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麵包- 我的 6mm 烘培鐵板

感謝大大的大方分享!
那個內部的孔洞,在家用烤箱真的是不錯了!

當初也玩過一陣子歐包,但是那個入爐和蒸氣一直讓我很苦惱。
木鏟因為要大不大,要小不小,入了一個,要再入第二個就很容易碰到第一個麵團。
鐵板、石板都買過,再來試試看!謝謝!
另外可否請教大大的蒸氣是如何產生?

我看最下面是小石子,通常看人家是一起預熱,入爐時倒熱水進去。
但大大中間還有一層不知是什麼?功用為何?
另外烤到一半還要移出來嗎?這麼熱感覺有點危險啊==
Nina Chao wrote:
另外可否請教大大的...(恕刪)


我猜您所說的相片是這一張


中間那一層是毛巾捲四條塞入康寧磁盤(其實2條也夠)。 也是蒸汽設備之一。 使用時機是烤箱預熱最後3分鐘時放入。

放入烤箱之前,康寧盤有準備工作要完成: 就是淋濕(水位為毛巾的1/3),然後先以微波爐微波到水滾。 微波結束時,直接拿進去烤箱。

這樣,麵糰入爐前3分鐘,就會開始緩步製造蒸氣。 以免麵包入爐後,再去準備熱水來灌入火山石,耽誤太多時間,而沒有任何蒸氣可以緩衝。

特別注意: 熱水接觸烤箱玻璃門會有玻璃爆裂的可能,必須有防護方法,才能安全執行操作。

入爐後,可以灌入半杯熱水進入火山石(瞬間產生大量蒸氣), 3-5分鐘後可以再來一次。 其實,這就是最危險的地方了。 有心烘法棍的人最好有蒸汽烤箱,才能玩得安全優雅。

相片中, 鐵板(上)、毛巾盤(中)、以及火山石(下) 三者的相對位置,一直在實驗改變,以尋求最佳值。所以,不要問我為什麼是這種位置組合。


蒸氣設備在烘培第一階段完成時,最好全部移出。 至少毛巾的部分要移出。 火山石的水分殘留比較小,影響較小。



每個人的設備條件都不同。 都會有最適合自己的一套方法。 大家必須以安全為最高指導原則來創造/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rosehui wrote:
我猜您所說的相片是...(恕刪)


謝謝rosehui詳細的說明。
大大的安排有道理,毛巾+康寧磁盤是入爐前蒸氣,小石子是入爐後蒸氣。

最後沒有繼續玩歐式麵包,確實就是卡在"熱水會滴在烤箱玻璃門"啊!
關於這點還要好好想想。



Nina Chao wrote:
謝謝rosehui...(恕刪)


打開玻璃門時
放一塊毛巾遮著玻璃

倒完水

退掉

meme貓 wrote:
打開玻璃門時放一塊...(恕刪)


這真是聰明的好方法!

其實我也是鐵板、石板都有,再來試試看!
謝謝!
不知不覺,法棍也已經製作了18次了。 還是不敢秀麵包,只想分享使用鐵板的經驗。

從上次PO文到現在,雖然一直在進步,但是,也產生了更多的問題。

例如: 同一批麵糰, 割線也算平均,那為什麼有的割線會開花長耳朵,有的卻平掉? 為什麼無論火力怎麼調, 總是會有某些部分/某幾條會焦底,某些不會?

答案可能出在烘培紙。 如果,第一段的蒸氣烘培是帶著烘培紙進入, 那烘培紙可能會是以上兩個現象的元凶。



上圖顯示:割線狀況頗為一致。


上圖顯示:其中一條是直接貼在鐵板上的。 鐵板確實溫度是預熱到250度。 之後控制在230度。


上圖: 出爐後,麵包位置與烤箱內有所不同。 不帶烘培紙的是左邊數來第二條。


上圖: 可以明顯看出,在相同火力之下(鐵板導熱快,各條麵包應該是同等程度受熱),直接貼鐵板的麵團,反而焦黑程度是最少的。

可以推測的原因是: 受熱面積大。麵團貼在鐵板的面積比較多,導熱更快速,所以該貼合面積的鐵板溫度會稍降。

然而,帶烘培紙的麵團,因為高水分麵糰,可能使得烘培紙產生皺褶, 導致麵團底部以較少的導熱面積貼住鐵板。 所以,鐵板降溫慢,麵團吸熱慢。 有吸到較多熱量的地方,膨脹的漂亮(卻也焦底);導熱不良的地方連割線都封閉。 一整條法棍烘烤出來,有粗有細/扁。

