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財務角度淺談GOGORO......

deaaii wrote:
前幾天跟一位光的小...(恕刪)


如果你說的是真的,那國內油車大廠擺明來混的

誇下海口,拼命參展都是假的

不想投入才是真的

油車電車都在等中油...

中油有自己的技術嗎?明年前會商轉嗎?

不商轉,只好買gogoro加減騎囉

不然人生有幾年可以陪中油跟兩陽慢慢耗

老車一直修也是被他們賺材料錢,難怪慢慢來



如果有錯,不要懷疑,肯定就是我算錯。

這一點不會錯。
幕容晴 wrote:
如果有錯,不要懷疑...(恕刪)



你真的算錯了

1. 一顆電池撐不到7年啦 鋰電池理論上最多可充500-1000次 但是GOGOPRO的電池大概用兩天就要充一次 一年算180次 最多只有5.5年 (實際上因為電池在高溫下運作 可能只能充250-500次或更少 實際壽命可能不到 3 年) 所以每月電池重置成本應該破一億

2. GOGOPRO 想用剩不到80%容量的電池做儲電廠問題還很多. 只要想想它用離峰台電的電,在高峰以高價賣給台電 (買空賣空 自己完全不生產電) 這是否合法 (目前無法源) 是否合理(每個人都這樣做 台電就倒了) 就大概知道了(現在只有發電綠能可以這樣搞)

3. 4萬塊薪資算法是錯的 把勞健保(15%)+年終(17%)+退休金(6%)+加班 特休 訓練等其他人事費用 換算回去 全公司每月平均實際薪資大概不到 28K. 實際上計算人力成本時4萬薪資要以6萬計算比較合理

4. 當然你故意漏掉的廠房租金 水電費用 充電站營運成本 加一加一個月恐怕1000萬跑不掉

5. 當然建置充電站也花了十幾 20億了吧

6. 現在賣車應該不是賣一台賠一台 假設每月賣5000台 一台賺1萬 平均一個月 賺5000萬

所以最後算一算 大概GOGOPRO 一個月還是赤字 2000萬以上 (這是在政府有補助的情況下)

但是因為GOGOPRO母公司 是境外外資公司 不受中華民國政府(和人民)監督 其財務完全不透明 外人是不知道錢到哪裡去 有沒有賺錢 (大概呆灣部份真的是賠錢)
ace ventura wrote:
你真的算錯了
1. ...(恕刪)


是把資料選用對狗車有利的,千辛萬苦讓狗車可以現在就每個月賺27k。

excel跑這個有利狗車公式的時候。

電池37個月就替換掉,是賣一台賠一台。

電池38個月就替換掉,是賣一台賺一台。

2017年 平均年薪60萬,中位數47萬。

至於儲電,想表達的是26萬顆電池100%轉換效率,供應全台只能撐100秒。

即使法規完全配合儲電廠,有直流電、交流電的變電過程和其他技術問題。

電池160年來的進展 = 鉛酸=>鋰系列電池。(一點長進也沒有,286電腦都翻了20倍速度了)

--
現金流量表比損益表重要的多。
當狗車的月租收入可以打平電池重置成本和營運成本,狗車就贏了。
已刪
ace ventura wrote:
但是因為GOGOPRO母公司 是境外外資公司 不受中華民國政府(和人民)監督 其財務完全不透明 外人是不知道錢到哪裡去 有沒有賺錢 (大概呆灣部份真的是賠錢大笑)

是否強制公開主要是看有沒有上市上櫃,跟是否境外無關。

像你們這樣粗糙估計有太多變因不知道,其實很不準。

Gogoro因為有拿國發基金,所以盈虧還是必須公開的,直接用查的就好。

去年虧損13億,不用謝。
已刪
soft85204 wrote:
幫你補充資料來源連...(恕刪)

感謝補充整理。

簡單統計一下,
2018為止Gogoro每賣一台平均虧損3.5萬,
募得資金145億已經虧掉3成。

CUFOX wrote:
是否強制公開主要是...(恕刪)


樓主只是把每月日常性支出初估 並沒算像研發 設置充電站這些成本算進去 這樣更可以彰顯每月經常性營收的收支

至於"國發基金" 你可以參考下面的文章 (對於一個把政府資源當作私人運作的小金庫的基金 你看到的只是表面 詳細內容也不會對外公開 我是不認為有任何監督效果)



