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ermin wrote:
想請問一下S教授鼠籠...(恕刪)


SH大~ 有阿,鼠籠式馬達的進階版就是Traction Motor,Brammo與Litro就是用這種馬達阿。 比金毛的拳頭大一點,不到10Kg,可以輸出上百kw的能量。 但是Traction Motor需要用到先進材料與先進製程,台灣能做到的沒幾間,可以縮小製程後高精度化的我還沒遇過。 (包括富田) 成本上應該差不多,磁鐵的價格沒有想像的貴,控制器是一樣的。

Krado,換老闆吧,這種老闆看不起技術,認為請些剛畢業的就可以做出世界級的產品,這是不可能的。 就算你拿些方案兜出來了,也不過是些Me2的東西,並沒有與市場上能買到的差多少,人家還量產了,成本更低,你做出來的東西會變成完全沒有競爭力,真正專研各種物體特性是需要時間的,總要完全了解物理特性,才有可能做出符合徹底需求的產品,那就是要打掉重鍊(要不然現在早就有做好的東西了),不可能用市面上現有的東西兜一兜就賺大錢,做出好東西是需要時間的。 講到電池的充電,我們也研究了4年了,到現在雖然有原型機,但一直不敢包成產品,就是因為有太多的眉角與驗證還沒達到與完成,一套好的像樣的BMS,花個5年研發是需要的。 就算有雄厚的技術底,三年也是跑不掉。

動力機我也是認為買太貴了,所以就自己做(雖然我也有買,但自己做的效能好太多了),物理基礎要夠強,實際上你會發現土砲與精品的差異只是包裝。 問題是你老闆有看到技術的取得所建築再你的辛勞上嗎? 你老闆的心態有問題,我從來不會叫員工做些我自己做不到的東西,除非他自己知道這東西的困難度,要不然他的心態只是把員工當成買來的衛生紙,已付錢,盡其用,完其事。 有能力的員工應該是公司的資產,冒險的隊友,一起努力並分享的夥伴。

環保署最近制定的電池交換系統<-我問你,要你用比油車還高的成本來買與使用電動摩托車你要不要?

Tiger大,控制器、馬達,價量無疑會淪為廉價競爭品的砲灰<- 台灣現在只有我們家有辦法做出像樣的大功率控制器你認為為什麼? 技術門檻沒那麼低。 工研院都還搞不定可量化的產品,我不認為會變成砲灰。

凱門大的動手力也是我這輩子看過數一數二的戰鬥力,讓我想到摩托車界的神人John Britten,一個人打造了一台車(雖然有3個朋友Part Time友情相助),贏得了多少世界冠軍,打敗了上億研發費用的Honda, Issusu, Ducati...etc。 一起來拼TTXGP嗎?
krado wrote:
整台控制器從電路設計、挑零件、MCU程式、PCB Layout都自己來,只除了機殼不是我設計
現在東西做出來只差在測試驗證(公司沒動力機,因為老闆嫌太貴不買)
現在有控制器、有馬達,我老闆卻不將這兩樣成品拿去驗證、包裝、產品化,而叫我繼續做電池跟充電器
說甚麼整套系統做好再賣比較好看..... 感覺他是以賭博的心態在對這個案子


這是一個團隊才能完成的事情。已經太厲害了。
苟且當老闆在培訓自己的技能吧。這樣培訓下去,恐怕自己也可以成為一個團隊的領隊了。
用S教授的話說,沒有十年磨一劍,火侯是不夠的。這是綜合型人才,沒有誰先天大學畢業就能這樣的,那都是用金錢磨練出來的。
現在不是十年前,一個人幾個人做一輛,在自行車後座上馱兩三塊鉛電池,在大陸也算是行業先鋒了,比如說綠源老闆。記得台灣某公司在十五年前,花了一億人民幣才研製出一輛鉛電踏板車。這輛車在現在,也是太落後了。
關於充電技術,據我知道,大陸廠家研製一台性能優良的鉛電池充電器,要和電池廠家工程師一起,拿著等身高度的實驗數據記錄,合作研製兩三年,才能成功。而且只是針對某廠某型電池專用,至於通用型的,仍很容易傷電池。
S教授一個團隊已經研製四年了。估計是缺乏電池廠家技術數據的配合,關於電池性能,只能通過猜謎的辦法去探索,自然花費巨大,事倍功半。記得這裡曾有台灣電池行內人士稱,各家的電池都有各自的軟檔,但對大家密而不宣。

