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只要品管要求不變, 哪裡生產都一樣好?

看了許多人提到排斥xx產地的產品, 有的人就會跳出來說,
"只要品管要求不變, 哪裡生產的都一樣". 但事實真的是
這樣嗎?

我想要闡明一個觀念: 生產線的品質絕對和產品的最終品質
是息息相關的. 尤其是複雜如PPC這樣的產品.

別被所謂 "只要品管要求不變, 哪裡生產都一樣" 的論點給
搞迷糊了.

當然, xx產地的產品, 是否真的不好, 倒也不是說說就算了的.
要看該生產線的品質好不好.

為了簡化問題, 這裡的品質, 不是指設計或用料的品質. 純粹
指產品是否符合原設計的要求, 亦即是否有製造瑕疵. 而且,
特別指硬體的品質而言. 其實, 相同的概念也可以套用到軟體,
只是所用的方法與策略不同.

對故障的定義也是取模糊的. 不討論各種故障型態所造成的
不同.

退貨率(reject ratio)
對客戶而言, 品質的好壞可以大概的用退貨率來表示. 也就是

(新品被 "客戶" 退回或送修或稱 "瑕疵品" )/(賣出產品數)

經銷商(客戶)與產品製造公司可以在合約言明可接受的數字,
產品製造公司(這時是客戶)也會和零組件供應商或組裝廠明定
這個數字. 因為, 這個數字大大的影響雙方的成本結構. 常見
的數字可以從數個PPM(每百萬個有幾個瑕疵品)到數千PPM.
要求的數字越高, 價格自然迅速下降.

對終端客戶, 也就是消費者而言, 由於買的數量很少, 這個退貨率
就變成是買到瑕疵品的機率了.

用最簡單的模型來表示退貨率:
退貨率 = (1 - 生產良率) * (1 - 瑕疵檢出率)

這意思很簡單, 生產出來的瑕疵品, 沒被品管流程檢出的, 就會被
送到客戶端, 變成退貨.

假設生產良率是95%, 瑕疵檢出率是99%, 那退貨率為
(1-0.95)*(1-0.99) = 0.05% = 500PPM

如果生產線因為轉移他地或其他任何因素, 導致生產良率降為80%,
在品管流程能完全不變的前提下, 那退貨率將變為
(1-0.8)*(1-0.99) = 0.2% = 2000PPM

也就是變壞四倍!

如果想要保持原本的退貨率, 在生廠線沒辦法再提升的條件下,
品管流程的檢出率必須為99.75%. 問題是, 99% -> 99.75%,
談何容易?

請記住,
1. 沒有完美的生產線, 生產良率(yield rate) < 100%
2. 沒有完美的瑕疵檢出法, 瑕疵檢出率 < 100%
3. 退貨率數據雖然可以預估, 但真正的數字還是得等產品上市後
才收集的到.

還有, 最終產品的瑕疵檢出, 通常要由原設計商提供. 因為, 這產品
的功能是它們定義的. 最後, 任何一項要進步都要付出成本. 包含
人力, 時間與設備等等.

再深入一點說, 因為沒有完美的瑕疵檢出法, 品管流程都會有
"誤判率", 也就是把 "好的" 當作瑕疵品剔除了. 當瑕疵檢出率提高
的同時, 通常也意味著誤判率將大幅提高. 而這也將轉為成本損失.

當然, 實際的狀況是case by case. 但是基本的概念是不變的.
如果有廠商說, "生產線轉移後, 因為品管要求不變, 所以品質會跟
以前一樣", 請相信我, 只要生產良率的確有下降, 這就是欺騙之詞.
即使廠商說 "品管會更嚴格" 也只是應該的, 並不必然會 "品質更好".

一點經驗與看法與大家分享.

文章關鍵字
我也是覺的是這樣耶!!

有些時候也是覺的mic的做的東西也是滿不錯的啦!!

我也覺的是case by case!!

哎~~~~~~~現在以經都是共產黨的國家在做全世界百分之七十的東西了!!

