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1998年,參加個路跑,還可以現場報名,現在呢!嘿嘿!離活動6~8個月前就被瘋狂報名搶光光啦!
而台灣瘋活動這種症狀,在安排假期活動也漸漸有了新的改變,另一個跟汽車息息相關的,就是戶外露營活動。
最近全台瘋露營,一些有名的露營營地,今年7月就已經在團訂明年11月的營位,真的超級瘋狂。
每年和家人,都會參加不少攤的露營活動,開過Mondeo MK4 TDCi、Luxgen U6、Honda CR-V、RAV 4、Wish、FIT、Mazda 3去露營,其中最能裝,也能當車床平整好用的當屬Wish,Wish後行李廂橫置整個客廳帳都沒問題,其他上述開過露營的車款頗難辦到,SUV通常只能放倒後椅背,會略為有點斜角度,平整性尚不及Wish。
FIT是一定得租空中營帳來玩,才能避免行李廂容積僅300公升左右的窘境,不過如果是2人世界,FIT的後座機能變化,又能創造出不輸M-Benz B-Class的VAN CAR的RV車機能,這是目前國民品牌中平民小車有其特殊VAN型休旅機能的車款,也是除Yaris之外最暢銷的國產小車。
而轎車類登山露營我最愛的,當屬2008~2014年間一直留著自用的Mondeo MK4 TDCi,其行李廂超過550公升,後座椅墊可以上掀,椅背完全放倒,整個後廂極為平整,可創造深度約1800mm的縱深,可平躺2個成年人,肚大能容,可惜福特六和就是沒能引進讓人垂涎三尺的Mondeo MK4 Wagon or MK5 Wagon,後座放倒,深達1800mm,可謂旅行專家。
Mazda 6 MK3 2013年面市後,直至2015年在台都已推出外觀小改款,一堆媒體和網路眾多鄉民們仍然能看到許多媒體在今年寫著Mazda 6 Wagon即將引進台灣銷售的消息,眾多粉迷們紛紛在網路串連,不乏Mondeo Wagon粉仰首企盼不到的紛紛來謁,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市場現象。
而大部分的Wagon粉絲們,認清Mondeo Wagon產品會導入與短期5~6年間不會導入,聰明的消費者,可以參考Mondeo MK5進口在台的售價將近12X萬起跳,頂規配備則是安排在今年11/24日甫發表上市的Mondeo h 定價139.9萬油電車型。
不難想像,導入Wagon理當站上145~160萬區間。
而類似的大肚能容產品,我想車友直接跳槽Passat Variant這台Wagon會是較直接圓夢的路線。
或委屈降些機能,也可以選擇Volvo V60,也是140~150萬區間可選擇的優質產品。
Passat Variant,之前Chujy大曾試駕過,並發表過產品分享,真叫人看得心癢癢。
跳出好多的os、os、os-真想開開看吶!! XD
來找身邊的朋友看看有沒有內行的敗一台借來分享一下。
經過了2個月到處串門子,Passat Variant沒問到,倒是有個VW粉朋友,才剛入手另一台露營高手,就是Volkswagen Sportsvan 280 TSI頂級車型。
最新大改款的Sportsvan。其實就是最新一代的Golf Plus。
朋友們知道我愛分享各品牌車款,又是開發汽車的,知道我是少數借車會幫朋友洗車做美容的咖,大方地借了車給我幫忙開箱。立馬邀約Chujy大一起來把玩一下,安排了第一天洗車,第二天拍下美美的照片行程。
只差借車行程來不及安排露營活動,不然這台車,開去露營一定非常好用,機能性超強。
Chujy大巧手,攝影作品真不亞於廠車照呀!
會拍妹跟會拍車,完全是兩回事,這個我很有慘痛的經驗。XD
【Chujy大照片拍美美,滑鼠移到照片上,會出現手指圖案,可下載高解析照片當桌布。】

朋友這台是頂規車型,應該是第一批交車的車款,有引擎啟動鍵、Keyless、APP PLAY可以開通,但我對汽車3C與車輛本質無關,人用電子向來沒啥興致,車媒在這方面寫的論述也絕不會少,我就針對汽車DIY洗車(順帶)、工程設計開發(主軸)來探討這台非常適合全家人整車露營的好幫手。
(露營相關空間機能,會在第二彈 內裝篇來進行分享。)
取車第一天-
朋友車子應該經常停在樹下,白色車沾黏很多樹液,這個我很有經驗,因為我的白色Fit 3也都是停門口的櫻花樹下,每年的夏天就彷彿是惡夢,樹液沾黏超級難清洗的,洗到美容店麻吉都會跟我譑,得用藥水清理+300。

另一種清洗的方式,就是跑美容土來清除。
但美容店大多是噴藥水。
而我為了深入多了解一下這台車各個細節的工程結構設計,所以選擇自己DIY,
去投幣洗車+上蠟。
而手邊缺少美容土,一大早7:00,也沒有店家開,我清理髒垢的武器,就是混合清洗劑的三彩水蠟 + 美容水蠟。
清洗流程篇 :
步驟一
* 先用高壓水柱清洗整車,包括內輪拱、底盤,能沖洗的全清。
* 再噴泡沫。
* 以噴桶噴淋混合好的清洗劑+三彩水蠟
* 鋁圈噴塗除汙劑。
(德國車,後輪驅動車,最容易髒的是後輪鋁圈,而且德國車的來令片,通常較講究制動效果,來令片的黑色炭粉的磨耗飛沫量通常比日系車來得多,在雙B車很常見傳動輪和制動耗能大的鋁圈特別黑。
這台車是前驅車,前輪因為缺少清潔,來令片制動噴的粉末,多到幾乎快咬入鋁圈漆面,尤其是駕駛座側前輪特別黑,用藥水洗+三彩水蠟狂噴,清洗了三次。)
★
使用美容店或車廠使用的鋁圈除汙劑,酸鹼性很重要,通常咬除能力強的,腐蝕性高,建議藥劑與水的調和比例為1:10,不建議使用太強的除汙劑,會破壞鋁圈金油層表面。
* 用海綿清洗整車。
* 以高壓水柱清洗全車。
花費時間1h
步驟二
* 搭配風槍以麂皮布收水收乾 + 內裝吸塵。
★
收水會使用1h,主要是我非常龜毛,車門絞鍊各處,手指摳得到的,無一不擦,引擎室也擦,加內裝上蠟。
(送去美容店,引擎室清潔大多會用水沖洗,個人都是用濕布慢慢擦拭,再用保護膠條矽油….等等逐一保養。)
花費時間1h
步驟三
到這階段全車的樹液、炭班,約清除了75~80%,剩餘的,就準備惡戰1小時,靠三彩水蠟清除剩下頑抗的樹液班。
花費時間1h
步驟四
* 手推細蠟研磨
手推蠟的好處,是比較不會有太陽紋,氣動機拋,深色車大多難以避免太陽紋產生。
車身清洗的夠乾淨,收水收乾,手推蠟並不需要沾過多的蠟,主要是以薄上輕輕研磨,收蠟須收乾淨,為愛車上一層保護膜。
花費時間0.5h
步驟五
* 輪胎上蠟
輪胎蠟有乾固蠟罐或液態油性塑膠罐裝,亮麗度,液態油性罐裝會比較亮一些,但液態油品保養,建議也需要薄上,避免塗太厚,高速開會將油泥甩得輪弧側都是髒汙。
固態蠟罐,比較像一般的粗蠟或細蠟薄型金屬罐,好處是較乾淨,不易黏髒汙。
花費時間3~5分鐘
打完收工,以上就是第一天選擇幹的蠢事。

