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運訂車糾紛心得分享~結案!

skywave wrote:
樓主只挑對自己有利的說,先釐清有訂金跟定金兩種,你付的是哪一種?

https://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108063

如果是訂金那只是優先購買權,民法是沒有訂金的規定的。杰運的文稿是用訂金。

另外業務在售出前有電話聯繫你,但是你沒接,這點很重要卻沒寫在本文內。

我就問一個問題,如果你都不接電話(例如電話遺失、被偷、很忙、今天沒心情),那台車是不是就不用賣了?

就像是餐廳訂位,預訂時間到了你沒來,難道是一直不接受下位客人?

簡單說,樓主就是把訂跟定搞錯了。

你是活在自己世界的井底之蛙嗎?
拿資料把你打成豬頭,
不爽你這種沒料裝懂還幫錯的人說話...
簽約誤把「訂金」寫成「定金」,真的一分錢都要不回來?律師講解實務見解
在歐美車系發問才推薦安全車,其他版當然推薦"台裝"日系車,路上鋁罐車多,才會當成我的潰縮區。
如果因為有人出更高價就把這台車售出
就失去了訂金的意義
原廠認證中古車會把流程寫得清清楚楚
像是VW原廠認證中古車就有8大保證
喜歡VW的車,那可以去原廠認證中古車了解一下
笑死!! 就是一直這樣玩!!! 玩到爛、玩到臭!!! 玩到重新包裝還是一樣會再發臭!!!!

想起來上次約五年前也請朋友陪我去桃園一趟,跟業務聊了快一小時,業務一直在探聽我的薪資與消費能力,但就是不給我看,最後我不買要走了,那業務才迅速牽來,結果竟然給我看A的資料,實際卻是B....還大言不慚的說是A沒錯..........真的當我們都傻的嗎? 我們不會自己看嗎?

因為距離上次買已經過10年了,我還是看到那陣子狂打的XXX認證才去看看,業務還說當天在門口旁邊烤肉的老闆就是會長....(暈)

真的失望透頂,永遠都是在想花招來拐人,搞認證搞花樣來洗白,底下的業務永遠都是一副詐騙集團樣。

看樓主這樣開誠布公的經歷,買車還要這樣真的浪費不少時間,讓我認不住多打一點...

祝福樓主能買到自己喜歡的車!!!
p92070123 wrote:
樓主這樣開誠布公的經歷


認同,感謝樓主選擇這樣開誠布公的經歷,任何消費糾紛都已經有他的因與果,如果上網分享消費經驗就要被當作公審,那這間公司的作法就是雙標,畢竟自身也是有在經營社群媒體,也經常透過網路平台來分享資訊,不可能自己享受平台所帶來的既得利益,卻無法接受他人在網上分享購車經歷,總之類似的二手車購車問題網路也看過不少,幸好是最後公司還是有退款,雖然傻眼但卻也損失降到最低,希望樓主接下來能夠順利找到自己的下一台愛車
樓主沒看到車就願意線上付訂金,是出於對杰運汽車的信賴吧!

網路上影片拍得不錯,老闆感覺也挺誠懇。

結果這樣搞,照樣玩二手車商把戲,只能說是自砸招牌囉。

把粉絲對你們的信任當什麼?
kurokawa079
什麼樣的人會成為他們的粉絲啊,我想看[沒有不敬的意思]
個人到目前為止買過兩輛新車、兩輛中古車。
新車就是看車試駕/試乘,ok了就簽約買車。
第一輛中古車買福特金標準的,過程跟買新車差不多。

第二輛原本看的也是福特,現場看了覺得車況太差,
賣場有其他的車,順便試了bmw跟volvo, 最後買s80,
二手車本來就是一車一況,現場看了試了才知道。如果
網路上訂一台中古車然後現場看了不滿意,那車商能
叫買家一定要買嗎? 如果你是買家你要吞下去嗎?

買新車跟買中古車本來就不一樣,我的520是網路上
看一看,跟業務談好價格就匯款訂車,連試車都省了。
飛旋海豚
我遇到的是真實狀況啦~
Jack_16 wrote:
個人到目前為止買過兩輛新車、兩輛中古車。
新車就是看車試駕/試乘,ok了就簽約買車。
第一輛中古車買福特金標準的,過程跟買新車差不多。

第二輛原本看的也是福特,現場看了覺得車況太差,
賣場有其他的車,順便試了bmw跟volvo, 最後買s80,
二手車本來就是一車一況,現場看了試了才知道。如果
網路上訂一台中古車然後現場看了不滿意,那車商能
叫買家一定要買嗎? 如果你是買家你要吞下去嗎?


買新車跟買中古車本來就不一樣,我的520是網路上
看一看,跟業務談好價格就匯款訂車,連試車都省了。


我遇到的是真實情況,你的是假設還是有具體案例?
如果是假設那討論的範圍就太廣泛了
這案例是我的訂車分享,一個人只是一個個體,除非你有相關社會資源,譬如有相關法律專業背景或社經地位,一個吆喝立馬有人幫你處裡,不然你也必須親力親為花費自己的時間處理相關糾紛。

而個人面對是一個分層組織的團體,這讓我想到美國著名的辛普森案件,大家批判辛普森因為有錢請了一個律師團才得以脫罪,而他的首席律師卻說:應該是說辛普森因為有錢才稍稍能跟代表美國政府公權力的檢察官站在平等的地位~(所以商人喜歡網路行銷,卻不能接受網路討論,這心態也怪怪的!

在此,感謝各位大大的經驗分享與意見,雖然大家意見分陳,但也因為有這個論壇及分享讓我們小蝦米不再是小蝦米,能不能對抗大鯨魚?基本上我不太想用對抗這個字眼,只希望商業團體能尊重到客戶的心聲而不是只看重財務報表!!
畢竟,我們只想要一場順利的交易,誰有那麼多時間處裡額外的事呢?
經營那麼久的形象
幾篇文就露出原形了
收了訂金 要賣給別人 告知一下應該的吧
Ryan-Lin wrote:
經營那麼久的形象幾篇(恕刪)


對,不能只打一個電話然後客戶因為某種原因沒接到電話
車商就自認為已盡告知義務
至少多打個幾通電話,起碼要發個簡訊告知
如果連這樣的基本事項都做不到
那拍多少影片放上YouTube都沒有用
顧客還是會對車商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