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miao wrote:
看您的麵包圖成品真是...(恕刪)



我拋磚引玉來分享一下我的作法,
希望大家一起討論,有討論才有進步,
會來這裡的應該都是對麵包有興趣,
但是不一定有太多經驗,
以我來說,一周了不起玩個一到兩次,
真的要靠經驗去學習,會花很久的時間,
所以我個人是找了很多資料跟書,
逛國外的論壇(好像沒看過中文世界的相關論壇?),
用比較科學的方法去看待麵包這件事,
因為我認為在廚房發生的事,
都是由一連串的化學變化所造成的結果,
所以對我來說這種方式會比較熟悉.

回到正題上,麵包割痕有裂,氣孔很大,
我認為不一定就代表好吃,
但是可以肯定他的操作是正確,
所以我把這種表徵當作是自我檢查的一項,
檢查看你這爐麵包有沒有操作不正確,
可以供下一批改進做參考.
-------------------------------------------------------------
我喜歡用的麵粉是T65,所有的麵包幾乎都用他,
我的配方如下:

Poolish
T65 100
water 100
instant yesat 0.03

攪拌均勻,室溫發酵隔夜約12hr(夏天狀況下),
發酵完通常我會再丟進去冰箱,
降低poolish的溫度

Final dough

T65 200
water 98
poolish 200
salt 6
instant yeast 0.9

全部的比例會是:
T65 100%
water 66%
salt 2%
instat yeast 0.3%

--------------------------------------------------------------
流程如下 :

1.scaling,秤料
請用磅秤秤,用"杯"作單位會很不精準,
夏天我會把一半的水換成冰塊,
確保攪拌後是我要的溫度.

2.mixing,攪拌
家用攪拌機低速打4~5min,直至材料均勻,
再高速打約2~3min,不用打到麵筋完全發展,
大概中等程度,可以感覺到麵糰拉起來是有彈性,
會回彈即可,因為後續的發酵會讓麵糰的強度再增加,
麵糰完成的溫度約23~24度,
所以之前水才會換成冰塊,
同時不同的攪拌機生成的熱也會不同,
這可能需要自己嘗試.

3.bulk fermentation, fold & stretch.
第一次發酵,發酵是影響麵包風味原因之一,
所以發酵很重要,前面的麵團完成溫度如果太高,
發酵時間會變短,相對的風味會下降,
太低會把時間拉太長,影響後續的流程,
所以盡量把完成溫度控制在適當的範圍;
我沒有發酵箱,所以夏天發酵溫度就是30度,
以這個配方大約發酵1.5~2小時左右,
中間大約30分鐘fold & stretch一次,
共約3~4次,依麵糰的麵筋強度做調整,
我基本上都會做到4次左右,那何謂fold & stretch?
作法請上youtube查,有很多視頻教學可以參考,
作用是幫麵糰均勻他的溫度,同時把麵糰拉一拉,折一折,
提高麵筋的強度,這也就是為什麼攪拌時不用打到完全發展,
因為靠發酵和F&S就足以把麵筋達到我們想要的發展程度.

4.divide and preshape,分割預整形
把麵糰分割成想要的重量,
因為分割完形狀一定是不規則,所以預整成一定的形狀會比較好處理,
手法請上youtube.

5.bench rest
預整形完的麵糰請先讓他休息,
把剛剛擾動過的麵筋鬆弛,
才不會在最後整形時往外推,麵團往回彈的現象發生,
通常10~15分鐘左右,還是要視麵團的強度而定,
如果彈力太強,就拉長一點,
要注意,休息的同時麵團還是在持續發酵.

6.final shape,最後整形
就是把麵團整到你想要的形狀,手法請上youtube參考,
同時讓麵團表面有張力,
在最後割線及烤的時候才會裂得漂亮

7.Final proof,最後發酵
整形完的發酵,讓麵團達到想要的體積,
通常30~40min,用手指按下去,回彈後還會有淺淺的痕跡就是了,
如果發過頭,到手指一按就陷下去的程度,
會失去"oven spring"是稱作烤焙彈力嗎?
同時也不會裂得漂亮

8.scoring,割線
同樣請上youtube參考,
下刀請不要垂直麵團表面,
才會裂得漂亮,這就需要多練習,
因為一個麵團能割的面積有限......