自己洗,實在快累斃了,沒辦法將清洗過程一張張拍照給大家看,那我大概真的得洗8h了……..,最後洗完車,用手機拍下留影,有圖為證。






這咖頂級型鋁圈真的不錯看。
下午帶全家去大賣場,全家人最喜歡這台車的空間機能,乘坐舒適性、NVH靜音工程良好,車外聲音阻絕相當成功,家人的評價 – 好坐、好舒服。
第二天進行整車外拍及各處細節整理
出外景去。
外觀篇-



為了符合臨時上下車,又不妨礙別人臨停,便來來回回繞了3次才拍完。


相當於M-Benz B-Class、BMW 2 Series Active Tourer這尺碼的競爭產品。


外型設計或許沒能像BMW 2 Series Active Tourer時尚感這麼強,但個人覺得設計上並不比M-Benz B-Class差。
有Volkswagen自己類Audi風格的硬線條美學。




C柱位置的後檔相當垂直面,有助於後尾廂機能容積率的擴增。
外觀尺碼貌似不大,但內容量爆大。

外觀設計賞析-

頂級車型配置了LED日行燈 / AFS主動轉向氙氣照明系統(附高壓頭燈清洗器)。
此轉向照明,在頭燈內側,有多了一盞側向輔助照明設計,在夜間行駛中,提供了比較少見的良好照明輔助。
如下圖紅圈所示。


(紅圈處)是朝側邊角度投射,對轉角照明輔助提供比一般常見的主動轉向頭燈總成更佳的轉向照明。
日間行車燈顯示狀態(下圖)-

福斯集團在車燈設計上,向來有不錯的設計表現,Sportsvan頂規車型才有配置此高階頭燈總成。
其餘車型為傳統鹵素頭燈總成 + 一般日間行車燈。
霧燈(下圖)-


霧燈顯示狀態,呈現暖色光。

原廠配備表中載明附角落輔助照明功能。
尾燈與車尾門設計(下圖)-

依循車身鈑件設計而成的立體尾燈,內部燈組排列設計方式,頗有前代Audi TT的風格,此形狀尾燈,是此世代Volkswagen的設計語彙。

成熟洗鍊的車身鈑件與燈組設計線條的簡約結構。
成熟的汽車設計師,便是透過車身曲線各個點、線條、鈑金佈面,光影打在鈑金上,燈光從車頭流動至車尾光跡在車身鈑件順光、曲面的表現,來看汽車設計的功力。
車身光影打在鈑件上流動的順暢性,可以參考Mazda MX-5的CF連結。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76&t=4575147&p=1#57909214
2011年 Bugatti Veyron Grand Sport LOr Blanc-
車身彩繪便是提供極為良好的車身鈑件光跡的流動線條美感。
車體鈑件美,這是一種最高殿堂,我們作汽車外觀設計者追求的極致。














從上面2011年 Bugatti Veyron Grand Sport LOr Blanc這款車身彩繪,可以明顯得見汽車設計車體,光影打在車身上律動的流動動線。
我們在設計開發汽車外觀,建置3D工程設計時,會非常注重上述這些細節。
坊間許多空力套件,之所以會被稱為土炮,原因出在於缺少汽車工業設計的這些相關歷練。
同為福斯集團,執掌Bugatti超跑,轉戰到Škoda設計總監Jozef Kaban,在一篇訪談中談到設計平價車款的艱難處。
Jozef Kaban於Škoda帶領設計平民車款時,他便指出設計超跑,有用不完的資源,可以任性,設計出各種天馬行空,要多花俏就有多花俏。
但設計平價車型,卻得錙銖必較,每一道車身鈑件,都必須有其絕對的存在價值才能存在。
在汽車設計殿堂中,這個中心信仰,存在於眾多車廠奉行的聖典。
包括Mazda設計總監前田育男所帶領的設計理念,也奉行簡約化為極美的演繹之路。
Škoda設計總監Jozef Kaban(下圖)

前田育男(下圖-中)




那幾道線條,連結了車頭、車尾,那些主要部位。
鈑件光跡得順著曲面怎麼走,設計師必須浸淫數十年,去參研各家品牌設計走線的絕對領域,才能走到像前Nissan後來轉任Audi的設計師-和田.智,帶動前代Audi締造的淬鍊手法。
Audi首席設計師-和田.智(下圖)


