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2035年要禁行售燃油車,現在油車廠也要補貼變成油電並行,大家覺得好?本來以為很公平,但好像不是這樣。

【關鍵評論網】關於「機車電動化」你該知道的五件事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7966


問題一:政府之前推動電動機車,現在則喊出油電並行,看起來兩樣都補貼、兩種行業都照顧到,有什麼不好?
台灣機車產業正面臨「從油轉電」的轉型,過往台灣為快速趕上國際化、追趕產業發展,會制定相當比重的獎勵投資與優惠機制,進而促成經濟發展、帶動投資、提升研發技術。其實機車產業的轉型是否能成功,端看政府政策的引領態度。

根據《臺灣電動機車產業發展白皮書》指出,2018年全台電動機車產值已上升至新台幣72.7億元,較2017年成長145.6%,預估2019年全年電動機車產值可望突破新台幣100億元,可見電動機車的產值驚人。不只台灣,隨著環保意識提升、科技技術進步,全球各國無不相爭電動機車這塊市場大餅,電動機車已可被視為下一個兆元產業。而台灣在技術領先的優勢下,極有機會搶下全球兆元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此外,推動產業轉型與創新,讓產業更加環保、跟上全球產經趨勢,朝向智慧化升級更是目前台灣下個世代最迫切的需求。透過傳統產業優化,不只能帶給年輕人更多元的選擇,強化世代交替的創新與動能,若能在發展過程中顧及區域均衡,則又可透過產業能量,在台灣北中南地區都注入活水,帶來更多發展機會。總而言之,使用電動機車已是必然的趨勢,更是台灣極具競爭力的產業項目,若因「油電並行」政策削弱了發展力道、減緩了競爭腳步,甚至讓其他國家超車,恐怕才是因小失大。

問題二:為何要凸顯電動機車產業的發展?「油電並行」的齊頭式平等有何不可?
機車產業的「油電大戰」就好比世代競爭的縮影。2019年,各品牌皆推出電動款機車,市場百花齊放之下,就連政府都積極開辦「電動機車人才培訓課程」,吸引不少傳統機車行的維修師傅、機車行的二代經營者踴躍報名。這意謂著台灣機車產業正臨轉型的關鍵點,人才板塊亦自然地隨著市場需求移動。

在轉型的過程中,可以觀察到電動機車正在打破傳統商業模式。以傳統機車行為例:從上游的區域經銷公司(大盤商)、到中游的縣市銷售公司(中盤商)、再到下游的鄉鎮分銷商(小盤商),最終到最底層的傳統機車行(零售商),傳統機車行歷經層層剝削,利潤所剩無幾。然而,新式電動機車卻以加盟體系經營,讓銷售利潤直接回到車行身上,打破過去的分銷模式,盈利結構更公開透明。

此外,電動機車除了環保與節能效率較高、商業模式較友善之外,智慧化的電動機車搭配聯網技術,能使營運商、售後服務商、管理者及使用者,甚至是換電站及充電站之間,都能進行透明化溝通,並收集各項數據以優化服務體驗,至延伸發展成共享車隊、數位物流等新商業模式。

當電動機車產業模式已比傳統燃油車更具進步優勢,一味強調「油電並行」的齊頭式平等並不能真正幫助到燃油車業者,畢竟消費者自有市場淘汰機制。政府應該做的是全力發展電動機車,並輔導原有的機車業者創新、與電動機車產業融合,共創雙贏。

問題三:電動機車真的比燃油機車環保?為何台灣政府需要鼓勵電動機車,燃油機車有什麼缺點?
空污是全球最大的公衛危機之一。根據台灣行政院環保署資料顯示,PM2.5的交通汙染源(汽機車排放)占比30~37%,其他汙染源占32~43%,工業汙染源則占27~31%,台灣光是交通污染源就高達3成以上。

而根據汽機車的廢氣排放數據顯示,現行的六期燃油機車在一氧化碳(CO)、非甲烷碳氫化合物(NMHC)、氮氧化物(NOx)與懸浮微粒(PM)等危害人體的廢氣排放量都是居冠;即使是號稱較環保的七期燃油機車,行駛每公里所排放的懸浮微粒也和汽車等量。

「油電並行」的盲點?

燃油機車與電動機車排汙數據比較

從以上圖表的數據比較來看,電動機車的廢氣排放量相當低,大大降低了空汙的風險。當近年空汙帶來的疾病威脅等級不斷升高,讓用路人每天暴露在交通廢氣之中,面臨極高的健康風險,政府推行電動機車顯然勢在必行。

問題四:如果發展電動交通載具已是全球不可逆的趨勢,台灣的機會在哪裡?有什麼優勢?
全球擁抱低碳交通,顯見電動交通產業的商機無限。以人口最稠密的東南亞為例:2019年,印度政府宣佈投資15億美元(約新台幣450億元),提供超過160萬輛電動車購車補助,包括電動機車、電動三輪車、電動四輪車以及油電車;印尼政府也預計在2025年將全國電動機車的數量提升至210萬輛;越南車廠也和政府共同投資 15億美元(約新台幣450億元)發展電動機車;中國大陸則預計建立電動機車的相關標準。