9.Baking
通常我250~280g的bguette麵團,
會烤約18~20min,220度上下,
依麵團的大小決定時間,
前7~10分鐘是在有蒸氣的環境下,
之後開旋風並微開烤箱門,讓表皮酥脆,
至於家用烤箱怎麼製造蒸氣,
我試了很多方法,最後是把石頭放在鍋裡和烤箱一起預熱,
麵團進爐後,倒熱水到石頭上製造蒸氣,
小心不要被蒸氣燙到,
快速關上烤箱門,雖然跟專業烤箱的密閉性有不小差距,
但是家用設備細心操作下還是可以到一定水準,
最後記得放到涼再吃,風味才會比較完整,
也不會切得爛爛的.

-----------------------------------------------------

最後,我覺得裂得漂亮的關鍵是,
1.攪拌,不要過頭,用F&S代替攪拌
2.發酵正確,不要過頭
3.整型要確實,讓表面有張力
4.割線,這就要多練習,我還是常常會出槌,
我覺得用順麵團長度方向割一刀的方式,
在家用烤箱的狀況下,會比較容易裂,
傳統baguette割線比較裂得沒那麼漂亮
5.烤箱蒸氣,這就只能儘量了

以上,請參考指教



櫻樹抽芽時想你 wrote:
湯種能降低筋度 或許在你專業的學理來說有用詞遣字上的不正確

但這是實際做出來的比較貼切的說法

要讓麵包柔軟可以靠很多方式達成

加低筋 拉高柔性材料比例 或用湯種...

依自己喜好都可以試試 當然 出來的產品口感也會略有不同


我本來就說過 我不是學術出身

發言都是依自身經驗及所學 也沒批評他人 大家都是在分享



直到做出自己喜歡滿意的成品 再將心得分享給大家

可是你是這樣嗎 你拿過什麼成品來分享嗎 不管哪版

你總是權威之姿 居高臨下 可也沒看過你做過什麼來分享,是不屑? 還是不敢

我討厭的是這個 不是因為被你挑錯

你以為你提除質疑大家不再回覆就是因為答不出來怯懦而沾沾自喜

其實只是大多數人懶得再多費唇浪費時間罷了再進一步說 你問什麼別人就非得告訴你嗎

有疑問 自己去找答案也不難吧

你有老師 我也有 你硬要說你的作法理論一定對 我也不想浪費時間去辯駁

反正我已經做出自己想要的了

烘焙不是只有一派道理 你總是要批評要挑錯 你開心就好

但是不要引我的言 謝謝


凡事不要說的太滿,若真的要自取其辱,我這裡還有你許
多荒謬的例子,還是很根本基礎的地方。 烘焙當然有流派,
就是沒有你那一派,說的多是是而非。 你連完全擴展判別
方法都一知半解,即使成品是出來了,那裡面呢? 做出來
也是個,銀樣蠟槍頭,中看不中用?

假如學習都要由錯誤的方法開始,那自己閉門造車就好了,
何必上來問人呢或是去上課呢? 有錯沒關係,人人都會犯錯,
問題都是大錯誤,而且還是根本錯誤呢? 你就時常提供過這
類錯誤,還自以為是,本以為你是要藏私,實際上你是自以為自己
知道。 連基礎都搖搖晃一知半解,真不哪來的勇氣??什麼日
本人老師云云假如與專業有關的話? 也是褻瀆專業!

顯然你記性真不太靈光,當你在某篇歪樓猛貼照片的時候,
我也貼過照片了. 討厭我,就視而不見? 不是嘛?
我貼不貼照片,其實不是很重要,真的有經驗的人一看文字
就知道,沒有深刻體驗,某些細節,光是抄也抄不來。

個人絕多大數知識,都是榖研所麵包書上面的,有興趣可以去翻一翻。
不要這麼辛苦,還要盤古開天,還凡事錯誤嘗試,順便誤導別人。

是不是被我挑錯而惱羞成怒,這安慰自己理由可以找一車,
答案只有你自己知道,不需告知我。

我針對你,就會引用你的字句,不習慣隔空放話,矯揉做作,
那是小家子氣做派。

曾有人批我是知識傲慢,我實無話可說,也不打算承認或是否認,
因為就如我常說的,做學問求知識是,無情真實,真實無情。
過度讓自己的情緒肆意瀰漫,也無助於真實知識的追求。
robotx wrote:
我拋磚引玉來分享一下...(恕刪)


液種法我也常用 也推薦大家用 (有時會用自我分解法 效果也不錯)

我喜歡的原因是因為溫度好控制

我的水分大概都在68-70%左右

不過因為冷藏液種 所以就不需要再用冰塊 也能輕易控制在24度左右

發酵是1.5小時(期間翻麵一次)