亮燈呈現的符號相當特殊,極富美感。

各處線條走位,皆有其順暢性,鈑件佈面相當工整。

尾燈在夜間,能提供極高的辨識度,一眼就能辨識是Volkswagen的新世代車型。
後視鏡設計(下圖)-

後視鏡的設計與Cayenne 2015(下圖) 款型相當。


工程精密度極高,採用高級車設計手法。
各部位搭接極為細密,相同於自家集團Audi工程設計風格。

後視鏡底部附有照地燈。
夜間開啟車門,提供相當良好的辨識性。
燈具也大多提供白光設計,與Cayenne 2015款式是相當類似的,尤其是車內按鍵、化妝鏡燈的顯示方式,相當有熟悉感。

後視鏡底部也有擾流導引設計。
鋁質車頂架(下圖)-

鋁質車頂架,提供相當精美的視覺感受,不同於一般國民車型,採用前、後兩端塑膠製件,接續中間鋁質製品,採三截式搭接。
Sportsvan車頂架,採用鋁製單一成型,此件部品應用了高級車固有的手法來設計。
而產品工程設計關鍵處在於如下圖所示的一些細節處。

車頂架細膩與否,在於黃色圈的搭接及鋁製件成型的收邊設計。
綠色箭頭-
此處收邊,只要是汽車中心廠的設計手法,都會為部品進行倒R(圓角)設計。
倒R的用意,可以減少銳利性,帶來邊界較為圓潤的收邊方式。
功能上,便不會割傷安裝技師或準車主洗車時所帶來的影響。
擦拭車體,也較不易割傷或劃破棉布,有它的必要功用在。
包括鋁合金踏板,也必須進行這樣的倒R收邊設計。
藍色箭頭-
中心廠件底部通常會有橡膠襯墊,搭接鯊魚鰭或車頂架大部分都會有,車廠規範通常是需要部品與車頂鈑金間隙為1mm以內,是較精緻的設計手法。
另外此部品也需要進行強度驗測、路測,來規範此部品搭載橫桿,乘載行李廂或露營營包等等壓力、耐用性測試。
紅色線條處-
這一道,在3D工程上也必須為產品進行倒R角設計,帶來更精緻的觸感與視覺感受。
而車友們為了省荷包,最常逛的大陸淘寶網所販售的山寨製品或一般汽車配件廠未經過中心廠驗證等產品,之所以便宜,除了省略驗測相關龐大費用,在部品設計及成型工序上,缺乏這類關鍵性細節設計。
大多是不修邊的,或搭接翹凸,間隙大小不一。
建議車友口袋深度允許,盡量還是選擇有進行驗測及產品保固的原廠部品來進行這類跟安規有關的改裝,會比較有保障,也能彰顯車主自我的審美價值時尚品味。
輪弧鈑件(下圖)-

福斯在這款車的輪弧設計處理上,做了相當細微特別的變化。
輪弧的鈑件,設計了略為內凹(下圖藍色箭頭、整道黃色線)的設計,帶來鈑件更加強化陰影的光影變化。

正常的斷面(立體造型的剖視圖工程上稱為斷面)會是紅色這樣筆直的鈑件。
Sportsvan的輪弧此處是呈現綠色線條的鈑金面設計,此手法,會讓輪弧的陰影更加強化,呈現更鮮明的鈑件轉折手法。
這是屬於相當細膩的作工,對鈑金沖壓光影的呈現有相當的歷練來做這樣的設計。
過去80~90年代車款,為了讓這邊多一道設計感,通常就是會加電鍍輪弧這一類的設計手法。
而在2000年代,由BMW前設計總監Chris Bangle(克里斯.班格爾)於BMW汽車鈑件轉折所帶來的光影變化效果,帶動起車體鈑件設計大躍進世代。
車廠紛紛捨棄過往車身護條、鍍鉻件的應用,改採車體鈑件轉折光影變化的方式設計,替代較不環保的鍍鉻飾條的製作。
BMW前設計總監Chris Bangle(克里斯.班格爾)

1992~2010年,車壇設計影響最重大的關鍵人物。
尾翼搭接後檔玻璃雙鋼琴黑烤漆鰭片(下圖)-


尾翼與後檔玻璃兩側,也設置了兩片鋼琴黑擾流鰭片,此類RV車型,我是第一次首見這樣的設計手法,相當優,我很喜歡這個設計。
接合處也相當細膩,不會產生過大間隙打蠟讓棉線卡在縫中。
後檔採用印刷式天線。
後保桿設計(下圖)-


車身線條、鈑件佈面相當洗鍊。
左上方藍色細線後保桿搭接後輪弧葉子板,可以看出車體鈑件凹凸面的細膩變化。
車身與車頭的設計連結(下圖)-


車體由前頭至後尾,線條都需要有關聯性。
而不產生莫名而來的突兀線條,或莫名其妙產生消失線。
車廠標準的車體設計,轎車通常須符合前入坡角11度,後離坡角16度。
車底離地高度通常為180mm之間,側裙或登車踏板,在台灣都不得超出車體最寬的葉子板輪弧最寬外緣,法規會驗不過。
空力套件的設計規範,只要是做汽車原廠的,這些工程數據,幾乎都是必須恪遵的規範。
廠車是不能像坊間做FRP玻璃纖維這樣爆改的。
而空力套件的材質優劣,也從最低階的FRP玻璃纖維(或表面貼cDPF炭纖維布)熱吸塑真空成型ABS射出PP件成型射出PUR歐洲件成型cDPF真碳纖維賽事、車身結構強度件,5~6層壓製成型件(高端)。
只要是德國車,空力套件為了承壓(保養時技師無仔細確認墊木撐起底盤位置,一般套件經不起這類頂高機撐起位置錯誤,易造成套件爆裂損毀)、耐衝擊,絕大多數都是以PUR材質製作跑車化空力套件(PUR能耐擠壓、抗變形)。
而此項材質套件開發盛行於歐洲。
日本幾無PUR研製技術,Mazda也因前身在福特集團,受益於德國福特資源共享,包括Mazda 6 / CX-5下護板、VOLVO,原廠件背面皆打印德國產PUR製件。
Volkswagen原廠的空力套件,更大量引用PUR製件使用,包括Passat CC產品型錄中套件也標示為PU或PUR製品。
其套件強度韌性可以算是全球汽車廠最耐用的空力套件材質首選。
車側底部制震膠(下圖)-