事實上,台灣各大車廠的領導者無不提到進軍海外市場,因為加總東南亞與印度的機車年銷量,即有台灣40倍以上的規模。而號稱「機車王國」的台灣,國內已有成熟完備的機車供應鏈,同時又是ICT產業的全球重要出口國,這都是製造電動機車的主要產業,顯示台灣已具備領先全球產業優勢,更應該組成「國家隊」放眼全球市場,不僅讓台灣發展成智慧電動機車國家,更造就台灣機車產業的永續發展。

更何況,在普通重型電動機車領域中,已預估台灣領先全球業者約3~5年。現在正是把握時機、趁勝追擊的機會點,讓台灣躍升為全球電動機車產業的規格制定者之一,甚至是龍頭地位。

問題五:如果全台灣都騎電動機車,電力夠嗎?電動機車的電池會不會造成環境傷害?
如果用家庭用電和電動機車所需電力比較,一日的家庭用電正好能供電動機車行駛22天。根據交通部電動機車數量統計,換算下來全台電動機車每日電力使用量不到0.02%,假設全台灣1,386萬輛機車都需要以電力發動,總用電量也僅佔每日發電總量的1.2%,就能源轉換效率來說,相當省電。

很多消費者會擔心電力是否夠用,以換電式的電動機車來說,電力是透過電池交換站(「儲能系統」的概念),利用離峰用電時蓄電,並於電力需求高峰時將電力輸送至電網系統供電,不但能確保電動機車在停電時仍有電力可用,大幅降低臨時停電的風險,更符合近年訴求能源節約與高效利用、公平共享的理念。

電動機車快速發展,亦帶動電池的廣大需求。電動機車所使用的鋰電池中有超過80%以上的材料可進行回收,其餘像是鈷、鎳等,則是地球蘊藏量稀少的有價金屬資源。政府若制定相關法規,將電池回收正式納入新興發展產業之一,利用電動機車產業的起飛帶動周邊產業發展,將共創多贏的局面。
文章關鍵字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空氣汙染奪走人命比以往估計多出2倍。歐洲科學家利用最新數據分析後發現,歐洲每年因為空污而早死的人數約80萬人,平均每人在世上少活2年以上。從最新研究結果指出的數據相比,全球因為空氣汙染而被奪走的人命,早已比吸菸致死的人口還多。

空汙致死加倍
據《英國衛報》報導,從最新數據來看,歐洲受到空氣汙染的傷害程度已高過全球平均,因為當地密集人口與不佳的空氣,都是導致民眾暴露在危害環境因素之一。這次分析是建立在去年9月公布的研究基礎之上,結果也證實全球每年因戶外空氣污染導致早期死亡人數已來到880萬人,是之前估計的2倍。

對此,德國梅因茲大學醫學中心教授穆茲爾表示,「這代表每年空氣污染造成死亡人數比吸煙奪走的死亡人數更多。只不過抽煙可以避免,空氣污染卻不行。」
這次新研究一共結合3組數據,包括暴露空氣污染、人口密度與年齡以及有毒空氣對健康的影響。另外,這次研究還涵蓋更廣泛的健康影響,包括糖尿病與高血壓,因此也增加了估計的死亡人數。

毒氣人人自危
研究指出,歐洲各國因空污提早死亡的預估值差異很大。例如在德國,每10萬人中有154人死亡,平均預期壽命減少2.4年,但在英國,每10萬人中有98人死亡,壽命縮短為1.5年。對此,研究人員認為,英國數值偏低可能是因為受到大西洋風有助於驅散污染所致。

英國肺臟基金會執行長伍茲指出,「有毒空氣不僅會縮短生命,也嚴重影響數百萬人的健康及生活品質。」

據《半島電視台》報導,這次集合德國與塞浦勒斯學者的研究結果指出,2015年全球空氣污染造成880萬人死亡,是先前估計450萬人的2倍,據該年估計,全球約有700萬人死於吸煙。

對此,塞浦勒斯學院力夫維德教授表示,「由於歐洲大部分微粒與其他空氣污染物來自燃燒化石燃料,我們需要立即轉換至其他來源來產生能源。當我們使用清潔、可再生能源時,不僅是在履行巴黎協定,還可將歐洲與空氣污染相關的死亡率降低到55%。」

污染速度加快誰能受益...
很明顯是先射箭再畫靶
極盡能事在美化電動車
最扯的是
加盟電動車會增加車行的利潤
這可能是我今年聽過最好笑的笑話
人有夢想而偉大 換車嘍~~~
忘記了還是不想想起 wrote:
本來2035年要禁行售燃油車,現在油車廠也要補貼變成油電並行,大家覺得好?本來以為很公平,但好像不是這樣。



台灣燃油機車廠
很阿斗
沒競爭力都是靠關稅等保護的

都賣那麼久了
還要求補助
"一日的家庭用電正好能供電動機車行駛22天"

到底家用一天幾度?電門開度及每天代步距離? 有實際統計比較嗎?