中時社論》國發基金繁華褪盡應退場

「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設立於1973年,歷經45年歲月,曾經協助創造了台積電、聯電等台灣最重要的企業。然而,45年來台灣政經環境變動巨大,國發基金目前之運作不僅有違初衷,且功能不彰、與民爭利,已到了必須嚴肅檢討存廢的時刻。若為了執政黨的政經私利而勉力維護,未來極有可能是在持續付出巨大代價之下才被迫關門,政府高層務須深思。

立法院預算中心完成調查,在國發基金投資的46家公私合營企業中,有19家約4成以上經營不善發生虧損,其中不乏連續數年虧損者。另外,蔡政府設立千億元規模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成效也不如預期,受到媒體的質疑,紛紛要求提供官股轉投資的資料,接受輿論監督。但過去經常批判馬政府「黑箱作業」,選前宣稱上任後將「資訊公開透明、接受全民監督」的蔡政府,居然讓「國發基金」在完全執政後以「機密」為由拒絕公開資訊,「黑箱作業」變本加厲。

最令人側目的,莫過於「台杉投顧公司」,資本全部來自包括「國發基金」等幾個公部門機構,卻透過巧妙安排而以「民間企業」型態現身,完全迴避人民監督。一個號稱「改革」的政黨,可以如此明目張膽地玩弄法令,令人大開眼界。而部分官股轉投資的企業大虧,如台船、陽明,官派董事長卻照領每年數百萬元的高薪,讓開口閉口「堅持改革」的蔡政府,被認為是個表裡不一,「嚴以律人、寬以待己」、專事「改革別人」的政黨。

首先,設立「國發基金」最重要功能就是《產業創新條例》29條所明示的:要以「產業創新」來達成經濟轉型和國家發展。然而,促進產業創新的途徑不少,包括直接投資、免費或入股提供相對資金、稅捐補貼等各種激勵。對於新創事業而言,風險最高、最缺乏外界鼓勵的,就是草創期的募股階段,或稱為第一輪募資;等到企業初成、有了成功模式之後,想要擴大營運規模、需要大量資金時,自然會有市場中的創投界進行第二輪投資。今天國發基金的主要資源,不學習新加坡等國主力放在以國家力量消除創新者風險的第一輪募資激勵,轉而和民間創投界去搶奪第二輪投資機會,已經違反初衷,變成「與民爭利」的怪胎。

其次,國發基金目前的資產配置,竟然在近5千億元的總資產中有高達8成資產放在「直接投資」,特別是已經投資幾十年的台積電等極少數成功企業,完全違反創投界一般會在上市、上櫃後,或投資7到10年,企業過了新創階段後就脫手的作法。這種偏離正軌的創新輔導模式,使得真正用在激勵創新的資金受到嚴重擠壓,無力進行較可觀數量的案件激勵。和我國每年數以萬計的新創事業相比,其激勵創新的成績可說是「毫無績效」。

這種長期持有賺錢和賠本的案件不放的怪異做法,充分顯示國發基金的負責單位根本缺乏專業眼光和能力去篩選創新事業,只好抱著這些股權充當門面、維持其「存在感」的不負責態度。既無力培育新創事業,又無能處分成熟企業股權的國發基金已經完全失去了功能,徒留安插人事的政治功能而已。這算是哪門子改革?

 最後,國發基金近年來的離譜作法,越來越受到外界嚴厲批判。最嚴重的,就是去年2月初決定投資10億多元在幾近破產的陽明海運,從一個創新基金轉變成瀕危企業的「紓困基金」,完全無視外界的質疑和批判。過去,國發基金經常因投資在國民黨「黨營色彩」或「黨人色彩」濃厚的企業,而被批評為「國庫通黨庫」;如今,民進黨政府在完全執政之後,本是可以大力落實改革的良機,但卻在沒有建立透明可行的監督機制之下,持續投資一些受到質疑的企業,甚至在審計部發函要求檢討績效之下,進一步設立「產業創新轉型基金」,讓風險繼續擴大。

輔導「創新企業」和「企業創新」都有現存機制,存在於經濟部各相關機構和市場之中,可直接強化其運作能量和效能即可;國發基金的確曾經燦爛發光,但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可以功成身退了!
ace ventura wrote:
樓主只是把每月日常性支出初估 並沒算像研發 設置充電站這些成本算進去 這樣更可以彰顯每月經常性營收的收支

不算換電站折舊?那只會讓計算結果更沒意義。

ace ventura wrote:
至於"國發基金" 你可以參考下面的文章 (對於一個把政府資源當作私人運作的小金庫的基金 你看到的只是表面 詳細內容也不會對外公開 我是不認為有任何監督效果)

只少比一堆外行亂算一通有參考價值多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