車身側底部,歐系車會噴塗較大面積制震膠,防止底盤受到砂石噴擊造成的耗損。
日系車則是近幾年才逐漸有較多品牌車型做這樣的工程設置。
LOGO銘鈑(下圖)-


做工相當精緻的銘鈑。
銘鈑耐不耐用,大約1~3年間便能看出端倪。
山寨或大賣場LOGO銘鈑製件,通常缺乏耐候劑添加物。
電鍍處理程序也缺乏廠車電鍍級水準要求。
最容易在1年後得見的氧化、劣化症狀,就是顏色嚴重退色、電鍍面龜裂、起班、掉字。
正中心廠的製件,在這方面極為要求,這些LOGO基本上5年都不能夠出現瑕疵,是基本驗測耐候的標準。
車友如果保養得宜,使用個十年,這些銘鈑仍會亮麗如新。
歐系車車窗水切、鋁質鍍鉻飾條(下圖)-


歐系車的水切鍍鉻飾條,也大異於日系車廠的製成件。
日系車於90年代,大多除了採用PVC這類橡膠材質異壓成型,表面在與電鍍飾片包射成型。
通常電鍍飾片大約3年便產生氧化、劣化現象,最經典的,就是Cefiro的車身電鍍飾條,原廠的大約3年黃化劣化,副廠件約6個月,就產生黑色龜裂,電鍍面片狀剝落。
日系車車窗水切、鍍鉻飾條(下圖)-

上圖為日系車車窗水切。
這是這世代比較新的日系車水切工法。
頭尾端大多由黑色塑膠包覆,一起做包射成型。
電鍍採用了高標準製作,所以表面也符合原廠需要的耐候性、耐腐蝕性。
但與歐系車車窗水切表面採正鋁質件搭接,是呈現完全不一樣的質感。
日系車這類亞太的工程手法,在設計上及成型上,仍略遜於歐系車鋁質成型件所帶來的精品質感。

紅圈內,歐系車慣用藍色這種鋁質件倒R角,整體是鋁質包覆底部黑色塑膠件。
亞太國家品牌設計車款,則呈現黑色塑料包射電鍍飾片。
成型及設計手法所呈現的高級感,歐系車有其本身獨特值得我們身為設計者,汽車工程設計師須師法學習的典範。
魔鬼皆藏在細節中。
車門六角鎖扣(下圖)-

車門六角鎖扣,整個以原材質呈現,底部設置橡膠襯墊。
個人較偏向這樣的處理手法。
日系車通常是烤黑色漆,沒多久就掉漆了,反而不雅觀,但近年已有許多車型逐漸轉為這種做法。
Mazda也是受歐洲福特影響,也採用了相同的設置與類似材質選料。
倒車顯影隱藏鏡頭(下圖)-

隱藏式倒車顯影鏡頭。
剛拉車時,明明中控台有畫面,但尾門怎麼找都找不到鏡頭,R檔倒車後入D檔,後尾門便傳來機械收納的馬達機構聲,找了半天,原來藏在後尾門的LOGO這裡面。


款型俊美的鋁圈。
就是這一輪,讓我洗很久!!才把它還原90%。
德製件鋁圈有個很大的特色,就是漆面噴塗塗裝相當精美,塗裝都是高亮類電鍍漆。
這個是國產車、日系進口車鋁圈漆面亮度較少見的。
之前我的Mondeo MK4 TDCi頂級款,也是透過福特經銷商向福特六和ACSG德定18”特殊原廠選配鋁圈,也是採用同樣的噴塗、同樣的高亮水準。
這種漆面很難做。
底部除了噴塗底漆,還得噴塗一道珍珠白,再噴塗施德樂電鍍漆去讓銀色透過珍珠白反映出閃爍的高亮漆面(沒噴好電鍍漆,施工程序錯誤,漆面就會呈現暗沉)。
最後再噴塗頂級奈米抗氧化金油。
能反映這種高光色澤,真的很漂亮。
一般國產車或日系車鋁圈,便僅噴塗底漆,再噴塗銀漆,噴塗金油。
就很一般類似銀色車的車漆。
與這種高光亮類電鍍漆效果是有所差異的。
只是一般人鮮少去注意到鋁圈漆面亮度。
抓一咖國產品牌的鋁圈來比一比,高下立判。


配胎尺碼225/45/17
以這款歐系車底盤身形,配置扁平比45鋁圈17"胎圈組,對於操駕及舒適性都能兼顧到,是比較均衡的配胎尺碼。
以上,是此篇的洗車DIY + 車身外觀工程面設計賞析介紹。
下一篇,則來進行內裝工程面的設計分享,和諾大的空間,如何讓經常全家露營的我們對這款車讚譽有加。^^”
這篇介紹了許多國際馳名及汽車設計上相當有深遠影響力的各車廠設計總監,由於這些鬼才們,造就了車壇工藝上新時代的變化。
我也會持續努力,朝這樣的理念邁進,設計出更符合大家所期待的汽車、配件設計作品,並且付諸量產,克成我們對汽車熱愛的偏執。
希望藉由一些線條的結構、走線,能有助於大家進一步了解我們這些汽車設計師、工程設計師們,都怎麼看車,都看些什麼。
Volkswagen Sportsvan試駕賞析第二彈-
內裝篇-
剛拉車時,車子的主人對我說,這車沒有皮椅哦!有許多車友說太陽春。
但我入內一看,眼睛立馬一亮,國民車內裝做到這樣,除了現在改採日本進口的Mazda有做到這類雙B級的內裝設計,Ford走時尚吸睛的內裝設計,Volkswagen Sportsvan內裝做這樣,只是因為座椅大面積採用不織布,便被嫌陽春,是我聽錯了嗎??

