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話說,我很開心看見你提出這個疑問,拆開你的行動電源,看看還有甚麼東西跟電池在一起,目前以銷售部份而言,藉由TES補助販售的僅有一萬九千多部,也就是說還有很多式沒有經過測試就進行販賣的,但由於販售名目為︰電動輔助自行車,無須掛牌,這也是日前鬧出來最大的酒駕取締問題。
P.S 其實TES測試對電池方面十分嚴謹,最早必須以高度一米五進行G力衝擊,現已下修至一米一,耐壓測試,必須達到十公噸重力擠壓,現已下修至四點五頓,但除此以外,還有一件事情,就是政府對於民間業者的督導是否充足,檢驗的時候是一回事,而業者會不會為了利潤改用次級產品呢?有一些東西是沒辦法拆開檢查的,想想你是督導人員,現行電動機車你能看見電池內的BMS、電池點焊情形、控制器、DtoD轉換器之類的東西了嗎?我想這是不能說得秘密^^參考一下深圳比亞迪事件,在想想F=MA這關係,別說車輛不一樣會有不同結果,那是狡辯了。
以前的年代,媒體並不如今日發達,現在很多東西是沒有辦法快速發展的,以往一個SARS宣稱要死多少人,結果數量遠低於該數字,但是造成的恐慌效應,讓全球消毒水、口罩、克流感、乾洗手的股票狂飆,這一次的H7N9也是一樣,只要傳出一則危安事故,除非新聞媒體遭到強力封鎖,否則事情一旦壓不下來,名嘴們就有新話題了,即便他們並非專業人士,但是報導絕對有聲有色,甚至還有模擬動畫出現,企業產品傳出安全疑慮以後,你覺得回收能力夠嗎?有些車廠有沒有這麼家大業大,我就很懷疑了,尤其如果背景上可疑的...建議比對民間企業以及經濟部能源局資料。
二、
危安事故裡我不會假設人可以飛多遠,而是假定如果卡在車上這個最短距離,甚至車輛同時彈飛壓在人身上,鉛酸電池會引發大量氫氣,一點小火花都可以引燃,鋰電池真的有那麼好嗎?我想除了基本的保險絲有作用以外,如果遇到劣質的軟包鋰電池,是很可怕的,當然我還是相信來自工研院的夥伴所做的嚴格測試,而不是外頭廠商,我想相信實務經驗是我的原則,寧可作最壞打算,我也不抱最大希望祈求不發生事故。
四、
其實電池交換站我曾經寄予厚望,期盼它能協助台灣接下來的能源問題進行改善,要不我也不會陪老闆瘋了,詳情就不說了,以免觸及商業機密,至於你所認為要先試過才知道好不好,這個思維是正確的,但是考量到物權問題,以及幾種假設情況,大家都可以看得出來
1.民眾大量加入會員,承包機構如發生問題,政府得收爛攤子,跟核四有異曲同工之處,不是提供資金給該公司,就是找第二家廠商進來承攬,也就是說技術規格綁標之下,除非有另一個案子讓這一堆會員解散,或者滿足了當初承包廠商給予的承諾,否則將會在技術上限制了許多問題,別跟我說升壓或者改善什麼的,要天下一統,別說兩家廠商談不攏,連三大車廠都不會願意,這一部份恕我保留,新聞沒報導出來的部份。
2.一開始就運作不順,在既定時間內未達成目標,該案被打入失敗政策,政府提撥經費進行補償後續,或者民間業者宣佈倒台,避免相關債務清償,其實就跟USB介面誕生前夕一樣,共通或者分離開發,其實,我也贊成試一試,不過在考量順利運轉以後是否全台灣都將適用,並因為規格綁標導致進步空間為零,或者悲慘落幕後的代價,我想這都是人民納稅錢,這個月有繳錢,特別心疼,我想請這位大大自己去弄一份草案或者企劃書,這一些東西我的依據都是來自咕狗大神的搜索範圍,不妨朝電池、整車、交換站、充電時間用以比對目前的廠商計畫,以及他們的行銷方案,如果發現了什麼也別驚訝,我想納稅的錢是該妥善運用的。
別叫我大大,最近有點卡卡,另外樓上有看見照片,所以也建議有問題的去問該交換站所在地"居民"的感受,如果是這個地點...我想真的很白痴...
