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嘴繞線機除了讓筆者不滿意的生產速度外,對馬達設計者來說,還有最頭痛的槽滿率問題。由於針嘴式的生產工藝,是採用一繞線針嘴深入馬達槽內,來協助繞線,如下圖所示。這就導致馬達槽內,需要保留針嘴的作業空間,無法繞線;這將會再次降低馬達實際槽滿率,且需要加大槽開口尺寸,影響靴部吸收磁通的能力。

下圖為針嘴時體圖,其會進入馬達槽內的,分別有略大的頭部Ne,已即需穿過槽開口的頸部Nn,同時具備讓線穿過的中空孔Nh部份。這些尺寸都依需要繞線的漆包線徑Wd而有所變化,將其尺寸變化轉為數學式表示。



決定了針嘴孔Nh尺寸後,頸部則是較為簡單,主要是就增加壁厚,來包圍針嘴孔而已。因此只要增加1mm的厚度,來做為針嘴孔的外壁就可以,等於單邊的牆壁厚僅0.5mm而已。但其實若針嘴整隻是圓型的話,這壁厚的機械強度會不足;因此當漆包線徑較粗時,針嘴頸部會作成橢圓形,在最窄處仍維持0.5mm的壁厚,但上下兩端則會加大,以確保針嘴強度足夠,不會斷裂。

但需要注意,針嘴頸部因其會小於或等於針嘴頭部,不會直接影響到槽滿率。但針嘴頸部需經過槽開口位置,因此導致槽開口尺寸需要略大於針嘴頸部,進而導致馬達靴部尺寸可能要重新調整。
針嘴頭部Ne則是最直接影響槽滿率的部位,其數學關係示如下。除了原本針嘴孔Nh的尺寸外,主要是此處為漆包線圈穿出的位置,需要作導角設計,避免漆包線的絕緣層被此處刮傷。導角尺寸越大,則生產速度可以越快,但影響槽滿率的比例就越高;反之,導角尺寸越小,則需調慢繞線速度,避免漆包線圈受損。

若依照在上一篇中的槽滿率計算,其槽滿率還維持在42.681%;若扣除了針嘴所需的作業空間,則針嘴作業的槽滿率變化如下。

由上述的介紹,將可發現針嘴式繞線的生產工藝,有很明顯的缺點。若真的要使用,最好是針對細線設計的馬達,也就是高壓細線多圈數的馬達。但這種針嘴式繞線機,其繞線速度也相對慢,日制針嘴式繞線機,空跑的最快速度也僅開到1200RPM,也就是一分鍾可繞1200圈。但真實繞線速度會降到100-600RPM之間,與外繞式繞線機可開到3000RPM的差異太大。因此在一開始做馬達設計時,需要多考慮,包括槽滿率及生產考量。
重點整理:
槽滿率受到絕緣及生產工藝影響,要儘早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