先從內裝環艙設計結構來說-

如果是沒資質的內裝設計師,是醞釀不出中控台連結排檔座鞍,連結內門板曲面,直至後座內障板的環艙設計。
這個跟設計豪華遊艇是類似的原理,遊艇的高貴質感,要如何吸引人,在走線與線的關聯上,都必須有連結基礎。
其餘的,只是用料鋪陳所帶來的附加價值與質料提升的豪華優越感受。
我們在進行汽車設計上的觀念,第一個首先著重的,就是如同車身外觀,Audi和田.智先生做車體設計時所拉出的透視線條(如上圖的線條關係性),從環艙整體結構來思考線條與內裝佈局一層一層相互搭接。

認真來說,內裝設計其實比外觀車體鈑件,有更複雜的不同原物料,質料、觸感等不同特性的演繹,須考量到駕駛分心使用按鍵的便利性,如何簡化,細微到單顆旋鈕,如何規劃止滑材質和止滑格紋。
內裝設計師必須對內裝各種部件材質、咬花,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才能造就出符合人因工程學的座艙環境。
例如日產NISSANTeana I代日本設計師-中島 敬先生的設計概念,戮力於車艙須能提供給駕乘者的感受是---禪
所以他大量引用化繁為簡的極簡設計,講究紓壓座艙環境。
包括人員乘坐座椅的人因工學角度、泡棉質料、座艙玻璃的大小,都會影響成員的視覺艙壓。
而中島敬先生的Teana I也如實的讓座艙提供了靜逸舒適的環境。

日產首席設計師-中島 敬
例如克萊斯勒300C,車體非常壯碩,但車艙玻璃面積小,就能提供車體壯碩、強壯的視覺感。
但實際駕乘因為玻璃面積小,便會產生視覺壓力,這是看不到的危機。
從禁閉室往外看的感覺,通常不會是舒適的。
因為它的窗戶就那麼小,壓迫感是很重的。

現在一般轎式車款走這樣的設計已經越來越少,大多偏向低坐姿的跑車款才會受限車高做這樣的窄窗型設計。

* 旋鈕止滑格紋設計(黃色箭頭)
* 按鈕觸碰面觸感材質的表面處理(白色箭頭),非單一ABS硬質塑膠射出成型,
而在表面上,車廠為了提升手指觸碰面,會在各按鍵上做倒R造型、噴砂增加摩擦係數等質感處理。
高階的高級車款,甚至會在旋鈕表面複合射出麂皮質料的表面處理,增加觸感的細膩性。
* 鍍鉻飾件與控台表面搭接平整化(右側白色箭頭)
而福斯的頂級車型內裝,也選擇了非常多的細膩鍍鉻飾件,包括在旋鈕表面、底部、外飾框,都分別射出1~2.5mm不等的電鍍飾條,這類飾條成型良率極低,技術門檻高、良率低,是較高成本的配置。
這在國內一般國產車型上,廠車開發,都會盡量避免去做這樣吃力不討好的零配件搭接組合設計。
1代M-Benz ML的設計師-Gerhard Steinle(吉爾哈登.史丹諾)說:
這類細緻的裝飾性飾條成型困難良率低、易變型,另外電鍍級別也必須使用高階製程,避免人體手指分泌汗線加上車內在全球各國家不同經緯度,低溫極寒與東南亞潮濕、悶熱等車室內各部件嚴酷的溫度變化,所造成對車室各零組件的變化、劣化。

方向盤左右各提供了快撥鍵設置,底部為平把款式,左右10點鐘與3點鐘方向,各設計了指扣造型。
這只方向盤,做工也極為細膩,在氣囊外飾蓋,除了LOGO,外圈也做了鋼琴黑飾板烤漆+細緻的鍍鉻飾條點綴。
而氣囊飾蓋底部,也輔以整圈鍍鉻飾件搭接鋼琴黑烤漆的T字方向盤外飾蓋,為整只盤體,提供了相當精緻的做工。
而盤徑的皮料,也提供了十分接近Nappa真皮質料的觸感,以一個國民品牌車型,方向盤能做到這樣的等級,實在也令人嘖嘖稱奇。
以目前接觸過的國民品牌級距方向盤握感,Honda的泡棉係數也提供極為良好的握感,盤徑也是我個人較喜愛的小盤徑,主要是以PU發泡材類的包射盤徑為主,成型膠材的軟硬度,較不同於Volkswagen、Mazda盤徑較硬握感的設計手法,偏軟調性。
Ford在2015最新一代代號C346MCA的馬丁頭Focus III的盤徑,也大幅改良以往偏硬調的設計,改為軟調泡棉的設計,軟、硬調不同的盤體,各自有所巧妙。而單純以皮質面觸感來說,Volkswagen Sportsvan帶來這幾年國民車款中最令我激賞的觸感,要追求近乎義大利真皮進口類似Nappa等級的質感,Sportsvan這只方向盤皮料,已經不用改,便已有相當的效果。

左邊為定速模組,左下方為聲音控制鍵。
(含速限限制功能)

右邊為撥話系統、HMI儀表選單欄位模組,右下為切換鍵。

左後方為遠近燈切換、方向燈撥桿。

右後方為雨刷調整器撥桿。
兩撥桿外圈也採用鋼琴黑烤漆飾板,造就更優異的精緻性。
這些細微的用料提升,已經大幅超越一般國民車常見的水平。



雙前座椅皆採手動調整。
椅墊拉柄為調整椅墊角度。
圓型調整器為調整椅背傾倒角度。
椅背拉柄則為調整椅背皮墊角度。
座椅前、後滑移拉桿位於下圖紅圈處。

因為雙前座座墊下皆有抽屜設計,滑移拉桿則採這種款型設置。

雙前座椅下方置物抽屜,可以放置小型傘具等零物。

助手席左小腿側的中央排檔座側邊,也提供伸縮帶的小物放置槽。
可以放東西的貼心設計真的是有夠多。

頂級型椅面採用不織布混搭Alcantara頂級麂皮設計,這樣的皮料,仍屬高檔,
頂規款並不陽春,止滑能力一把罩呀!
椅面深度也相當優異,可以完全托住大腿,外側兩肩也有泡棉托曳住,長時間乘坐舒適感極佳。
椅背兩側有包覆性設計,背部肋寬,可以完全托住,不易滑動。
座椅人體工學設計相當優異,頭枕附有側面圓型調整按鈕。


