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f wrote:
頂多只是同好,我棍...(恕刪)
感謝您的鼓勵。
Anis Bouabsa的好處是方便簡單又有一定的美味。 因為自己覺得有很多盲點還無法掌握,所以一直固定使用,在減少變數的情況下,可望觀察並突破盲點。 有朝一日,酸種麵糰是一定要去嘗試的。
您說的沒錯,麵粉決定了大半的美味。 之前使用T-55即使功夫差,外觀不佳,吃起來卻很滿意。 這也是沒有放棄這種麵包的主要原因。 之後沒用T-55 真的差了不少(美味),即便是T-55不好操作。
感謝您提供了一些參考。 這些都是入門者必要的朝聖地。 也感謝他們的無私分享。
目前,最大的困難是減少底部焦黑以及增加上面酥脆表面的厚度。 底部鐵板(有感測器在鐵板)控制在220度,可以得到滿意的膨脹以及耳朵,但是,底部還是介於焦與不焦之間。 底部與上皮的焦黑都在催促著我停止烘培,因此上皮也沒有足夠的時間產生足夠厚度。
看來,還得要降溫拉長烘培時間。 如此,又有膨脹不足的疑慮。 鐵板導熱快,還真的需要特別去適應。 有點像快炒店的強火配鐵鍋,所有的動作都得加快並且恰到好處。
今天做了本人第29爐法國麵包棍子。 因為有一些關於耳朵的發現,所以想要分享。更期望有高手能夠指點。

因為之前,法棍底部一直有過焦的問題,尤其是在烤箱的左側內部,有著最高的溫度。 這結論是由比較燒焦程度而來。
因此,在熱源與鐵板之間, 我擋了一塊鋁箔,大約遮蔽了1/3鐵板面積(左側)。 結果,成功的平均了鐵板溫度,不會局部過焦。

整形與割線還算平均,但是烤出來的成品並不平均。

並不是每條割線都開花並長耳朵。 只有左側。 (右端內側的銅管是蒸氣入口)

成品



看過連續三張的法棍底部相片,我們可以發現: 左側底部最不焦,長出耳朵? 右側較焦,接受了更多的鐵板熱度,卻沒耳朵?
可以推測的是: 長不長耳朵與麵糰底部受熱沒有直接的關係。 左側的空氣較熱,因為靠近左側爐壁,所以耳朵長的好。
右側也靠近爐壁,卻只有一耳? 因為右側上方有通氣口,蒸氣(蒸氣會降溫)也是從通氣口導入。
整體來說,右側蒸氣最多(但有爐壁加溫),再來是中間,左側最少。 這樣形成了中央的空氣溫度最低, 剛好長不出耳朵。
或許下次我應該試著把空氣溫度提高。方式之一是蒸氣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