貓大說:
重型、輕型、小輕型其實一開始沒有制定的真正原因在於電動車輛並不是屬於這個時代的產品,所以不會被列為施政主軸,例如說速度、承載容量、使用效率都跟一般燃油車輛差了很多...
貓大~
站在一位自己土炮過大功率,且現正在騎爽爽、爽爽騎的鄉民角度來理解,本草民是認為,燃油車輛才是過時的產品。
但燃油車輛背後的經濟效益實在太強大誘人,所以我想任哪個相關產業環節都放不下手吧

油價已不若20年前,其他民生用品的物價也大幅上漲,但百姓的收入卻遠遠跟不上這些物價的變化,無法開源就得節流,所以百姓渴望尋求更經濟(環保應是順便,絕大部份草民還是荷包第一)的民生必需開銷方案,並不過分。以個人而言,每月通勤開銷,光油錢,四輪約6,000、燃油機車約2,000,還不包含維修與保養的開銷。
如果台灣像對岸一樣,沒有"根深蒂固般的燃油車輛產業包袱",也不會弄到現在在電車產業與技術上落後人家5~10年了。
想當初網路堀起時,不知衝擊了多少的產業,但其後續所帶來的更巨大商機,卻更是無可限量!
"達爾文的演化論",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現在無論台灣願不願意,對岸都已經開了砲了。
里柯的大功率同好世界 / Rico's High Power Lovers World
我想電動車輛確實追根究底來說比燃油車輛更早出現,然而長期以來因為他的各項問題,無法比燃油車輛來的便利,以下用一件凸顯本人年齡的事情進行解說,相信大家有玩過星海爭霸,裡面的神族必須建造水晶塔,涵蓋範圍就是可以建立能源鍊結的區域,也就是說具備電力網路的地方就可以有充電器存在,然而車輛返航距離也就限制在充電器範圍內,即使目前台灣電力網路夠巨大,但是相對的水晶塔尚未完善,條件上來說就是共通介面,以及是用電壓電流車輛。
台灣落後的原因需要更詳盡的解說嗎?
一、市場不如歐、美、大陸是廠商機龐大,不過別太傷心,還有很多台灣廠商作外銷的
二、台灣與日本一樣,電池關鍵組件來自稀土元素,這個我們即使有,也少的可憐,也許有人說可以對國外買礦,但是這就有點不切實際了,畢竟這樣的投資早該在N年前開始,但是時機點已經過去了。
三、台灣控制器技術確實不錯,但是又回歸到一個問題,就是曾經鄉民們問某廣告女主角的一個問題,騎機車的幸福跟開車"加個油"的幸福,重點在於騎車的人大部分都是為了省錢,大陸也不例外,所以電機產業投入高檔的生產線,後續在平民(我覺得快變貧民了)市場來說,經濟效益取向的市場機制,決定了我們的走向。
四、這一部份有關某政府,我盡量閃過,由於曾經進入過鎖國政策時期以及後續對陸開放太多,那個時候小弟剛買車沒多久,油真的不貴,導致台灣沒有人願意投入高額研發成本,即便有,也差一點點倒,反而跟大陸方面拿了不少當時已完成的東西,所以過去市場機制決定了台灣的今天,正所謂寧失一子,莫失一先,是吧!