駕駛座車門內飾板。
採用傳統層層搭接細膩做工,分別為上部內飾板控台面、中間輔以皮質或不織布扶手部位、底部喇叭和飲料瓶置物槽,下方配有車門開啟安全照明。
分三個層次層層搭接,是正統的車廠做工。
現在亞太車廠,國民車為了節省模具、搭接工序等開支,有些陽春車型,採用整體車門內板做成一體射出成型件,將上控台面+扶手部位+置物槽面整個做成一體件,連門皮皮面和車縫線都用咬花來仿製。
我坐這麼多年車,做汽車設計這麼久,看到時差點像星爺的九品芝麻官-包龍星看到鳳來樓老闆娘罵人的神技一樣合不攏嘴,小弟實在佩服得五體投地到都想跟他們工程設計師拜師了,世間有此省成本神技,【發糞塗牆】都得來學,想賺錢想瘋了的老闆都會愛死你。


這等賤招,真的是要有天份的人才想得出來的。

車門底部附有擋泥膠條。
歐系車不少車型都有這樣的配置,可以有效阻絕車體下方泥沙打進車門檻縫隙中。

門板內側鈑金後視鏡鎖附。
導水膠條在整道上緣都有提供良好的阻絕性,避免內側髒污。

粗壯的車門鉸鍊座(A柱前葉子板處)

B柱車門鉸鍊座。
上下座都極為厚實,國產車僅Ford採用同為歐洲這種粗壯的鉸鍊座設計。
在引擎蓋鉸鍊座或車門鉸鍊座需要做很粗壯,通常與車體鈑件厚度與重量有相對的關聯性。
鉸鍊座與日系車的比較(下圖)

日系車鉸鍊座使用2.5mm鋼材製作,靠的是圖面中(紅色)的Flange肋(車體結構常使用的鈑金肋),來強化這片僅2.5~3mm的鉸鍊座。
(黑色)是代表側面撞擊常見的壓力方向。
(紫色)成型凹槽作用則是為了增加衝擊方向,鈑金肋的持壓能力。
(綠色)為鉸鍊座鎖孔孔位與鉸鍊座鈑金外緣的距離略短。
而通常這類日系車鉸鍊最容易硬生斷裂的,便是成型強度較弱的(藍色處),與
(綠色處),綠色處因為距離並不長,在大力撞擊下,容易成為鎖點位置的撕裂點。
(黃色面積),B柱主要維持鉸鍊座、座艙完整性的主結構底座。
這個位置,歐系車很多都會採用強度極高的硼鋼來做為底部強化結構。
硼鋼有多硬,車友有興趣,不妨上YouTube搜尋國外許多測試。
而日系車,除了高鋼材需要厚,B柱車體結構強度最少要能有使用980 Mpa以上作為主結構鋼材來使用。
從下圖Mazda CX-5車體鋼材使用分布圖,可以看得出車廠為車體結構設計的鋼板Mpa值的分佈圖(如下)。

但亞太地區車廠像Mazda使用上1500 Mpa的比例,實在鮮少。
以烈光為國內車廠代工所產的車身高張力鋼板來說,要沖製780 Mpa以上的鋼板,就已經有極大的困難度。
1200~1500 Mpa、棚鋼等級的製成件,幾乎皆須仰賴進口。
而車廠能這樣公佈標示清楚該車鋼板強度分佈,也充分顯示車廠對車身結構極高的信心。
而這種方式,在歐系車款來說,尤其以德國車,更是司空見慣,以蔚為常態的標準製程,鉸鍊座需要長年配合厚重的歐系車門板做上萬次的【甩門測試】(車廠於引擎蓋、車門、後行李廂尾門,皆須做數萬、數十萬次機械手臂的甩門測試,以符合車廠DVP標準驗測規範)。
歐洲車鉸鍊座都是以整塊狀進行結構強化,避免車門經年使用後下垂,或鉸鍊座產生異音。
德國製汽車,使用780~980 Mpa以上超鋼材,就像是吃白米飯一樣常見。
Nissan也於2014年發表將在2015年後集團所設計新車型,將大量引用1200 Mpa超鋼材加入戰局。
車友對車身結構有興趣,可以參考我之前發表的【汽車車體結構分佈圖解】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0&t=3438195&p=1

B柱簾幕式氣簾。

B柱附有掛鉤。

駕駛座門板上左方為車門中控鎖鍵。
附後視鏡調整器旋鈕。
一般設置在A柱的喇叭也整合在這邊。
相當多的不同零物料整合在一起,但工程卻很細緻,手指觸摸整個平面,平整化的相當好,跟手機的零配件搭接精度已經快半斤八兩了,不會有搭接凹凸不平整的現象。
一樣輔以細膩的鍍鉻飾條,引用的比例相當高呀!
都是很不好做的做工設計。

車門內把手,也採簡約設計,內槽飾板不會像許多日系車,仍然看得到螺絲孔位,完整度極高(下圖黃色箭頭處)。

皮門板也做了下沉設計,讓鋼琴黑飾板搭接起來是很平順的(上圖紅色箭頭處)。
車門握把也做鍍鉻飾件的搭接輔助,增加高級感。


車內門板氣氛燈(黃圈處)。

鋼琴黑烤漆飾板內崁的鍍鉻飾條下,夜間也搭配有類似M-Benz S-Class的車門板氣氛光條(黃圈處)。
這還叫國民車嗎??這樣設計是想逼死誰……….

又一個國民品牌用太違規的手法了!


駕駛席車窗控制座。

車門喇叭也進行皮門飾板下沉設計。平整度完好。(喇叭數-8支)

助手席側車窗控制鍵。


車內門把雖然與各國際品牌相同採塑膠射出,但在分模線的處理(黃色線),毛邊處理的很好,不會有刮手的狀況。
許多車款內把手採射出成型,後加工電鍍處理,最容易造成此處毛邊割手和3~5年後,由此分模線產生片狀剝離,造成成員手指割傷。
此霧面加工類鋁製品的工序,與Mazda此世代作工相當,都屬於多工序製成,
能呈現相當仿真鋁質的質感。

中控台助手席側,有助手席安全氣囊啟閉開關。

駕駛座側左方控台的頭燈旋鈕,歐系車大多採這樣的旋鈕設計。

駕駛座側頭燈旋鈕下方也有一個零錢槽。
超貼心。


中控台冷氣出風口也做了底部發泡咬花軟質皮革的下沉設計,來搭接鋼琴黑烤漆飾板。
飾板也內崁了鍍鉻飾條。
控制左右扇葉的方向桿也有鍍鉻飾條。
出風口啟閉旋鈕也做菱格刻紋和雙色配置。
真的十分精緻。

