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日本四大機車廠商將合作研商推廣電動車國際統一規格

DSNT wrote:

嗯?我請問的是,G...(恕刪)

台灣如果可以佔30%的市佔率,這公司應該可以賺錢,但是目前不知道?
但是台灣本來就是靠外銷養的,希望這公司多賺點外匯回來,不然大家自守台灣,自己玩自己的。
CcCManCcC wrote:



日本就要組國家...(恕刪)

你的閱讀能力有問題!
我那一句說了日本四家廠商要用睿能了。
在台灣市場是Y社已經要合作了
DSNT wrote:

嗯?我請問的是,G...(恕刪)

這題我來回答。
先經營好台灣市場,累積三十萬用戶。成本有了優勢技術也成熟了就是打海外市場的時候。
已開發國家的百萬人口大城市只要不下雪的都可以去打入。

台灣人不要總是妄自菲薄,狗肉是世界上賣得最多的重型電車(白牌),直接對戰日本四大油車廠有何不可,至少目前領先兩三年。
日本人決策慢,這種新型態的產品是快的吃掉慢的,二十年前日本的半導體也是世界領先,現在呢? 不但台積電遠遠領先,連聯電都強過它們。
Younger2006 wrote:
這題我來回答。
先經營好台灣市場,累積三十萬用戶。成本有了優勢技術也成熟了就是打海外市場的時候。
已開發國家的百萬人口大城市只要不下雪的都可以去打入。
台灣人不要總是妄自菲薄,狗肉是世界上賣得最多的重型電車(白牌),直接對戰日本四大油車廠有何不可,至少目前領先兩三年。
日本人決策慢,這種新型態的產品是快的吃掉慢的,二十年前日本的半導體也是世界領先,現在呢? 不但台積電遠遠領先,連聯電都強過它們

已開發國家的百萬人口大城市只要不下雪的都可以去打入?打哪裡?為什麼那裡適合打?怎麼打?又要用什麼產品打?
我是建議與其提出這種空泛的說法,不如先舉幾個實際一點的例子可能會比較容易討論。

你可能要先搞清楚,GGR 在台灣能夠做到如此規模,主要的原因是換電站電網夠密集,而不是車輛本身有什麼優勢。
否則現在 GGR 在國外能做的,就不只是做做租賃事業,而是能夠像台灣一樣直接把商品賣給消費者。

要知道,離開了台灣,失去的不只是對電動車的補助,最大的優勢要全部重來從頭開始。
除非要改成充電系統,要不然為了佈建換電站所花的成本要全部再花一次,而且還要確保該國政府會允許睿能設置。
但是改成充電系統,又等於是把 GGR 目前最大的優勢給丟掉,這個可能是陸總要面臨最大的兩難。
要改,自己變得沒優勢;不改,換電站建構成本的錢從哪裡來,當地法規能配合嗎?
這些相互關連的問題點,可不是提出一個空泛的講法就可以解決的。

還是或許你其實已經有想法只是剛剛限於篇幅所以沒有提出來,我洗耳恭聽...

我去巴黎,巴賽隆那, 羅馬, 米蘭, 馬德里,...等地中海沿岸大城市都看到很多機車, 歐洲最重環保, 這些大城市都可去經營. 以當地人的收入與日常開支, 沒補助買量時髦的電動機車也是小菜一碟.
目前共享機車最大的城市就是巴黎與馬德里, 但是都是限速版或綠牌的規格. 我認為睿能可能先在歐洲插旗. 一到兩年後就可知分曉.

我這兩年有關電動機車的文還沒有猜錯的, 你去查一查吧 :)
台灣內鬥內行 外鬥外行阿
dermist290 wrote:
內文的意思大概是說日本四大機車廠商
要開會研議統一電池和充電設備的標準
...反觀我們台灣廠商
Younger2006 wrote:
我去巴黎,巴賽隆那, 羅馬, 米蘭, 馬德里,...等地中海沿岸大城市都看到很多機車, 歐洲最重環保, 這些大城市都可去經營. 以當地人的收入與日常開支, 沒補助買量時髦的電動機車也是小菜一碟.
目前共享機車最大的城市就是巴黎與馬德里, 但是都是限速版或綠牌的規格. 我認為睿能可能先在歐洲插旗. 一到兩年後就可知分曉.
我這兩年有關電動機車的文還沒有猜錯的, 你去查一查吧 :)

無意吐槽,只不過這篇不知道算不算得上你猜錯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22&t=5456739

拓展新市場最重要的兩點:車型和成本,你這篇還是完全跳過沒有提到,
而如果本篇的內容就是你拿來做為依據的理由,那就這樣吧,
請恕我並不覺得跟你繼續討論下去能讓我得到新的想法和內容,就此謝謝了。

DSNT wrote:
嗯?我請問的是,GGR 除了台灣,還能在哪裡銷售...(恕刪)


我個人想法
GOGORO要的訂單不是1000台10000台
他要的是你整個城市的未來訂單
就是說,面對的不是消費者而是
某國家某城市的經營團隊
DSNT wrote:

無意吐槽,只不過這...(恕刪)

呵呵。中油的預測你再等著看吧。什麼TDK的合作應該是胎死腹中了。人也下台了 :)
中油真要發展電池,還是會和睿能合作的。因為在台灣市場,很難搞出第二家系統了。中油是沒有相關技術的。系統技術沒有,更沒有生產電池的技術。

你問的成本問題,G1, G2的成本下降了不只30%,除了用鋼管車架外,量放大成本也下降了,再來的G3肯定成本更低,因為量更大供應商一開始就會給好價錢的。另外就是電池成本下降的也很快,採購量大了,現在的成本與四年前比應該也下降了30%以上,兩年後可再降20%吧。
這樣兩年後即使連車電池一起賣也可壓在12,13萬台幣,4000歐元的車對歐洲的騎士而言是很容易買的。充換電可並行,商業模式可以很彈性的。

反過來說,你說對了什麼啊 ?這題你的預測是不會賣出海外,我的習慣是複習舊文翻翻舊帳,說錯的被我以後翻出來打臉的文章多了,呵呵!
Younger2006 wrote:
呵呵。中油的預測你...(恕刪)

你這次打了那麼多字,基於尊重回覆一下,不過並非直接針容內容回覆,就恕我不全段引言了。

你的習慣是複習舊文翻舊帳,看到人家說錯的文章再被你打臉,那是你的個人習慣,我沒有意見。
對我來說,只要人家是有根據的分析,即使錯了還是可以從中學得到東西。
大家都是人不是神,日後各種情況的變化不是預測的當時可以掌握的,
就算是華爾街領高薪滿手資料的分析師也有可能會分析錯誤的時候,更不要說我們一般人了,不過這點你是相當有自信就是了(笑
我比較沒辦法認同的是,類似【因為消費者薪水夠高所以消費者會買】、【因為這個城市人口夠多且不下雪就可以賣】的這類沒根據而只有直觀且呼口號式的預測。
所以中油那篇,我是相當認同的,因為是有憑有據的分析,即使是目前不符事實或是日後不如你的預測,我也不會以翻舊文來打臉的心態來看待那一篇。
至於在這個討論串的分析嘛....就恕我不置可否了。

不過只能說,我已經覺得你的分析不夠具體了,沒想到馬上來了一篇更空泛的,真是讓我開了眼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