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備份,看看會不會有高層來摸頭jackie2x7518 wrote:本身是kodiaq rs車主、去年10月不幸發生車禍。代料時間從出保10月中開始算、等到1月中通知零件到、且維修日數約為五天。無奈卡到過年及2月初要用車、故至2/8才將車牽去維修場修理。今日10號通知零件不齊、約要再等三個月、整個龜懶趴火。交車到現在個人很愛這台大棕熊、但是後勤代料時間有夠久、。車子本身也存在許多小毛病、像是感測器無故作動、行進間欲停等紅燈將時速降至16以下時、自動停車系統無故開啟、然後逼到你懷疑人生。附上人權照
個人觀察國外汽車品牌的台灣直營,對象似乎都不是直接對車主,而是對應地區經銷商。所以產品保固三年,前兩年是直營公司對經銷商的承諾,第三年是經銷商對車主的承諾。換句話說,待料是直營公司的問題。物料要先由直營公司吸收,有庫存風險。直營公司想不想認真經營品牌,其實從後勤支援就可以看出端倪。產品帶進國內不難,送驗審核只要願意花錢花時間等待,不抵觸法規標準,基本上都可以取得販售許可。直營公司最難的就是不願意花錢廣設據點、培訓人員,以及備料。所以最大「邊際成本」的都丟給想賺轉手價差的民間企業,經銷商都還沒賺到錢就要花一大筆資金,物料、人員會完備才怪。以上都是工作經驗和跟認識的親友聊天獲得的資訊,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我不賣車,我覺得在台灣買車是最不划算的交易,立法機構對於商品交易的保障,仍然不及美歐中日等設計製造源大國。國產只贏在據點多,技術水準尚不足以。買國外品牌最大考量因素是環境差異,台灣炎熱、下雪罕見,他們的測試環境與實際使用回饋是截然不同的。原廠不會在台灣成立專屬設計中心,製造符合台灣環境的產品。不像中國大陸市場大,又加上需要合資經營,所以原廠被迫迎合當地需求。於是就有例如:中國專屬、日本專屬、美國專屬、德國專屬的產品。同款車要從國外拉回來開,還不見得會放行。煩惱買哪輛,不如煩惱遇到故障該怎麼辦。
jason41908 wrote:不然以為合泰為啥在台...(恕刪) 我覺得是信仰!師父說:眼睛業障重!2021年EPS 29.68元,不是號稱妥善率高?這利潤到底是怎麼賺來的?那種鋼材用料、配備、事故傷亡狀況,我真心覺得買不下去,或許我的信仰值不夠高吧!