助手席側Airbag
中控台面上方,助手席此處是氣囊爆破的重要處。
許多車友喜歡加裝避光墊,建議要避開與氣囊盒爆破處干涉。
更不建議避光墊用卡扣等物品固定、黏貼。
控台上方也不適合擺設或黏貼東西,避免緊急作動時影響氣囊噴發或裝飾物品噴飛擊傷成員。

腳踏板內側,也能清楚看到油門、煞車柱車架與地毯收邊的設計方式。
相當乾淨利落工整。

助手席手套箱內,也用植絨加工處理,增加產品精緻度。
國民車很少在為手套箱做植絨的加工。

Composition media主機藏匿在手套箱內上方。(附SD卡插槽、MP3讀取功能、單片CD功能)

手套箱也提供冷媒冷藏飲品的控制器和出風口。
這在90年代,都是超高檔的車才會有的東西。

手套箱也提供良好的輔助照明設備。

車內氣氛燈採用相同於Cayenne 2015的白光設計。
* 全景天窗為選配配備。

後視鏡具備防眩功能。

眼鏡架放置槽。
連這個內部也要做止滑粒。

雙前遮陽板附化妝鏡。
燈光也採用相似於Cayenne 2015的燈源設計。

後座閱讀燈。
車頂採用不織布吸音頂棚。


中控台上方隱藏式置物槽。

上層為中控Composition Media主機6.5吋觸控面板。
App –connect多媒體鏡射功能。
2015最新導入的款型會有Keyless引擎啟動系統。
HMI表也會感應方向盤轉動幅度,偵測疲勞,並出現咖啡杯警示顯示。
中間為助手席氣囊啟閉警示。
下層鋼琴黑飾板,附有內藏座充及USB擴充設備(如下圖)。


左右獨立恆溫空調系統。
歐系車具備日系車較少見的自動換氣系統。
通常開車途中,室內循環在一定作用下,會自動切換為外部換氣。
歐系車大多具備這樣的系統設計。

中央扶手極寬,配置雙飲料置杯架。
靠近駕駛座側牆,附有伸縮帶,可以放置手機等物品(如下圖綠色圈選處)。
也有置杯架隱藏拉簾(如下圖黃色圈選處)。

底部附有止滑粒設計。


排檔頭及排檔座設計。
排檔頭握感相當好。
排檔座左前方為電子手煞車開關。
排列方式也相當工整,簡化按鍵數量。
*左側附有自排檔安全鎖使用警語。

本車備有後座冷氣出風口。
12V座充。
底下有零物槽。(朋友說這個已經一改前代經常被小朋友踢斷的設計)

前座椅底部空調出風口管線,也被地毯包裝的很工整。
國民車,大多拉一條出風管在椅子底下甩呀甩,國民車這等工法,真的難得一見。


後座艙膝部空間極為寬敞,170cm成人入座,膝蓋離前座椅背尚約有2個拳頭間距。
加上福斯車車體寬度大多有1800mm,從照片中央椅墊面積,不難看出後座三人乘坐肩部也會十分寬裕。

椅面採6/4前後滑移分離式設計,可前、後滑移180mm擴增後行李廂容積率。

後座椅背採4/2/4分離傾倒配置。
中央具有扶手功能。

後座中央扶手墊翻折即可有置杯座擴充。

後座具備雙前座椅背餐桌設計。

提供兒童椅ISOFIX系統。
RV旅行機能實用性-
這台車最大的賣點,就是機能。
機能無上限呀!

後座椅背翻摺。可由椅墊兩側側拉,也可以由後行李廂控制椅背快速傾倒。


後廂飾板墊翻上來,即可整體平整化。

170cm可以全平躺。

後艙室極為平整、方正。

後行李廂開口也極為方正,對於擺放大型物品提供良好的後廂開口設計。


三角警示包裝放置於後尾門內門板上蓋。

底板擴增模式。
後行李廂底板提供2層上、下的機能變化。
如下圖所示。


靠底板上、下兩段變化,來擴增更大的後行李廂容積率。

平整化模式

底板內無備胎設置,改採補胎劑設備。
後尾門鎖,也提供內翻外飾蓋,讓後門檻也有相當的完整性。

後行李廂輔助照明設備。
也提供置物掛勾、12V座充額外擴充功能。


後行李廂固定扣也有設計。
主動安全配備-
* ASR循跡防滑控制系統
* EDL 電子防滑差速器
* BAS 煞車輔助系統
* EBD煞車力道分配系統
* 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
* XDS Plus 主動式電子防滑差速器(提供彎道輔助前/後輪扭力輸出穩定)
* MCB二次碰撞預煞系統
* ESP 行車動態穩定系統
* 胎壓偵測系統
* 疲勞駕駛警示系統
被動安全配備-
* SRS 7氣囊
* 自動預縮安全帶系統
* 前、後座頸椎防護裝置
* 前、後座未繫安全帶警示
* 兒童ISOFIX安全座椅固定裝置
* Rear Assist 顯影式停車引導系統
* PDC前後停車引導系統
* EPB 按鍵式電子手煞車
(含Auto Hold車輛靜止、斜坡起步功能輔助)


都會節能配備-
* Start/Stop 引擎自動啟閉系統
* 煞車動能回收系統
分享總結-
這部車,最引人入勝的,便是車艙極為強大的機能性。
以一款4338mm車長的VAN CAR來說,真的到達一個蠻驚人的境界。
艙室內提供多種機能變化和置物空間。
主、被動所提供的安全防護也非常全面。
售價從180TSI - 109.8萬/ 280TDI – 114.8萬/ 280TSI - 127.8萬,三款等級,應有盡有。
其中,以這次借到的280 TSI High Line的內、外觀所提供的配備最高檔。
同為4米3級距內的VAN CAR內可與BMW 2 Series Active Tourer、M-Benz B-Class分庭抗禮。
而售價上更親民,配備相當齊全。
喜歡歐系車豐富的操控底盤和露營活動的朋友,可以去一趟門市,親自體驗一下這款Sportsvan小VAN CAR的大空間表現。
Sportsvan 180TSI - 109.8萬款補拍-
入門等級的180TSI主要差異如下 :
* 鋁圈/配胎 205/55/16

