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性能強不代表叫你要猛操它推出的都是房車,沒說是賽車給的都是家庭座椅而非賽車椅安全帶是一般用,非賽車用,也沒有防滾籠煞車油溫監控也沒有自己要用賽車開法,顯然是老司機自己當然就要權衡輕重尤其那些把山路當賽道在開的猴子
先說,我沒有很喜歡電動車,暫時也不考慮電動車,但看到有人用「賽道」測「極限」,然後就直接下結論:電動車不安全...那麋鹿測試不過關的TOYOTA,台灣賣爽爽,是否要下個結論:豐田車安全的靈魂考驗?什麼是「麋鹿測試」?為什麼國產車在此項測試中總是踢到鐵板?
第一段視頻的23分14秒,SU7 Max的六次100-0平均制動距離是34.96公尺,很短且可以比肩taycan但第二段視頻,這個博主大概的意思是,SU7日常開制動力算夠用,但是原廠Brembo四活在賽場上可能撐不滿一圈SU7真的是網紅車,各方面都被嚴格檢視
鬼島89都蠢蠢欲動已經在醞釀換電車出去輸贏了....等紅燈遇到超跑 起跑跑輸 實在漏氣目前在等...1.需進口車 外型要土炫 室內LED花燈要多 跟89妹車震+啦K 氛圍很重要2.低頭期款能強力過件3.相關改裝部品大量上市
氣壓懸吊就算在當前的台灣車市也還是奢侈品,但在中國,二十萬人民幣級距就有單腔甚至雙腔空懸配置,當然都是大陸國產的,更別提激光雷達被對岸幹到現在2000人民幣就有一個,7~8年前可都是要1萬美元起跳,碳陶煞車 + 鍛造十活平民化是完全可能的。但我也是很納悶,台灣售後改裝廠實力這麼強,為何沒聽說誰能打進對岸新能源供應鏈,有哪位業界高人可以透露的嗎?
zagato wrote:簡單的說就是因為電動車性能強但自重又高,賽道刷圈很容易暴露電動車煞車熱衰竭,制動力失效的短板, 這句話就不太對,煞車熱衰竭跟車輛吃油、 吃電無關,單純就是配置的強度不夠而已。新的BMW M5車重都已經到2.4噸了(Taycan大概2.2噸),難不成下賽道也是只能慢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