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積分:25分
文章編號:53713816
個人積分:155分
文章編號:53714207
先看空車規格
可以省的有那些? 馬達 控制器價差差到好幾千都有
看不到的部分
人工組裝費 雖然台灣人低薪水 但是仍然比大陸絕大部分賺得多
車架 沒拆開哪裡能比?
懸吊 不是說雙槍有氣瓶就能賣一樣的價錢 大陸一對150人民幣 台灣一堆廠商賣好幾千破萬
前叉光是正副廠內管電鍍層 另外油封的壽命就可以差很多 這你看規格也看不出來
再怎麼便宜 先通過台灣自有一套的安全審驗辦法再說 這都是額外一般人看不到的成本
看看哈特佛進了一堆大陸檔車來 結果燈系驗不過還不是改成檔車萬年圓燈
看看大重機進了一堆歐盟合格車 結果噪音 油耗 環保排氣衰退係數打槍各水貨商無數次
不然為什麼重機可以賣得比國外貴50% 一般人自己搞不定阿
另外含電池全車兩年保固 備料等隱形成本也無法計算
可以罵廠商黑心 不否認台灣黑心品也很多
但是比較應該有實際資料真憑實據 而不是隨便掏寶拉規格出來就好棒棒
台灣也是有賣外型的機車廠 但是車主後來成為維修高手的機率太高
比規格 比外型 比價錢都很厲害 但是車王一堆 這個也是成本
個人積分:155分
文章編號:53714710
個人積分:25分
文章編號:53716670
重點是:電車有沒有替代品?消費者為什麼不買該替代品而要買電車?誘因在哪?目標市場又是誰呢?年輕人?中壯年?老人?上班族?軍公教?工人?
依樓上網友提供的數據,還有電車一台要賣到八萬多?這…都快成奢侈品了吧,還需要政府補助嗎?即便是花兩萬買一台電動車,就我個人而言,是完全找不到有哪個切入點可以說服自己的,廠商仍有很大的行銷空間尚待努力~
但說到「補助」,那又是另一層面的問題了!
是誰說可以領補助的?政府為何要推動這項產業?背後有什麼更大的戰略考量嗎?難道不能讓該產業靠自己的力量從競爭中擴大市場?目前的關稅和非關稅障礙保護的還不夠嗎?還是有政客企圖用盡千方百計,表面上保護國產商,但長期而言卻不斷在浸蝕、弱化產業競爭力?
泰國、越南等我們常視為相對落後的國家,由於國際大廠的實體投資與經營,他們的造車工藝漸漸不是兩陽一葉可以相提並論的了,我國政府的大戰略在哪?靠光陽代理kawasaki重車就能提升我國的造車水品?架高審驗門檻,藉些拉抬國產車售價就能讓國產商永續經營?政府對產業,是一直保護?還是一直弱化?我開始懷疑了~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