接下來就跟你得差不多

其實我也是最近上完課才開竅的

我相信 烘焙有科學的理論基礎 但不認為是固定的數據

例如法國麵包的水分

台灣的師傅教我們放66%就好

日本的師傅則都要求到68%以上

這兩種 都能做 也都能吃 喜歡哪種口感 就因人而異

大方向確定了 小細節就當是探險 自己慢慢摸索調整更有樂趣

烘焙應該是開心的事 我會一輩子不斷地玩下去 有機會大家也一起來分享



robotx wrote:
流程如下 :
...(恕刪)


感謝您的指導!
不過我看胡塗了(也許我理解錯誤),在引言之上的部分不是有分液種(?)麵糰和主麵糰嗎?可是在引言之下的部分卻像是直接法的流程,我是哪裡誤解了?

不過雖然有前述疑惑,然而後面所述的“裂得漂亮的關鍵”那段正是我非常想要了解的,先記下來等再做時試試。

感謝!

chmiao wrote:
感謝您的指導!不過我...(恕刪)


在第二步mixing中, 把poolish和其它材料加在一起,打成主麵團。

chmiao wrote:
感謝您的指導!
不過我看胡塗了(也許我理解錯誤 ),在引言之上的部分不是有分液種(?)麵糰和主麵糰嗎?可是在引言之下的部分卻像是直接法的流程,我是哪裡誤解了


如Nina Chao所言,先製備好poolish後一起加入主麵團中.



櫻樹抽芽時想你 wrote:
不過因為冷藏液種 所以就不需要再用冰塊 也能輕易控制在24度左右

發酵是1.5小時(期間翻麵一次)


這還是要看攪拌機的摩擦熱而定,
我的桌上型攪拌機攪拌5分鐘左右會上升快十度,
請還是依照不同攪拌機的狀況而定,
批次量的大小也會有不同,
所以這部份要自己做功課去抓參數,
這有公式可以粗略計算



櫻樹抽芽時想你 wrote:
例如法國麵包的水分

台灣的師傅教我們放66%就好

日本的師傅則都要求到68%以上


這部份我想跟麵粉有關係,
日本麵粉都很猛,操作性很好,
之前試用CDC,和法印鐵塔,
隨便吃個70%水分都能操作,
甚至到72%都還可以,
T65大概就66~68%左右,再多會不好操作,
水手牌法國粉大概也可以吃到70%左右,
我想這跟選用的麥以及研磨的過程造成的差異,
選自己喜歡的麵粉就是了;
我個人如果要硬啃麵包,一定是用T65,
如果要佐餐配東西,會選日本粉,
風味上的不同,會影響你的選擇.


的確是 直立式的溫度都拉很快 於是最後都用冰的

連自我分解都拿來冰

吐司甜麵包則用冰的中種 總算克服溫度這一塊

所以我又想換螺旋式攪拌缸 不過 容量都太大 暫時作罷

我以前也用過T65 他的灰分高 吃起來的感覺 比較粗獷一點

聽某位老師說 法國的粉就是麥子來了磨了就用 每批可能都不一樣

很能考驗師傅的臨場反應

而日本粉經過調配 就比較聽話

他說法國粉像法國人 日本粉就像日本人 想一想 滿有道理的



http://m.youtube.com/watch?v=masipMhrV5c&feature=plpp
這系列的影片很值得參考,
尤其在操作手法上。
櫻樹抽芽時想你 wrote:
聽某位老師說 法國的粉就是麥子來了磨了就用 每批可能都不一樣

很能考驗師傅的臨場反應

而日本粉經過調配 就比較聽話


日本粉好操作,工能分類細確實是沒話說,
很有日本人的行事風格;
T65也應該不是麥子磨了就用,
那真的會搞死人,
我之前買整袋T65,
袋子外的標籤上有註明有添加酵素,
出廠前應該還是會調整到接近的性能;
風味粗獷強列那來作三明治很剛好,
不會有吃半天好像沒吃到麵包的感覺,
不過麵粉這麼多,要一一玩過還真不容易!

robotx wrote:
http://m.y...(恕刪)


很實用。謝謝

麥子現磨現做麵包,這是哪招?還停留在歐洲中古世紀嘛?




麥子磨好之後還是要暴露於空氣之中一陣子,(機制我總是記不起來,又懶得查),
留給其他人補充,不然製作麵包體積會偏小,操作性能會不理想。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