如果能寫出這句話,就代表本篇論述不夠嚴謹,其它論述參考參考看看就可以了。
忘記了還是不想想起 wrote:
本來2035年要禁行...(恕刪)


光是假設用電不會"間接"產生PM2.5 和其他有毒致癌物質(有些比汽油引擎廢氣毒100倍)就知道這個比較不公正了 (尤其是燃煤大國台灣)
而且鋰電池的回收和其汙染也是個大問題

減少機車數量 鼓勵(補助)大家乘坐大眾運輸工具 絕對比20萬輛油機車改成電機車還有成效(台灣有1300萬輛機車) 花的錢也少得多
ace ventura wrote:
光是假設用電不會"間...(恕刪)


別忘記你身邊所有電器一樣間接產生毒物,

政府只想做軌道交通, 公車反而沒在管...
ace ventura wrote:
光是假設用電不會"間...(恕刪)

都不會看實際測試單位ARTC測試標準值 有些ARTC 官方網站沒有資料
要實際去問

舊資料原來5期汽車最基本標準 竟然比現期機車還要環保 PM 0.005標準值
不用理 新聞專家學者 都不會參考或是去看現期檢測單位標準 落差實在太大資料
以舊資料 五期汽車排放都比電動機車更環保......更何況是機車
哪些數據看看就好了 要實際檢驗才知道 不用理哪些無聊的新聞 沒事找事做
2019年11月28日上稿編輯: RayPeng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26日發表年度排放差距報告指出,2018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至超過55吉噸,過去十年間平均每年增長1.5%。聯合國警告,各國必須在未來十年內做出前所未有的努力,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避免氣候危機。



根據UNEP報告,從現在到2030年,全球排放量每年必須下降7.6%,才能將升溫限制在巴黎協定的理想目標1.5°C內。科學家說,要避免災難性後果就必須這麼做。在近代歷史上,唯一一次有任何一個國家排放量下降發生在蘇聯解體時期。金融危機和大蕭條之下,美國和日本的排放量短暫下降了約6%,只是很快又反彈。

但是現在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等技術已經問世,而且價格越來越便宜,可以在不損害經濟增長的情況下實現減排。

該報告的共同作者、丹麥技術大學克里斯滕森(John Christensen)向《衛報》表示,現在所要求的減排量是「前所未有的」。

UNEP執行主任安德森(Inger Andersen)說不能再拖下去了。「集體拖延因應氣候變遷的後果是,我們必須在下一個十年間平均每年大幅減排超過7%。世界各國不能再繼續觀望。」安德森說,如果做不到,碳排的增加將使暖化加劇至危險的程度。「我們需要迅速取得進展,在2020年盡可能減少排放,接著加強巴黎協定減排承諾,啟動經濟和社會的重大轉型。我們必須趕進度。」


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的萊文(Kelly Levin)也呼應聯合國的警告指出,全世界不斷升級的熱浪、乾旱和極端風暴是未能快速減排的影響。「雖然有特定技術或產業快速發展的例子,但在過去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將升溫限制在1.5°C以下的紀錄,從來沒有如此大規模的快速轉型過,這樣的轉型要發生在能源、土地、工業、城市和其他系統。將升溫限制在1.5°C以下,需要所有人一起實現前所未有的變革。」

再生能源智庫REN21執行秘書阿迪布(Rana Adib)表示:「以化石燃料為中心的經濟,政府很難將氣候問題擺在首位,而以全球而言,我們的步調並不足以實現巴黎協定。這個真相很難面對。排放差距報告顯示了殘酷的現實: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長,全球是集體失敗了。我們有能源轉型的必要技術。我們需要的是實現轉型的政治和體制意願。」

根據2015年巴黎協定,各國政府明年將更新減排承諾,到2030年大幅減少溫室氣體。全球政府代表和部長們將於下週在馬德里會面,為一年後格拉斯哥密集氣候會議做好準備。格拉斯哥會議上將會算出各國排放承諾和科學估算所需減排量之間的差距。

巴黎協定目前的減排承諾並不夠。如果各國明年不更新承諾,則必須從2030年起將排放量減少到零,才能避免升溫超過1.5°C。因此,安德森呼籲各國不要等到承諾更新後再行動,而應立即開始。

自從2015年簽署巴黎協定以來,UNEP一直在報告各國的承諾與所需減排量之間的排放差距,但同時排放量也不斷增加,使情況更加危急。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去年的特別報告指出升溫1.5°C可能造成的後果,其中包括珊瑚礁近乎滅絕以及全世界的極端天氣。

根據科學評估,就算目前各國根據巴黎協定所作的減排承諾完全實現,本世紀也將升溫約3.2°C。
hk91j16 wrote:
都不會看實際測試單位ARTC...(恕刪)


更環保在哪?
你是不是看錯單位了?????
1mg=0.001g 喔
也就是說你張貼的資料跟一樓的圖表根本就一樣.
再度證實電動機車遠遠比燃油機車還要環保很多很多!
反駁不了就惡意檢舉,真是一群垃圾農企粉!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