五、現在材料、人力資源成本方面比台灣低的國家並不在少數,也就是說台灣不是唯一的主角了,如果想要找回以往工業經濟起飛的榮耀,就祈禱中華民國的貿易商少一點,技術本位公司多點,因為有許多人真的是"到了北京才知道自己官小、到了上海才知道自己錢少",要避免被取代,就必須拿出自己的核心價值,跟比爾蓋玆比錢多我相信真的是吃飽了撐的。
結論︰我知道有好多七、八年級生努力想證明台灣的實力,努力想發展好多事情,出來工作以後才發現小時候的志願原來並不容易,尤其在這麼一個不利的環境下,但是要發展談何容易,多少人就想著有錢領順順過日子就好了,但真正投入職場以後,我們會發現還是不得不向市場機制低頭,到最後為了養家跟退休生活,就連哲學系的也要泡紅茶賺錢。
說到開源節流,如果撇除政策,你得問問自己值得多少的薪水
怨歎肥貓多,怎麼不問問你的老闆給的是多少^^
別太相信記者或者所謂的專業分析,台灣地小,跟大陸相較之下,快艇跟大船來說,哪個轉彎快,你應該明白,電動車輛好與壞完全取決的也是市場機制,好東西會有口碑,如同大同電鍋,壞得....會一直換名字持續運作XD
小弟跪安了
Ki小貓 wrote:
...(恕刪)
相信大家有玩過星海爭霸,裡面的神族必須建造水晶塔,涵蓋範圍就是可以建立能源鍊結的區域,也就是說具備電力網路的地方就可以有充電器存在,然而車輛返航距離也就限制在充電器範圍內,即使目前台灣電力網路夠巨大,但是相對的水晶塔尚未完善,條件上來說就是共通介面,以及是用電壓電流車輛。
...(恕刪)
貓大不愧是業內專業,說的話有深度、也懂得控制力度,甚至願意以鄉民能理解的程度來做比方敘述。
有幸能跟您攀談上幾句,甚感榮幸!但小弟畢竟是業外鄉民,就像古時候的農民只管自己的莊稼地,彼此視野不同、水平各異,我說不出貓大的深度,也不知怎麼控制力度(因為了解有限),只能自己"親身體驗",用自己的實際使用經驗來為自己發聲。
安不安全的絕對我不知道,我只能盡自己的可能將它盡量做得安全;百姓不懂技術、更不了解理論,廣告看多了,只知道越來越浮誇,最後變得只相信自己實戰出來的經驗與數據。也許一開始什麼都不懂也是件好事,因為沒有框架,誤打誤撞、再加上點運氣,沒把自己給電死

反正改裝這檔事,後果自負、生死自理,沒有了廠商的顧忌,看看能不能碰出什麼不一樣的火花。好用、市場反應不錯又沒啥問題的,誰再來考慮撿個現成,不期望有誰會來贊助或說聲謝

分享,小弟覺得這產業才剛開始,還很幼稚,沒什麼好藏私的,再說也真的沒什麼技術可言,我不是業內,沒有任何包袱,看完若有想經營改裝的,再自行進修,強化與發展出各自的獨門本事與技術,我只開了個頭,因為很明白自己不是專業,能向前走的路與向下挖的土非常的有限,不起個頭、發揮點微薄的民間力量,又怎能開枝散葉?
里柯的大功率同好世界 / Rico's High Power Lovers World
rico0123tw wrote:
但燃油車輛背後的經濟效益實在太強大誘人,所以我想任哪個相關產業環節都放不下手吧...(恕刪)
Ki小貓 wrote:
rico兄,你好 ...(恕刪)
貓大很有思想哦.不管想法如何,思考了,探討了就是向真理前進了.畢竟,求知就是力量.
關於台灣的事情,首先,要肯定這是綜合症.比如說其中之一,真是由於對岸失血太多.台灣向對岸輸送了太多的血液,經濟人才.反而造成了自己貧血.
其實,一個類似國家,在強敵虎視眈眈下經濟仍然勃勃生機的國家,也許和台灣有可比性---以色列.
不過,以色列沒有什麼人才和人口遺失的問題,反而是移民輸入國.
所以,我的想法,既然台灣遺失了這麼多強消費,強活動能力的人口,那麼也應該去找一些人才過來,在東南亞,韓國日本等等.所以,開放移民政策,獎勵技術人才的移入,特別是從東南亞招收大學生,那裡有許多華人,其實是不是華人也沒有關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記得以前R大稱,技工制度,台灣年輕人不願意做技師.當然也是問題之一.象德國和日本人把自己的工藝東西做好,做到世界最好,總有用的.但要讓年輕人崇尚技工,儒家社會裡很難,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
還有氣候的原因,德國是陰冷的氣候,人們比較理智.台灣天氣炎熱,人就會比較衝動和感性(熱帶氣候困境).還有如同台灣和越南,都不適合發展造船業,船艙里很悶熱,工人在台灣和越南很難做好船艙工作.