總體來說,台灣的綜合性人才,還是人才濟濟。對大陸大學畢業生,總體上還是佔有很大優勢。要把每個畢業生都培養成全能人才,那也是不太現實的。
kjhgfdsa1021 wrote:
個學長以前讀電機的
示波器還是不大會用....
所以我覺得台灣的教育出了非常大的問題
我指導教授也在講
現在學生資質越來越差(包括我


以前最聰明的學生會去讀工程,現在最聰明的學生會去讀金融等等。這個金融,也的確需要好腦袋才能轉幾個彎想想,才能明白金融和經濟系統是如何運轉的,本質是什麼。這很消耗優秀學生數量的(智商比較高的人群)。
現在的工程專業,只能留住部分科學愛好者,是真材實料的。顯然工程人才數量相比以前是匱乏了。這也正是為何美國本土的工程師是嚴重缺乏的,需從外國引進理工科大學生。

比如說,貨(紙)幣的本質是什麼?物價上漲2%的本質是什麼?
紙(貨)幣的本質是某銀行向自己借錢的一張借條。銀行欠了自己一筆錢,自己是債權人。物價上漲的本質是,向持有貨幣(債權)者收取貨幣稅,轉移給債務人。那麼推論,窮人的儲蓄最少,那麼大家都被收取2%稅額的話,窮人損失最小。由於國家是最大的債務人,大家損失的錢,自然地主要進了國庫,然後又基本平攤給民眾,結果是,窮人獲得的補貼更多。由於資本家主要是資產計價的,在貨幣上更可能是債務人,也是收益者,然而由於存在市場競爭,所以,資本家不得不又壓低商品銷售價格把收益還給消費者。所以,資本家,富人的損益是可以忽略的。損失最大的是工薪階層中產階級。
結論,窮人高喊漲價吃不消,其實是弱智的表現。
最簡單的,台灣人高喊十八趴不公平。其實只要物價上漲,十八趴就直接大幅縮水了。爭議就不存在了。

吃虧最大的永遠是工薪階層中產階級,那是經濟規律。工薪階層中產階級試圖和經濟規律抗衡,那麼有一句話是最合適不過了:沒有最糟,只有更糟。
地球国民 wrote:
這是一個團隊才能完成...(恕刪)


講白就是在仿別人的產品(大陸),只不過因為換一個MCU後改了一部分電路
控制方法、程式怎麼寫網路上都可以找得到一些資料,剩下就是自己測試
我完全不覺得這樣會厲害到哪裡去.....

況且台灣企業喜歡把一個人當一個團隊在用已經不是甚麼稀奇的事
在我看來,台灣根本就不缺人才,因為很多老闆就算給他人才也不會用
不然台灣人才出走怎會如此嚴重呢?

老實講,我覺得在這邊真的學不到甚麼。相較之下我前一分工作還學比較多(寫手機app)

另外動力機太貴是真的
我老闆也說要自己組,但他卻連一個幾萬的扭力計都不肯花,最後不了了之
我覺得我老闆不是看不起技術,而是太自我感覺良好
總是喜歡對員工炫耀以前有多厲害,沒有他做不到的事情,要我們跟他學習
事實上聽久了都知道他在唬爛
krado wrote:
我覺得我老闆不是看不起技術,而是太自我感覺良好
總是喜歡對員工炫耀以前有多厲害,沒有他做不到的事情,要我們跟他學習
事實上聽久了都知道他在唬爛


科學文化說,要搶佔道德的至高點。要設身處地從他人角度著想,要善解人意,而不能惡解人意。

那是人性的弱點。老闆不這麼說,大概心裡難受呀。
所以,用居高臨下的眼光去看待,不也該同情老闆么?
地球国民 wrote:
科學文化說,要搶佔道...(恕刪)

我們員工都了解老闆很辛苦,因公司營運越來越差,加上總是留不住員工讓他壓力很大
所以大家都乖乖當他的出氣筒,開會時都會安靜讓他講到爽為止

話說好像已經離題了
關於無霍爾馬達的問題,
據我了解,無霍爾馬達迄今仍無法解決車輛平穩啟動的問題。需要在車輛啟動前,車輪前後抖一抖,才能找到自己的相對位置。這個問題對騎行感受幾乎是重傷性的。
另外,霍爾元件的確容易壞。這也是個相當棘手的事情。
不過,我在想,啟動問題無法解決,但若騎行中可以順利地忽視霍爾來工作的話。那麼能不能使用這樣的工作模式?
啟動時讓霍爾工作一段時間,然後就改成無霍爾工作模式。而把霍爾元件斷電。一方面可以節約一丁點兒的電量,另一方面,固然馬達內部高溫環境惡劣,很損耗霍爾壽命,但若把霍爾元件斷電了,是不是會延緩霍爾的折壽呢?

