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許多人提到排斥xx產地的產品, 有的人就會跳出來說,
"只要品管要求不變, 哪裡生產的都一樣". 但事實真的是
這樣嗎?
我想要闡明一個觀念: 生產線的品質絕對和產品的最終品質
是息息相關的. 尤其是複雜如PPC這樣的產品.
別被所謂 "只要品管要求不變, 哪裡生產都一樣" 的論點給
搞迷糊了.
當然, xx產地的產品, 是否真的不好, 倒也不是說說就算了的.
要看該生產線的品質好不好.
為了簡化問題, 這裡的品質, 不是指設計或用料的品質. 純粹
指產品是否符合原設計的要求, 亦即是否有製造瑕疵. 而且,
特別指硬體的品質而言. 其實, 相同的概念也可以套用到軟體,
只是所用的方法與策略不同.
對故障的定義也是取模糊的. 不討論各種故障型態所造成的
不同.
退貨率(reject ratio)
對客戶而言, 品質的好壞可以大概的用退貨率來表示. 也就是
(新品被 "客戶" 退回或送修或稱 "瑕疵品" )/(賣出產品數)
經銷商(客戶)與產品製造公司可以在合約言明可接受的數字,
產品製造公司(這時是客戶)也會和零組件供應商或組裝廠明定
這個數字. 因為, 這個數字大大的影響雙方的成本結構. 常見
的數字可以從數個PPM(每百萬個有幾個瑕疵品)到數千PPM.
要求的數字越高, 價格自然迅速下降.
對終端客戶, 也就是消費者而言, 由於買的數量很少, 這個退貨率
就變成是買到瑕疵品的機率了.
用最簡單的模型來表示退貨率:
退貨率 = (1 - 生產良率) * (1 - 瑕疵檢出率)
這意思很簡單, 生產出來的瑕疵品, 沒被品管流程檢出的, 就會被
送到客戶端, 變成退貨.
假設生產良率是95%, 瑕疵檢出率是99%, 那退貨率為
(1-0.95)*(1-0.99) = 0.05% = 500PPM
如果生產線因為轉移他地或其他任何因素, 導致生產良率降為80%,
在品管流程能完全不變的前提下, 那退貨率將變為
(1-0.8)*(1-0.99) = 0.2% = 2000PPM
也就是變壞四倍!
如果想要保持原本的退貨率, 在生廠線沒辦法再提升的條件下,
品管流程的檢出率必須為99.75%. 問題是, 99% -> 99.75%,
談何容易?
請記住,
1. 沒有完美的生產線, 生產良率(yield rate) < 100%
2. 沒有完美的瑕疵檢出法, 瑕疵檢出率 < 100%
3. 退貨率數據雖然可以預估, 但真正的數字還是得等產品上市後
才收集的到.
還有, 最終產品的瑕疵檢出, 通常要由原設計商提供. 因為, 這產品
的功能是它們定義的. 最後, 任何一項要進步都要付出成本. 包含
人力, 時間與設備等等.
再深入一點說, 因為沒有完美的瑕疵檢出法, 品管流程都會有
"誤判率", 也就是把 "好的" 當作瑕疵品剔除了. 當瑕疵檢出率提高
的同時, 通常也意味著誤判率將大幅提高. 而這也將轉為成本損失.
當然, 實際的狀況是case by case. 但是基本的概念是不變的.
如果有廠商說, "生產線轉移後, 因為品管要求不變, 所以品質會跟
以前一樣", 請相信我, 只要生產良率的確有下降, 這就是欺騙之詞.
即使廠商說 "品管會更嚴格" 也只是應該的, 並不必然會 "品質更好".
一點經驗與看法與大家分享.
大部分廠家為了趕產能再抽驗時,採取X收Y退的做法(Y>X)
一個拖板中如果有X個NG~則此板良品收待出貨~NG部分重工
一個拖板中如果有Y個NG~則此板全退~良品不良品全數拉回重工再檢驗
試想~並非百百驗的PQA~能完全把關出貨的品質嗎?
所以這時候就得依賴生產線人員的素質了
但人員素質卻又關係到民族性~不可否認的~內地同胞做事情真的比較"不拘小節"一點
所以我想大家對MIC的東西品質就比較不是那麼信賴了
雖說全球同一個產品的QA Critria都是一至的
但屏除~設計不良,原材不良~workmenship才是影響yield和quality的最大關鍵
而workmenship又大大的受民族性的影響啊
所以quality跟產地有關係嗎?就見仁見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