因為烘焙紙的皺法每次不同,烘培結果千變萬化,很難找出原因。


上圖: 沒有使用烘培紙的法棍切面。 受熱足,氣泡大,而且整條粗細均勻。


上圖: 使用烘培紙產生了導熱障礙, 受熱不足的情況下,氣孔也膨脹不了,麵包緊實,還產生了焦底。


雖然整批法棍好吃的程度是相當的。 但是,對於外貌協會的會員, 就最好不要使用烘培紙進爐。 雖然烘培紙在進爐的動作提供了方便,卻也讓效果產生了折扣。

以上論點,如果有誤,敬請高手提點。

rosehui wrote:
不知不覺,法棍也已...(恕刪)


你的含水量多少?割線割的很漂亮。

這個 oven-spring 沒起來,看起來很像是發酵不足變成發糕,
酵母30度的時候繁殖速度是 20度的兩倍,
沒有用容器測量發酵或是依照溫度調整酵母量或是時間,
麵包可能不是在你習慣的發酵程度。

像我現在做的話酵母量是夏天、秋天兩倍。

proofing sample
http://www.seriouseats.com/2014/11/troubleshoot-bad-bread-messed-up-loaf.html

同一爐有些會脹有些不會,很可能在於整形手法,有沒有把表面張力做出來。

底部燒焦的問題,烤箱的熱是輻射熱,
就算有鐵板導熱快在加熱的時後,溫度還是會集中在某幾個點,
通常熱度聚集在中間後方,而兩旁最冷,
你的麵包四條,兩條焦、兩條還好,
一條沒上紙最不焦,但是剛好也是在最旁邊的,
我在想另一條不焦也是剛好在旁邊的。

要知道你講的效應正不正確的話,再做四條,
中間兩條不上紙,如果中間不上紙還是焦的話,
就不是紙的問題了。

你講的理論也滿有道理的,我也想知道答案的,畢竟沒上紙那張氣孔長得很漂亮,
如果你有實驗的話在拜託分享一下。

我也是還在學,我作法是液種、水解、摺疊,只是現在做大的圓麵包比較多。
flyingf wrote:
你的含水量多少?割...(恕刪)


好不容易有同好/高手回應了。 這真是冷門的學問。 其實,出爐30分鐘後的法國棍子外酥內軟的超香超好吃,尤其是經過24小時冷藏發酵。 我以前也是停留在橡皮咬不動的觀念裡。

從上次第18次到現在已經進行到第21次了。 已經有三次都沒有鋪烘培紙。 後面這三次 OVEN SPRING表現得都很好。

簡單說明我的作法:

麵粉蛋白質11.5%, 使用 Anis Bouabsa 的配方(24小時冷藏) 75% 含水量 + 麥芽精。 2次水合, 一速均質後,使用漿型攪拌棒2速攪拌2分鐘。之後每半小時拉摺,完成三次後進冰箱。 這配方我重複了10來次,最後這4次所有成分與程序都沒變過。

下圖第19次




下圖第20次




下圖第21次




這三次氣孔都不錯,就不PO圖了。 最後兩次都膨脹到把割線撐壞。 對我來說,不用烘焙紙是差很多的。 底部要不要焦,可以自己以火力控制。

曾經有人問我要怎麼割線才會有耳朵。 我只能說,只要OVEN SPRING 夠力並且不過度發酵,割的不好,即使拖刀也能長出難看的耳朵。 第20次21次就拖刀。照樣有耳朵。

您說的沒錯, 烤箱內不只是鐵板表面溫度不同, 連立體空間的位置,都有不同溫度。 所以,我都在蒸氣結束後調換置並掉頭。 其實,最邊緣接近烤箱壁最熱,因為都會把烘焙紙燒黑。

另外, 同一批出爐棍子有不同外觀,確實與整形手法有關。 雖然,割線以及烤箱位置(溫度)也是影響的因素。

rosehui wrote:
好不容易有同好/高...(恕刪)


頂多只是同好,我棍子做了大概四十幾爐,
Anis Bouabsa 我倒是沒有試過,試過類似的,
常溫 poolish 一晚,折折折,冰箱 bulk fermentation一晚,
總共兩天以上。

你的棍子做的很漂亮了,成功率比我的還高,
口味的話我試到後來發現,麵粉影響最大,
其次是發酵時間根程序,你可以試試看養一下酸種麵團,
麵團裡面的野生酵母跟乳酸菌都會影響麵包發酵,
高低乳酸菌跟酵母活耀程度不同,所以時間跟溫度的掌握更加重要,
然後再回來做一般的棍子會更容易掌握發酵跟口味的影響。

我最初用棍子的食譜是 weekend bakery 75%簡易版跟 80%正常版的食譜,
https://www.weekendbakery.com/posts/recipe-for-80-hydration-baguette/
你也可以看一下茅寶村做的棍子跟歐包,
http://maobaocun.blogspot.tw/2013/04/poolish-autolyse-refrigerated.html
還有就是火頭工的部落格,他用科學的方式去做麵包,解釋麵包為什麼美味。
http://blog.xuite.net/philipwuhl/twblog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