還有,現在許多車輛都有「壞掉也能跑」的能力,其中的「壞掉」之一就是指霍爾壞掉也能跑。不知霍爾壞掉了,控制器是不是進入到無霍爾模式來運轉的?
krado wrote:
況且台灣企業喜歡把一個人當一個團隊在用已經不是甚麼稀奇的事...(恕刪)


K大這觀念要修正,這就是儒家思想的教導,上有導師,下有學弟,做小小的事,不要露鋒芒,不要太有才華,做個小螺絲就好,並且這就是專業,只知道做一件事,會一樣東西一輩子,要去多學其他的就是壓力,就是老闆榨鴨員工。 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把能力限制住的原因是因為讓你沒有競爭力,這樣你就變成了跑不掉的奴隸,出去外面也沒有其他技能,這就是儒家思想的精隨。

你應該看看John Britten,一個人打造一台車,空氣動力學,先進材料學,機構學,內燃機學,結構學,碳纖,玻纖...etc全部都會~ 一個人打造的車打敗了Ducati,Suzuki,Honda,Yamaha...etc. 你看看外國人的成就,Elon Musk,Joseph Ellison,Howard Hughes,為什麼他們的才華就是比中國人強太多? 因為儒家思想教我們不能有能力,要做個只會做一件事情的小螺絲,不能多有才華,遇到不懂的東西要退縮,那是人家的專業~ 去他媽媽的專業,只要我花些時間學習,花些努力實驗,我才就是專業。 上面說的這幾位神人,大家可以去查查看他們的學歷~

一個人本來就是要有很多項不同的才能,才算的上是人才,本來一個真正的人才就是一個團隊的戰鬥力。 美國打伊拉克,3萬先遣部隊vs300萬擁有全世界第三大坦克旅的正規軍,傷亡不到1000人(有一半是被自己人打死的),就把300萬大軍打的全線崩潰,你認為這是為什麼? 因為他們擦槍的只會擦槍,其他都不是他的事嗎?

這觀念要改,這想法是錯的,一個人才本來就是要有一整個團隊的戰鬥力,以前老一輩的台灣,就是在這基礎下建立起來的。
shenta wrote:
啟動時讓霍爾工作一段時間,然後就改成無霍爾工作模式。而把霍爾元件斷電。一方面可以節約一丁點兒的電量.....(恕刪)


霍爾元件的耗電量很小,小到幾乎可以無視
通常霍爾會壞都是馬達受到重擊、靜電或是高溫,在高溫下不工作的損壞率就不曉得了
現在確實是有同時支援有無霍爾的控制器,只是我忘記是哪家做的

shenta wrote:
K大這觀念要修正,這...(恕刪)

S教授的說法我非常認同,我本身並不排斥學習,這本來就是應有的態度
但我所思考的問題並不再這,而是
一個通才的實力要能打贏數個專才,勢必得花上這些專才數倍的時間及努力才能達到
一個通才直接上場,與一個專才上場後再轉成通才。相較之下前者所經歷的過程會十分艱辛
現在社會的處境好比我拿著數把鈍刀在跟拿著一把利刀的人競爭

我認為,時代已經不同了,早期大家都拿著鈍刀,那就是比誰刀子多
現在大家的刀子都越來越鋒利,多拿幾把鈍刀不見得能贏
所謂「鈍刀出利手」,這就要看使用者如何善用手上的資源,這種人又是另一個境界的人才

只是我依然百思不解
「請一個A領域的"新人",卻叫他負責一個B領域的案子(或許A領域只佔了一小部分)。然後發現他對B領域沒甚麼基礎而將他開除」
這是何種心態? 我工作一年多,就有兩個新同事被我老闆這樣搞
不時在開會中罵那些離職的同事「我請這些人有甚麼用?」
扣掉一個新來的替代役,我現在依然是公司最資淺的人

krado wrote:
只是我依然百思不解

科學文化說,既不要認為自己夠聰明,也不要認為別人應該夠聰明。

人並不是夠聰明的,馬扁者,也不例外,其他人同樣如此。
比如說,KR大百思還不解,就是自己同樣也不夠聰明的表現。

就這麼簡單。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