如果有待過生產線的大大想必都知道PQA的驗貨準則吧
大部分廠家為了趕產能再抽驗時,採取X收Y退的做法(Y>X)
一個拖板中如果有X個NG~則此板良品收待出貨~NG部分重工
一個拖板中如果有Y個NG~則此板全退~良品不良品全數拉回重工再檢驗
試想~並非百百驗的PQA~能完全把關出貨的品質嗎?
所以這時候就得依賴生產線人員的素質了
但人員素質卻又關係到民族性~不可否認的~內地同胞做事情真的比較"不拘小節"一點
所以我想大家對MIC的東西品質就比較不是那麼信賴了
雖說全球同一個產品的QA Critria都是一至的
但屏除~設計不良,原材不良~workmenship才是影響yield和quality的最大關鍵
而workmenship又大大的受民族性的影響啊
所以quality跟產地有關係嗎?就見仁見智了~


民族性真的會影響生產品質,比如說 Toyota 的 Camry,同一型車,同樣品管,日本母廠跟澳洲廠生產的就有差距。澳洲組裝鬆散些,舊了後故障的機會也比較大,可靠度跟這兩國家人民的敬業精神成正比。

中國製造的東西出問題退換貨的機會很高,除了如上兩位所說品管能夠檢測出的製造瑕疵之外,還有材質跟加工過程導致的耐用度問題,印象中台灣當年的外銷品好像沒有差到這個程度,但是看在便宜的份上....還是可以用吧
東西好不好,不能全部只養賴品管,而是要從頭開始,從產品設計,進料檢驗,工廠生產,燒機程序,QC全檢,抽樣檢驗...整路下來所組成的....
MIC的東西好不好,要看是那間廠做的,而不是在那邊產的就一定好吧,重點在於該廠的技術能力
有很多東西.......其實是mic 但是掛 MIJ 的..... 拿nb來說 許多零件 都是mic 只是組裝的地區不同 導致 最後的名稱不同........... PDA MP3 ... 搞不好GPS 裡面很多東西都是MIC ... 第一次去澳洲的時候 發現 便利商店的東西 大部分都是 MIC 有點不是滋味 .... 不過 澳洲布偶 MIC跟 MIA 真的還是有差.... 作工 但是價錢也是有差@@

扯遠了...許多MIJ 的資訊產品 還不是很容易掛掉.... 重點是能修 維修費用 又比較便宜 才是重點吧!!~~ 像某些 日系大牌 吃定 亞洲消費者 後續的保固 貴到靠北邊走...
jackit wrote:
有很多東西.......其實是mic 但是掛 MIJ 的..... 拿nb來說 許多零件 都是mic 只是組裝的地區不同 導致 最後的名稱不同...........(恕刪)


以現在大陸當局的政策,在大陸製造的物品只能打上MIC,否則不于通關出口;至於在大陸生產零組件再運回組裝的產品,那就不在管制範圍了!
TD4 wrote:
民族性真的會影響生產...(恕刪)

你可曾用膝蓋比較一下這兩個工廠除了工人民族不同,還有什麽不同?可否想過可能toyota在日本的生産綫已經有很多年歷史,工人技術都要比新的澳洲工廠要好很多?可否想過可能日本工人的工作都是終身制,比澳洲的雇傭工人要忠誠公司很多?什麽都扯到民族性,你是納粹吧?至於第二段,我不想多說,也許兩岸真是不同的民族~~~~~
品管這一門課我是學過這一種東西有一個很大的變數人,我有看到一篇文章是說,不同地點員工造成品質差異性,當那地區的員工作的東西只能達到最低要求這樣所有的零件合起來的東西,是達不到最低的品管要求,品管這一種東西是一種不斷改進進步的,不是用同一套東西就會有一樣的產品。

magellan wrote:
什麽都扯到民族性,你是納粹吧?


不要給我戴帽子,現在無論說什麼都要考慮政治正確嗎?你到澳洲住一段時間,再到日本住一段時間,看看他們作事情跟提供服務的態度,自然會就知道哪裡的產品比較可靠。我並沒有以此引申哪一個是優秀民族,工業發達的程度也不代表什麼絕對的價值,你....想太多了

講到納粹,據說以前義大利在法西斯執政年代,是火車唯一能夠準確到站的時期。現在比較德國、西班牙、義大利三國的火車服務水準,車廂乾淨程度,剛好跟他們國民的守法程度、公德心成正比。在很多事情上,真的是不要小看民族性的影響。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