度與時間,使其轉為黃色,以致國人印象以為萊姆是黃色。
如何辨別檸檬與萊姆?現今國內市面常見的無籽檸檬應為萊姆(無籽品種),但因國內的刻板印象以為萊姆就是黃色,市場上商家也將無籽萊姆以「無籽檸檬」出售,導致國人誤以為是檸檬。檸檬與萊姆的差異性以表格來表示:
資料參考:
嘉義農業試驗分所-檸檬類的區別?

檸檬 萊姆
形狀 長橢圓形 長球形至卵形
外觀 果皮綠色,成熟時黃色,粗糙。 果皮黃綠色,皮薄、平滑、緊密,質軟多汁,具清香味。
果肉 淡黃色 淺綠色
種子 種子長橢圓形,淡黃色,平均種子數約30個/果。 無籽(100個內1-2個)。

大致區分方式:檸檬的果皮油囊較粗、大;萊姆的果皮油囊較細、小。
可惡!用飯的時間剛好近了,害得又要改變心意!
我比較想吃那顆萊姆~~ 那個萊姆
謝謝分享
ikeyama wrote:
常在美食頻道看到烤...(恕刪)
看起來很好吃
但個人喜歡皮再焦一點的
是不是再烤久一點就可以了?
可以在入烤箱前,將香料或醬料塗多一些在全雞上,烤出來效果皮就會焦一些喔,謝謝觀賞
ikeyama wrote:
我綁架了一隻雞..


"綁" 和 "綁架" 不同,不好亂用詞。
真是夠了,一篇好的文章卻被一個人給毀了
還一直爭論誰的學問大嗎?
這篇文章的樓主用意在於分享他所做的烤雞料理
無論是檸檬或是萊姆,對觀眾來說有影響嗎?

給樓主按個讚~ 給個建議~下次您可以試看看~~
烤到一半時間,把它給拖出來,塗上蜂蜜水
雞皮會變很脆,且帶有甜味哦~^^
感覺很有趣,又可以把料理做得這麼如此吸引人
光擺盤就讓人很想吃了!!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阿
ikeyama wrote:
常在美食頻道看到烤...(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