* 傳統鹵素頭燈總成

* 下氣壩無鍍鉻飾條



* 車窗無鍍鉻水切膠條



* 內裝中控飾板採用水轉印髮絲紋處理ABS件



* 全不織布面座椅

就汽車工業設計上材料使用,我個人較偏愛不織布的剪裁特性,可以設計較為豐富的變化和花色設計。
全皮質,就只能針對剪裁、皮質、縫線工法來做不同設計巧思,但缺乏小型車不織布座椅,可以做印刷各種花色較為豐富的變化,這是不織布與皮面設計上的差異。
而單論功能上來說,不織布的透氣功能性、止滑性、降低售價門檻還是提供絕佳的選擇,是難以被皮質料取代的。
許多購買國產車僅絨布款車友,喜歡交車後,換裝大陸的PU皮椅面,若單以汽車開發工程而言,我們必須對消費者提醒,PU塑膠合成皮質,要相當注重化學毒釋出的問題。
一般大陸PU合成皮料,全套椅面琵才更換零售價約6000~8000元新台幣。
但大多數並未經過驗測,尤其以台灣冷熱溫度、潮濕變化高地區,化學毒釋放是一定會存在的風險,並不建議車友逕自隨意去進行這樣的改裝。
也有車友詢問我在台灣汽車座椅PU皮革料有沒有符合驗證標準的-
有。
較有名的,就是厚生PU皮料大廠,但他們並不做散戶,提供的PU皮質,也有分一般沙發用、雨衣、PU雨靴、汽車用途多種不同材料,必須符合不同使用規範驗測。
國內標準汽車大廠使用合成皮料製造商,就不脫全興、信昌這兩家國內汽車內裝製作公司。採用的合成皮料,便符合車規。
我們在為Luxgen華創製作CEO屏隔飾板,便需要採購符合車規使用的合成皮料。
而例如TOYOTA內裝,於A、B、C柱有些高階車會進行內裝配件植絨,則須委由國瑞下游專業代工廠代工。
植絨的等級,也與一般做絨毛娃娃的底膠、工序也不太一樣。
植絨後,自己還需要先進行洗刷測試,清水、肥皂水浸泡後用洗衣刷甚至鋼刷,去測試植絨的黏著強度,來實驗耐磨耗、掉毛、退色…等等之類的各種測試,最後再進行車規驗測。
汽車內、外觀件製作,需要注意不同的工序、規範,並非一般用車人單純認為只是換一張皮而已,畢竟車室溫度起起伏伏,夏天高溫,車室內很容易因為內裝用的PU膠材(中控台軟質面板)、ABS、PP…等等硬質塑膠(汽車內裝中控台基座 / 門板 / 椅座都是這種材質居多)、黏膠、車門內隔水膠材、很多東西,都需要經過嚴苛規範下製作,才不會產生化學毒汙染。
* 門內上方飾板也是採用水轉印髮絲紋處理ABS件

再度賞車,仍然心動它的做工平整度,Chujy在一旁喊燒 :
你早晚都是要再度入手歐系車的。
(積極勸敗狀!! O_o”)
主要的內外觀高低階款差異概略如此。
經費允許的話,直上280TSI - 127.8萬,質感會優很多。
露營載物機能表現-
因為沒機會實際借車跑去露營個3~5天,臨時補拍,在展示間借得方便,以展間客椅來替代空間乘載能力圖照表現。

以一台中小型VAN CAR開口與深度都相當平整大容量的容積表現。

整張客廳椅可以平放於後行李廂,高度不會觸頂,無須放倒後椅背。

椅背放倒,可以再擺放一張,高度依然不會觸頂。
深度依然相當有餘裕。
以客廳帳這麼大一頂來說,要橫置可能確實尚有不及。
可以放倒單側後座椅背,將客廳帳等較長型裝備往單側收納擺放。
能將營包等疊放在單一側是沒問題的。
剩餘3/2後行李廂容積,可以足供放置棉被、盥洗衣物、其他零散鍋具、伙食。
非重度露營,以我這種一年露營個12~20次左右的小家庭,這款車已經相當充裕。
如須重度露營設備,有達人級,一年100多天都在露營的,我會推薦
Volkswagen Amarok

2013年Amarok 賞車文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09&t=3479250
5米多的Pickup truck
我很喜歡這種車,有興趣的車友可以去爬文。
當年很生澀的,跑去展示門市看這台車,用爛爛的HTC陽春手機拍一堆鳥照片。

當然,頂級露營,應該首選Volkswagen Transporter Caravelle / Multivan。

這個,只能在露營區用”已羨慕先”來形容。

看到這台,羨煞多少露營同好呀!!(口水狀)
大家庭就沒得選,只能往5米以上大型休旅來挑選。
退休我也想來敗,帶著老婆到處遊山玩水,小孩子就放牛吃草啦!
就朝這個目標努力邁進!

展場擺放的Sportsvan規格表-

主要配備都有標示出來。
以一台中小型VAN CAR來說,Sportsvan提供了相當完善的機能配置。
以我們家一家5口3大2小,是非常適中、實用的車型。
相當於是放大版的FIT。
而歐系車又提供了非常紮實的底盤行路感受。
看到小朋友舒適睡在車後座,寧靜的座艙品質,全家去出遊紀錄滿滿的成長記憶,夫復何求。
大人們努力辛苦工作,就是為了這一幕,它雖然小,可以帶來極大的滿足。
另外我也很喜歡福斯這台小車 :
Beetle III 賞車文-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09&t=3331374
這台是我見過歷代最讓我心動的金龜車。


說這台復古美,大部分的人都會有共識!
外型美感也相當淺顯易懂!
以上,便是我們對車子的賞析。
抽空整理這篇,希望能提供有用的賞車幫助!
下次如果有機會再開到上面福斯這兩台車,我們會再上來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