關鍵是,台灣被對岸以前的失敗沖昏了頭腦,以為自己做得很好,然後不思進取.當突然發現自己不對勁,卻發現自己其實也是問題成堆,患有綜合症.
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急病亂投醫.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慢慢討論慢慢改就可以了.
Ki小貓 wrote:
結論︰我知道有好多七、八年級生努力想證明台灣的實力,努力想發展好多事情,
科學文化說,
人是偉大的,了不起的,這不需要證明!!!!!!這是天賦的,是先天就定義好了的.也因為人是了不起的,所以有天賦人權.人的問題在於,錯誤是人生的一部分.人很容易犯錯誤.
華人喜愛證明自己如何了不起,如何成功,想出人頭地.如果了不起是個需要證明的問題,那麼難道有不了不起的人?當存在"台灣之子",言下之意也一定存在"台灣之恥".那麼誰是"台灣之恥"?弄得不巧正是"台灣之子".所以,什麼"台灣之子","台灣之恥","台灣之光",都是偽命題,是沒有意義的.是自己的腦子鑽在牛角尖里的表現.
如果要給具體某人扣帽子,只有一頂帽子,清一色所有人都只有一頂相同的帽子---了不起的人.所以,討論某人如何如何是沒有意義的.只要就事論事就可以了.
其實,證明自己了不起,成功云云,其實只是證明了自己的運氣好而已.是不是自己真的運氣好,還不一定哦.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資源是放對地方的垃圾.上帝為他關閉了一扇窗戶,那麼一定也為他打開了另一扇窗戶.
如果有人無法發揮自己的天賦,那是當事人運氣不好,有困難而已.那麼大家幫著想想辦法,幫助"垃圾"放在恰當的位置上,那麼他就是"資源"了.這樣就能獲得社會資源最優化效率的利用.

大家還沒猜出這幾年前照片對吧︿︿
實在話說,這些問題都可以敞開了聊,如果恰巧有曾經在電動車這一行打過滾的,都會明白銷售的瓶頸不僅僅只是在這一些著眼點上,無論是你的售價還是續航力跟性能甚至是規格,這些都只能列為次級考量,因為民眾自己會挑,真正的答案卻是在兩年前發現的。
以前有幾個好同事,陪我走遍整個台灣,到處詢問車行老闆還有所有的電動車廠商、使用者,無意中我得到了解答,雖然正確答案沒人有說出口,但是我們大家都笑得好開心,而且就在大概一年前,我看見一份專利書以後,我發現原來自己有幸跟某大廠的研發高層思維一樣,雖然專利權不是我們的,但是知道電動車的時代不遠了。
交換站是否進入正式運轉,我建議還是大家先把合約問清楚,問清楚浮動調整(註一)部份公式,而且要找到廠商利潤點,因為沒有利潤的公司不是倒就是把爛攤子交給政府,然後就跟台電一樣,核四可能造成台電破產變成全民責任,你我的納稅錢不是用來讓大老闆們吃吃喝喝以後宣佈破產,然後獲得救濟金,變成現代肥貓,惡性循環的形成是大量低價銷售車輛,等到財務告急,宣佈倒閉以前,讓消費者因為會員制受到牽連,接著由於設施是簽約的,必須維持營運,所以持續虧本營運,直到汰除這一批車輛的三分之一或經過三年電池衰退期,這一段時間內再搞幾項預算申請,搞不好另起爐灶,還不會究責任何營運企劃相關人員,如果說發給會員充電器,反而變成圖利充電器廠商或者把他變成執政黨笑話了,不過還是上一篇那句話,追蹤記者報導,不如追蹤計畫發起人跟營運單位的大頭,當然良性循環就是確保獲利,以及合理收費,所以目前說誰行徑可疑...好像都...。
老夫只忠於這塊土地上的國家,所以說了很多,又不敢直接點名,所以只好寄託在大家都一起監督^^
註一
...目前一公里油錢大概是一塊錢,收費公式是油價的七成,這語病就是如果電沒漲,你就虧大了,電價漲的沒那麼快,油價...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小弟不是賭曹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