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
中國的1里等於0.5公里
而且是dummy作試驗
a886883 wrote:
小心中國的1里等於0...(恕刪)

如果是60km撞成這樣,這台車可以拿去填海了
應該是奇瑞自己的撞擊中心

這個撞擊中心聽說是亞洲最大的

可以模擬各種狀態的撞擊
都說是公里 還里
不然也換算一下 移動距離/時間 就知道
獨步全球,撞擊後駕駛座車門直接脫落,防止打不開延誤救人的先進設計,

值得世界各大車廠好好向中國學習!

另外,引擎跑去那兒了?是沒裝嗎?還是已經自動潰縮到後座的另一高端設計?
想想看呆灣的那志節
我很好奇台灣人有什麼資格酸了
我自己在科技業工作
都知道對岸ic design house強到呆灣都不知道要怎樣低頭了
只有台灣鄉民還傻傻的酸對岸
奉勸鄉民不要只會酸對岸
對岸反而有不少優點是值得台灣人學習的
就算人沒死,腳也壓的差不多了

使用的材料還是要改進的
wth0722 wrote:
只有台灣鄉民還傻傻的酸對岸
奉勸鄉民不要只會酸對岸
對岸反而有不少優點是值得台灣人學習的...


很早以前酸韓國
後來韓國酸不下去了,改酸大陸
再過幾年大陸酸不下去了,是不是要酸印度,酸非洲...
酸民越來越多,國家越來越弱
這個測試只是個象徵性的演示,實際上一般撞擊測試主要是看假人身上的感應器跟外觀(假人)損傷等為主

就算車體無損,但假人上偵測到的G力值超過60G以上就能夠判定為死亡

以一般傳統鋼構車身來說A柱前得潰縮區不足以在時速破百後還把乘受G力壓在安全範圍內,目前已知有比較高動能發散設計的車體都會用上比較高比例的非鋼構組件(像碳纖維之類的),車頭長度也比較長

所以NCAP給的測試速度是有理由的,它是參考了一般車禍得通常時速與車體成本內的設計限制與人體對動能承受力的一個平衡點(或是說妥協..)

流言終結者有一集就做過類似的實驗,他們後來試作出可以有效降低承受G值又低成本的設計車頭長到完全不能作為市售車用,而它們參考得數值與規格原型則是F1用的車頭整流錐(完全碳纖維製,正面大能量撞擊後可以整個壓縮粉碎到跟紙板差不多厚來完全抵銷動能)

唯有這樣才能做的又小又大量吸收動能,而不會讓人體受到大量殘餘動能轉嫁的傷害

但那一組就要上萬美金...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