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
清同治元年,由成都市北郊萬福橋一家名為「陳興盛飯舖」的小餐館老闆娘陳劉氏所創。因為陳劉氏臉上有麻子,人稱陳麻婆,她發明的這種燒豆腐就被稱為「陳麻婆豆腐」。後來因為這道菜大受歡迎,食客多不知其原始店名,而稱之為「陳麻婆豆腐店」。
由於陳興盛飯鋪本是鄉間小舖,早期店內並未準備牛肉和菜油等食材,食客必須自行先到肉舖割肉、到油鋪打油,然後將食材交給飯鋪的師傅來料理。稍後店鋪生意興旺,才開始由伙計代客到街上打油買肉。
所以,這是不是算是個代客料理的前驅?
當代麻婆豆腐講究麻、辣、鮮、燙、嫩、捆(豆腐完整不爛)、酥(牛肉末酥香)等特色。
豆腐維持原狀不攪爛這是最基本的啊
肉末要煸香才能讓口感有層次啊
台灣在1960年代製作此菜時,已經牛豬肉。肉炒熟後,加入豆瓣醬、豆豉、紅椒粉、醬油、鹽、糖,爆香後再加入豆腐片、高湯,滾煮後加入蔥、薑、蒜,以水調太白粉勾芡,起鍋前加花椒粉和麻油。作料與程序已有若干變化,強調麻、辣、燙、鹹。
現代,各地餐館或是像我一樣的煮夫在烹飪時,或簡化或創新,但只要能強調麻、辣、燙、鹹即可稱得上是麻婆豆腐。
或者,有一種麻婆豆腐是:我說它是麻婆豆腐~它就是麻婆豆腐.
能把麻婆豆腐做成黑暗料理也是很不簡單的
既然起了頭,那就做全套,稍稍聊聊麻婆豆腐的做法
基本材料有蔥薑蒜
蒜切末,將切末,蔥白切末
(咱就俗稱蔥米.蒜米.薑米)

蔥切花
(俗稱蔥花)

豆腐切塊

一般市面上的板豆腐要先燙過去豆生味,如果是盒裝嫩豆腐則可以省略
起鍋熱油

加入絞肉煸香煸熟

絞肉需要煸到焦香才不會有豬腥味,也符合肉末要酥的要求
然後加入一點甜麵醬調味炒勻(這是陳麻婆豆腐的做法)


炒勻後先取出,另置

原鍋利用原油,加入豆瓣醬炒出紅油


常有些煮夫煮婦會問,為何我的麻婆豆腐白蒼蒼?原因就是沒有炒紅油這步驟
加入薑米.蒜米,蔥白炒勻,炒出香味


加入米酒嗆香,酒滾後再加入高湯(這樣酒香味才會出來,才是嗆香的用意)


加入高湯後,等高湯滾後再加入豆腐



然後加入絞肉末

然後此時可以進行調味
給點醬油,糖,喜歡的可以加點雞粉

維持中大火,讓湯汁收汁

然後進行勾芡
勾芡要分三次,分次慢慢地將湯汁芡成理想的狀態,然後加入事先練好的紅油與花椒油,攪拌均勻後撒點蔥花

起鍋盛盤


麻婆豆腐演化至今,也算是很家常的一到菜,常出現在家庭的餐桌上
但是,麻婆豆腐作法說簡單也算是簡單,但要做到到味,夠味好吃,則是需要多留一點心思
炒辛香料,嗆香,煸香,收汁,勾芡等等的細節若是做得到味,才能貫徹料理的美味
每日不間斷的製作愛心晚餐,有人會問我:會對料理失去熱誠嗎?
我笑了笑
生活不就是這樣:歡喜時,我們在食物中找尋幸福;悲傷時,我們在食物中找尋慰藉
到頭來,人間有味是清歡
而我扮演著給人幸福,提供慰藉的角色
施比受更有福,這樣的滿足感我怎會失去熱情?
用熱誠去料理,每道菜都是人生的菜
用熱誠去料理,每個人都是黑白廚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