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擋大陸車入台,究竟對誰有利?

禁止大陸車輸入的起源是"禁止匪類產品"的政策

這政策有反共的歷史因素,如今已不合時宜

但...提到政黨會有人不高興,暗示也不行,會被檢舉,然後被消失

所以大家自己去思考這個不合時宜的政策,對現在兩黨的意義,對台灣人民的利益


台灣這種政治環境,錯誤的政策下去就很難更改

台灣政策的演進,往往不是取決於是否對多數人有利

而是當有少數人利益受損、跳出來喊得特別大聲時,政策的改革就會停擺


就跟討論區的文章一樣,即便多數人默默認同,也沒人知道

但只要妨礙到少數人利益,看不順眼,跳出來按檢舉,那篇文章就會被消失

對他人立場及看法不滿的人,可以動兩下食指檢舉,不記名,不用承擔任何風險

而寫文章的卻不行,必須字字斟酌,深怕自己的看法讓某些人不高興,最後被消失掉

這不跟台灣現況很像嗎?


深入討論也沒什麼意義了

一起擺爛比較舒服

就這樣
被mg打銷量的
所以應該立刻禁止特斯拉在台灣銷售,特斯拉還害我們的林志穎毀容呢
對吧

fiestaso wrote:
燃油車當然會燒阿,但是你有看過消防水箱車,一、二台車噴完水,火還滅不掉的嗎?電動車起火就是等電池完全反應完,才不會再起火。
魯拉拉拉 wrote:
我比較想知道的是目前...(恕刪)

不只和泰
基本上台灣就是幾個財團控制著車市
和泰只是比較明目張膽的幹!
魯拉拉拉 wrote:
我比較想知道的是目前...(恕刪)

看銷量就可以啦~肯定是前幾名的?
如果現在不處理...以後越來越多...他們怎麼賺錢阿?
越來越多對於臺灣消費者是非常有利的...
其實也有兩岸局勢問題
對岸經濟在燒腦袋了
再幫忙解套
這到底算好還是不好?


另外台灣很多汽機車了
有必要再廉價讓人購入嗎?
廉價之前應該要有更完整的措施減少空間佔用吧
在座的多少人覺得車位好找?路上不塞的?

沒有?所以以價制量,其實是台灣人民需要的
只要生活收入還過得去,應該認同這想法

至於讓那些特定企業賺錢怎樣怎樣的,說真的對百姓很重要嗎?非也
如果覺得讓對方發大財自己很不爽,那怎不買對方股票跟著爽一爽呢?
和泰是巨鱷,貼再多文,都無法撼動它的地位的。

它不僅售車賺大錢,巨量的定期維修保養也是一大筆巨額利潤。

在和泰還未壯碩之前,還買過25萬的飛雅特uno ,那時百家爭鳴,連seat 的ibiza也是年輕人入門的好選擇。現在年輕人買Yaris 居多。買Toyota 的光是幾款cross 上個月就達六千台以上,加上其他車款,加上lexus

它說什麼,就是什麼!(沒辦法,台灣人的最愛)
grason00 wrote:
同樣是ckd組裝車yaris...(恕刪)

這件事情最可議的就是為何只針對中國車????
如果所有的"國產車"都算那才是公平且保障國內汽車產業啊!!!
這部就擺明了保障這些日系國產車繼續高價好好賺
tpachung
國產車零件自製率各牌子都一樣。如像中國有東風日產製造nissan,台灣有裕隆汽車製造nissan,零件不能全部從中國進口過來,也是要有國產的零件自製率。
真情玉荷包
現在執政黨就是靠抗中保台起家的
當初恰吉在質詢時,大家以為他好棒棒,什麼台灣良心的,現在知道背後的水有多深了吧!
台灣自己造車搞不出來,法制倒是世界最領先,六期七期最同步,商品加價隨步走!但電動車法規怎麼就停滯呢?
再問當時現代 裕隆差不多是同時期起步的吧,現在你連人家的車尾燈都看不到。
實地算一下,以MG4 EV旗艦版為例,中國叫MG4 EV 2023出海冠軍版。
台灣賣99.9萬台幣,中國懂車帝網站上查得到的價格是人民幣10.98萬,依匯率4.55換算,約台幣49.959萬。
在不計算中華車大量採購零件可壓價下,終端售價就是差了大約50%,約50萬台幣。
MG是整車零件進口,就當全車進口,台灣進口車輛要課徵關稅 17.5% (8.75萬),貨物稅 25% (12.5萬),營業稅5% (2.5萬),所以中華車還有26.25萬的價差可賺 (26.25%)。

今天就算立刻提高國產零件比例到35%,假設採購成本會增加到2倍,扣除中國製零件成本,那就是再增加約一半17.5% (8.75萬) 的成本,但別忘了自製後可免除關稅 17.5% (8.75萬)。
兩相抵消,也就是說中華車的成本在初期可能會增加,但其實不會上升太多,隨著銷量與模具成本後期攤提,還可能更低。

台灣能自製的零件與廠商多了去,上市公司就有例如: 車燈 (帝寶、大億、堤維西)、輪胎 (正新、南港、建大)、鈑件、風扇、保桿、塑膠儀板件 (東陽)、冷排散熱器 (耿鼎)、電瓶 (廣隆)、油封 (茂順)、汽車玻璃 (台玻),其他還有如彈簧 (陽旻)、避震器 (永華機械)、底盤支撐件 (世祥)....

依中國車價 50萬的 35%來算,只要湊足 17.5萬就過關了,有修過或改過車的車友應該都瞭,大概率除了大電池、電動機、轉向機與車架外,其他上述廠商湊一湊,要達成真的不難。

個人猜測,這波自製率話題對中華車而言,趁中國車市內捲與國內給的壓力,向上汽爭取落地技轉,短空長多。
只要成功建立本地供應鏈夥伴,未來屍山血海殺出一條生路存活下來了,就輪到其他千年拉皮車廠的惡夢開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